趙紹琴:銀翹散、桑菊飲治溫病“發熱、咳嗽”,有何相同與不同?

趙紹琴:銀翹散、桑菊飲治溫病“發熱、咳嗽”,有何相同與不同?

中醫書友會
第352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關於銀翹散與桑菊飲,想必大家很熟悉了。但站在溫病大家趙紹琴先生的角度,是如何解讀這兩張處方的呢?本文趙老除了對這兩張方子進行解讀之餘,又針對銀翹解毒丸、銀翹解毒片、銀翹散進行了一個比較。來看看吧。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銀翹散、桑菊飲治療溫病的臨床應用

作者/趙紹琴

趙紹琴(1918-2001)北京市人,三代御醫之後,幼承家學,後又拜師於太醫院御醫韓一齋、瞿文樓和汪逢春。曾任北京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等。
學術著作有《溫病縱橫》《文魁脈學》《趙紹琴臨證400法》《趙紹琴臨床經驗集》《趙紹琴溫病精選》《趙紹琴內科精要》《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等。

銀翹散、桑菊飲都是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治療溫病衛分證的代表方,其與白虎湯合稱為辛涼輕劑、辛涼平劑、辛涼重劑。在臨床上療效很好,素為醫家所推崇。現在我們日常除用湯劑外,尚有蜜丸、片劑、沖劑等,現僅就方劑組成和臨床應用介紹如下:


一、銀翹散
銀翹散,原為散劑,按原書上說用:

銀花1兩,連翹1兩,苦桔梗6錢,薄荷6錢,竹葉4錢,生甘草5錢,荊芥穗4錢,淡豆豉5錢,牛蒡子6錢。


共9味藥,杵為散,每服6錢,鮮蘆根湯煎服

其組方原則是按《素問·至真要大論》謂:“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之訓及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為了研究銀翹散的組方原則,我們先研究一下其適應證。


  • 適應證

用於風溫衛分證。所謂風溫衛分證即是指冬末春初,天氣溫暖多風,因天氣過暖即產生了風熱邪氣。

風熱邪氣是溫邪的一種,它不同於冬日風寒之邪,寒邪屬陰,其性收引,最傷人體陽氣,溫邪屬陽,最傷人體之陰液,風寒之邪傷人,從皮毛而入,按六經傳變,此即張仲景《傷寒論》主要討論的內容。

風溫是感受的風熱之邪,是風與熱合。風為天陽之氣,溫乃化熱之邪。春屬厥陰風木,陽氣升發,本為溫暖多風。我們知道,一年之中有冬寒、春暖、夏熱、秋涼之別,這是正常的氣候變化,並不會使人致病。若春天溫風過暖,風熱之邪易使人感邪致病。

風熱邪氣傷人,是從口鼻而入,即口鼻吸受。因風為陽,熱亦屬陽,兩陽相灼,必蒸騰而上,口鼻在上,皆屬清竅,且肺為清肅之髒,位在五臟六腑之上,鼻氣通於肺,所以溫邪從口鼻吸受必先傷於肺,此即葉天士“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謂。

  • 症狀表現

肺為嬌髒,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氣,司宣發肅降,肺受邪則鬱閉,其宣發肅降失常,人體衛陽之氣是靠肺的宣發功能而達於皮毛,而起“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作用的,今肺氣鬱閉,宣發失常,衛陽之氣不能按正常達於體表,故出現微惡風寒之見症。

溫為陽邪,最傷人之陰津,病在肺衛,雖病輕邪淺,但衛分輕度傷肺津,所以衛分證初起即見口微渴。

因之銀翹散用於風溫衛分證,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咽紅咽痛,胸悶或胸痛,有汗或無汗,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此即吳鞠通謂:

“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微惡風寒,身熱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後熱甚者”。

  • 治則治法

因為是感受風熱之邪,故不能用辛溫發汗之法,自清代以來的溫病學家均有明文論述,所謂“治溫病須刻刻顧其津液,蓋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吳鞠通明確指出

“太陰溫病不可發汗,發汗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

因汗為心液,溫病初起,若誤用辛溫發汗,則傷陰助熱,必發為昏厥之變。(實為熱邪內陷心包)
溫病初起,不能用辛溫發汗,只能用辛涼清解。銀翹散為什麼能清解在衛分之溫熱邪氣呢?

如上所述,風溫衛分證是肺氣鬱閉,屬鬱熱證。鬱熱是熱邪被鬱閉於內,並非為火熱之證。火熱證宜清,可施苦寒直折之法。鬱熱證是鬱不開,氣機不宣,熱邪清之不去,妄用苦寒愈使氣機閉塞不通,即“寒則澀而不流,必溫乃消而去之”也。

  • 方解

銀翹散在銀花、連翹、竹葉、蘆根等大隊寒涼之品中,加入了荊芥穗、豆豉、薄荷,且用量極輕,其用意不在發汗,而在開鬱閉。薄荷為辛涼之品,既能宣鬱,又能清熱開鬱,則熱易清。銀花、連翹、竹葉皆輕清透洩之品,可清解熱毒,將使衛分之邪外透而解。牛蒡子、甘草、桔梗可解毒利咽散結。

銀翹散中諸藥相配,開鬱、宣肺、清熱透邪,邪透熱清即肺恢復了原來的宣發肅降功能,津液得以敷布,則營衛通暢,此表清裡和,自然微汗出而愈,此不用發汗之品,達到了邪祛汗出而愈的目的,即葉天士所謂“在衛汗之可也。”

銀翹散用藥為花、葉、殼、梗,皆輕清之味,輕清舉上,肺在上焦,用藥宜輕,正如吳鞠通所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 煎服法注意

吳氏用散的意義即有散邪之意。所謂散者,散也。因病在上焦,用藥勿犯中下,且在煎服時注意不可過煎。吳氏明確提出:

“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而入中焦矣。”

過煎則香氣散,只留味重,散邪力不足,藥過病所。

使用銀翹散用量,按吳鞠通《溫病條辨》規定,每服6錢,病重者每2時(4小時)一服,日2服,夜一服,效果比較好。

  • 銀翹解毒丸,療效不如銀翹散
現市面上及醫院裡流行通用的不是銀翹散,也不是銀翹湯,而是銀翹解毒丸,其為銀翹散方做成蜜丸,每丸重3錢(9克),每服2丸,每日服2次。

據臨床觀察,銀翹解毒丸療效不如銀翹散,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用量不夠

吳氏《溫病條辨》中列銀翹散用量為6錢(約合今18克)是純藥,且是蘆根煎湯,每日3次,共用藥54克(不包括蘆根的用量)。


今用銀翹解毒丸蜜丸重3錢,每服2丸,重為6錢,日服2次,共12錢,因內含蜜一半,故純藥只有6錢(18 克),且包括蘆根。用量原來54克降為18克,不足原來的1/3。

蜜丸有甘緩之性


因蜜丸內含蜜,蜜有甘緩之性,使藥緩而不能散邪,因此其效果遠不如銀翹散。


另外還有一種銀翹解毒片,是由銀翹散壓片而成,效果也比蜜丸好。

  • 臨床應用

銀翹散對溫病範圍內各種疾病的初期均有效。如現代醫學中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頭炎等,具有衛分症的臨床特點時,用之均可收效。
具體在臨床運用時,根據病情,將可加減變換,吳氏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了7條加減變化方法,按其類型不外風熱挾溼、挾毒以及熱邪及氣、營、血、陰傷等。

加減

· 熱鬱重,脈滑數,口乾而渴者,常加桑葉10克、白蒺藜10克。
· 口渴重,陣陣汗出,脈滑數有力者,加生石膏12克(先煎)。
· 若咳嗽重,痰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貝母10克、蘇子10克。
· 若在春末夏初,體弱之人感受溫熱之邪除具有一般衛分證,兼見脈微濡軟,舌苔薄白膩而根厚,頭沉重而不欲食,可加入輕揚宣化之品,如大豆卷、山梔、前胡、杏仁等。

二、桑菊飲
桑菊飲原方組成:

杏仁2錢,連翹5錢,薄荷8分,桑葉2錢5分,菊花1錢,苦桔梗2錢,生甘草8分,蘆根2錢。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原文中說:

“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此為熱傷肺絡,病偏於肺。


本方與銀翹散均為治療衛分證的代表方,但銀翹散證其病位偏在衛,以發熱重為主,其方劑組成是銀花、連翹配荊芥穗、豆豉,重在清透在衛之風熱邪氣。

桑菊飲證,其病位偏重於肺,以咳嗽為主,且病較輕,方劑組成是桑葉、菊花可清熱散風,桔梗開以宣肺,杏仁苦以降肺氣,所以桑葉、菊花配桔梗、杏仁,重在宣洩肺中鬱熱以止咳嗽,二者略有不同。

臨床上風溫初起,邪在肺衛,以咳嗽為主者,此方效果較好。二方亦可合用。

銀翹散
桑菊飲
衛分證
病位偏在衛 病位偏重於肺
以發熱重為主 以咳嗽為主
重在清透在衛之風熱邪氣 重在宣洩肺中鬱熱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趙紹琴臨床經驗輯要》丨作者/趙紹琴薦稿、編輯/居業、十三丨校對/孫昱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