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又到了一年中最適合鍛鍊身體的季節。
但對很多人來說,鍛鍊的路上存在著太多“絆腳石”。比如,沒有適合的場地、沒有完整的鍛鍊時間、沒有運動器材、沒有專業人士指導等等。

步行,可以說是最簡單方便的鍛鍊方式,對場地、時間的要求都不高,甚至連運動器材都不需要,只要你願意,就能隨時隨地走起來。
有人會覺得,去健身房或運動場出一身汗,那才叫運動。
雖然步行不如慢跑等運動消耗的能量多,但是它更方便進行也更容易堅持,因而同樣可以達到鍛鍊的效果。
經常步行,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大腦皮層的活動功能,使人心情愉悅,具有緩解壓力的效果。
如果你每天早上能步行30分鐘上班,會感覺一天的工作效率也變高了。下班後步行回家,能夠增進食慾,還能提高睡眠質量。
散步還可增強骨關節病患者周圍的肌肉,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性,有利於病變關節的康復,使骨質疏鬆的速度慢下來。
從遠期效果來看,長期堅持步行可以改善全身體質,尤其對心血管系統更有益處。
具體來說,步行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功能,並能增加血管的彈性,可預防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
舉個例子,有高血壓、心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人,如果不經專人指導,從事一些劇烈、刺激性強的運動,很有可能造成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導致腦溢血、心肌梗死等意外,甚至猝死。
不過,步行雖好,在鍛鍊的時候還是注意一些“禁忌”,否則鍛鍊不成,反傷身。

很多人為了增加運動量,或為了在朋友圈打卡,經常盲目暴走,一天走個上萬步,甚至好幾萬步。
然而,一味追求步數,帶來的不是健康,反而可能是病痛!
一方面,每天走過多步數,容易導致膝關節磨損變形,出現膝關節滑膜炎、積液、半月板問題;另一方面,長期不運動的人,突然大量走路,還有橫紋肌溶解的風險。

當然,如果走不到6000步,也別勉強,以自身情況量力而行。
步行時的速度,應以個人感覺為主,不出現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為宜。
可以這麼走:以每小時3公里的慢速,走1.5小時,大概6000步,可以提高機體基礎代謝48%。上下午各走一半,可以達到相同效果。
①幅度:步行時,基本姿勢是人體稍微前傾,昂首挺胸,步伐幅度較大並落地有力(大步走步幅不超過身高的一半,一般速度步幅為身高的1/3)。
②擺臂:手臂如同跑步時彎曲前後擺動的姿勢,就能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群得到鍛鍊。
③配合:前腳掌落地時,膝關節彎曲有彈性感,後腳掌離地時,腰臀部肌肉有向上用力的感覺,加強後群肌肉的參與,更好地保護膝關節。

但馬路車流量大,伴隨而來的是大量汽車尾氣,若再遇上汙染嚴重的城市,人在這種地方走路,簡直就是活動的吸塵器,身體自然越來越差。
還有人喜歡到樹林深處、湖泊、水塘等地方步行。然而,經常呆這些地方,很容易招惹“外溼”,導致體內溼氣加重。
所以,建議大家選擇比較熟悉,且平坦、空氣清新、環境安靜的地方。
雄心勃勃做好的運動計劃,卻因為各種瑣事又或是懶惰耽擱了。
其實,與其他運動相比,步行已經是最切實可行的運動方式了。
如果你實在覺得難以堅持,或沒有特別多的時間,不妨上班的時候儘量選擇步行,還可以免去塞車的煩惱。
當然,如果家裡離公司比較遠,可以選擇提前一個站下車再走去上班,或者下班走回家。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考考你的眼力!
下圖中有哪6個漢字呢?
編輯:西早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