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過後天氣炎熱,人難免會出汗,汗出過後身上黏膩不適,很多人會選擇衝個涼、搓搓澡。
不過,小郎中想告訴大家的是,夏季搓澡一定別犯這個錯誤,否則溼氣上門!
很多人洗澡時,喜歡用澡巾用力地搓,搓到身體出現“泥”,才會感覺洗乾淨了。
其實,這個觀念早該被推翻啦!
要知道,我們平時搓澡搓出的“泥”,其實包含了兩部分內容。
其一,是人體每天新陳代謝產生的脫落細胞以及身體分泌的油脂等。
一般來說,人體的皮脂腺每週分泌的油脂有150~250g左右。
它們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不但可以保護機體免受外界損害,還能防止體內營養物質尤其是水分的喪失。
其二,則是一定量的外源性汙垢,包括體表微生物、環境汙物、各類化妝品或外用藥物的殘留,以顆粒狀沉積在皮膚的表面。
由於人體皮膚的新陳代謝每天都在進行,外源性的汙垢我們也沒辦法完全阻隔,因此,經常搓澡的人每天仍能搓出皴來也是一種正常現象。
但也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需要每日進行高效的皮膚清潔。
因為,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是自我防禦的第一道防線。
如果高頻地清潔,由於皮脂腺來不及分泌足夠的油脂時,皮膚就會出現乾燥、起皮、皸裂的症狀,甚至會降低皮膚抵抗力以及誘發或加重皮膚病。
尤其是在夏季,當我們過度用力清潔皮膚汙垢時,很有可能會破壞皮膚角質層,使自然界中的溼氣有機可乘。
總之,搓澡講究個適可而止,如果一定要搓澡,不要天天搓,一週最多2次就好,也不要太用力,以皮膚不發紅、不疼為宜。
洗澡洗頭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頭髮還溼著時不要直接入睡。
別為了貪涼一次性吃太多生冷食物,減少暴飲暴食的機會,遠離太過油膩的食物。
少喝或不喝酒,儘量不要酗酒或一次喝得酩酊大醉。
堅持運動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促進溼氣排出。
建議大家平時動起來,推薦跑步、健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適當排汗可加速機體“排溼”。
久坐也是運動少的“隱形”表現,長期坐著不動,機體代謝就會變慢,運化能力隨之受到影響,容易招來溼氣,因此要改掉久坐的習慣。
勞動、休息時要儘量避開水溼之處,尤其是老年人,在外走累了,也儘量別坐潮溼的木椅木凳等。
下雨天減少外出,不慎淋雨及時更換衣物,鞋子溼了就不要連續兩天穿同一雙,同時要將溼的鞋子充分晾曬。
此外,還要注意保持房間乾燥;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可打開風扇、空調等保持空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