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國人對好學校都是極為的推崇,現在如此,其實古代也是如此;在古代,大大小小,官辦私辦的學堂數不勝數,而在這些學堂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大名鼎鼎的六大書院;當然,可能很多人會說,明明只有四大書院啊?哪來的六大書院!其實是因為有兩所曾毀於戰爭,所以很多人知道的只有四所而已,現在這裡來看看是哪六大書院吧。
TOP、6 應天府書院
應天府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時的後晉,當時有商丘人楊愨樂於教育,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創辦睢陽學舍,聚眾講學;但由於時局動盪,所以睢陽學舍一直開開停停,很不穩定,直到宋真宗時期,這座歷經坎坷的書院才算是正式確定下來,被正式賜名為“應天府書院”。
後由於應天府成為陪都,所以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應天府書院作為北宋書院之首,出現過的名人自然不少,比如晏殊、范仲淹、孫復、石介、宋庠、張方平、富弼、範純仁等。
TOP、5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在唐朝初年時,刺史齊映,建合江亭於石鼓山的左側;後來衡州人李寬在石鼓山頂峰築屋讀書,此後越來越多的學者聚集於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者團體;在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賜下“石鼓書院”匾額,再之後衡州人李士真請求郡守在這裡建立了正式的書院,招收生徒講學,至此,石鼓書院算是正式成立。
在北宋初年時,石鼓書院不僅規模龐大,而且影響力也是極大,被《文獻通考》列為“宋興之初天下四書院”之首,蘇軾、朱熹等人都曾在此執教,而石鼓書院也是培養過很多名人,比如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齊白石等,石鼓書院鼎盛數千年,在中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比較高的地位,可惜後來被日軍摧毀,以至於錯過了評選“四大書院”,但後來被重修。
TOP、4 嶽麓書院
嶽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地,曾建有萬壽宮、崇真觀等;東晉陶侃曾建杉庵讀書於此;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舍,嶽麓書院就是在智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誕生的。北宋時期,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
受宋朝文風影響,嶽麓書院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過嶽麓書院的真正巔峰時期應該是在清朝中後期時,培養出了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劉長佑、曾國荃、劉坤一、劉蓉、郭嵩燾、熊希齡等等一大幫人才。但嶽麓書院也是命運多舛,歷史上曾七毀七建,但最終仍是較為完整的保存了下來,成為湖湘文化的脊樑。
TOP、3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始建於北魏時期,初名嵩陽寺,為佛教寺院;後在五代後唐時期,進士龐士在嵩陽觀聚眾講學,後來後周世宗柴榮將其改名為太乙書院,成為儒學活動中心;在宋朝時又更名為太室書院,而且宋太宗還御賜“太室書院”匾額。到宋仁宗時期改名為嵩陽書院,並設院長掌理院務。
理學的“洛學”創始人程顥、程頤曾在此聚從講學,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海等也在此講過學。但嵩陽書院沒有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等幸運,在金、元至明代中期,嵩陽書院講學活動處於低潮,因此嵩陽書院逐漸沒落,清朝時期雖然有重建,但名氣和地位遠不如以往。
TOP、2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始於唐朝唐德宗時期,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廬山,渤養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後李渤成為江州刺史,在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在南唐時期,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書院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國庫,白鹿國學,匡山國子監,與金陵國子監齊名。
在宋朝初年時擴建為書院,並逐漸發展壯大,但之後的白鹿洞書院幾次遭受滅頂之災,不僅書院被毀,而且就連文物典籍也是損失殆盡,雖然之後又屢屢被重建,但卻是難掩頹勢,直至清朝光緒皇帝時期,白鹿洞書院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中學堂管理,田租為中學堂經費;在1911年時,白鹿洞書院再次遭受大火,藏書大部分損失。
TOP、1 問津書院
問津書院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舊街孔子河畔,民間俗稱“孔廟”,因《論語》中孔子周遊列國至楚國孔子使“子路問津”於長沮、桀溺典故而得名。書院始建於西漢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算得上是歷史最悠久的書院了,被稱為中國最古老“大學”。
而問津書院的真正創建,是在宋末元初之際,江西廬陵名儒、南宋末時湖廣儒學提龍仁夫,拒元不仕,晚年效仿長沮、桀溺歸隱孔子山中,在孔廟右側修建學舍,立院講學,首創書院,為書院開山之鼻祖。此後問津書院也是屢經戰火,並在1915最後一次大修後,問津書院漸漸湮沒於紛飛戰火之中,直至2015年時才得到再次重建。
以上六大書院在歷史上都曾名震一時,但之後都或多或少的經歷時光的洗禮,屢遭戰火;而且問津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以及應天府書院在清朝時期都逐漸沒落了,唯有石鼓書院和嶽麓書院更勝以往,培養出了大量傑出人才,如果不是石鼓書院毀於日軍炮火的話,可能四大書院就是另一種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