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過後,被譽為“水果之王”的榴蓮又雙叒叕火了!
一個榴蓮藏著 3-5 房肉,在打開之前,你永遠都不知道它到底是來“報恩”還是來“報仇”的。這種未知的樂趣與驚喜彷彿“開盲盒”一般讓人慾罷不能。
而這種“新型盲盒”也被戲稱為水果界“賭石”,除了自身有限的“挑選技能”加持外,基本可以說是全靠運氣啦!層層探索和“揭曉謎底”的過程充滿了莫名的刺激感,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參與和圍觀,而挑榴蓮、開榴蓮也一度成為新晉的“解壓神器”!
那麼,看了這麼久的開榴蓮盲盒視頻,你真的瞭解榴蓮嗎?這位號稱“水果之王”的新晉網紅果真名不虛傳嗎?那一次吃多少榴蓮會比較合適呢?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科普一下!
榴蓮,原產於馬來西亞,為木棉科熱帶植物常綠喬木榴蓮的果實。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國家,其中以泰國種植最多,目前我們國家海南、廣東也有種植。
相傳在明朝時期,鄭和的航海艦隊到達東南亞時,品嚐到了當地的特產果實,對這種水果大為讚賞,然而這種果實每年才成熟一次,因此命名為“留戀”,久而久之,後人便取其諧音,稱作“榴蓮”。它的氣味獨特且濃烈,愛之者贊其香,厭之者怨其臭。
而榴蓮被稱為“水果之王”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因為它有著豐富且全面的營養成分。
榴蓮富含糖類及維生素C、鈣、鐵、磷等礦物質,是極其理想的營養補充水果。
其果肉中糖類約佔 15-18%,每 100 克就有 20-30 毫克的維生素 C,可以滿足人體一日需求的 1/3 以上,維生素 C 的含量還是葡萄的 28 倍呢~因此也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自由基,防止細胞衰老和突變,抑制腫瘤的生長,防治癌症。榴蓮中的鉀還參與了能量的代謝,有助於預防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
榴蓮還是富含膳食纖維的水果,能改善食慾,促進腸道的蠕動,減輕腸道的負擔。
並且榴蓮果中氨基酸的含量也非常豐富,種類也十分齊全,除了色氨酸之外,還含有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其中,穀氨酸含量特別高,這些都可以很好地改善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應激的適應能力。
榴蓮屬於熱性水果,對於溫補身體,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如果怕食用榴蓮時上火,也可以在食用榴蓮的同時吃幾個山竹抑制一下榴蓮的火氣。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榴蓮雖性熱,但榴蓮殼的白瓤卻性涼味甘,將其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和食鹽煎成鹽水後,適當飲用也能有效緩解食用榴蓮過量引起的上火症狀哦~
這些豐富的營養素可以為人體提供著充足的熱量,滿足人體的部分營養需求,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身體發育、增強體質。因此,這些也成為了榴蓮得名“水果之王”的根本原因。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榴蓮雖好,但也不要貪吃哦~(劃重點)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建議天天吃水果,每天吃水果200到 350g。
但榴蓮卻比較特殊,它可是兼具高脂肪、高糖分、高熱量的高營養水果,每100 克純果肉的熱量就有 150 千卡,因此每天建議最多食用量在 100-200g,不要超過 200g,也就是不要食用超過1瓣的榴蓮。
並且在吃過榴蓮後,也可以適當減少其他高能量食物的攝入,多多運動,以利於保持人體能量攝入的平衡。
當然,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在食用榴蓮時還需要特別謹慎:
一是榴蓮的熱量和含糖量很高,對於肥胖人群,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風、高膽固醇血癥的人群而言,並不友好,因此儘量少吃或不吃榴蓮;
二是榴蓮中鉀的含量較高,對於患有腎病及心臟病的人群而言,食用過多榴蓮容易加重病情,因此也應減少榴蓮的攝入;
三是榴蓮屬於熱性水果,如果一次性攝入過多或是長時間攝入很可能會引起上火,因此熱性體質、脾胃積熱、患感冒、喉嚨痛的人群都不宜食用榴蓮;
四是有皮膚問題及哮喘、氣管炎、經常咳嗽的人群也不宜吃榴蓮,榴蓮的果肉比較黏稠,還比較容易阻塞咽喉、氣管而引起窒息,特別是老人和兒童,以及自身消化功能欠佳的人群,在吃榴蓮時一定要少食、慢食,進食時還可以適當飲用一些溫水,幫助其更好地消化;
五是對於孕媽媽而言,一定不能把榴蓮當作補品來食用,雖然榴蓮富含維生素 C、葉酸和鐵等有益胎兒發育的營養物質,但進食太多榴蓮會導致血糖的升高,寶寶的體重也很可能會過重,娩出巨大兒的機會增大,對孕媽媽自身健康和胎兒的生長發育都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那麼,如何才能買到“報恩榴蓮”呢?
這裡還有幾條小 tips 可以學習一下~
總之,榴蓮能擁有“水果之王”的美譽還真不是徒有虛名,它的確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不僅能夠促進身體健康,還能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
並且,開“榴蓮盲盒”的未知性與新鮮感還會使人體產生腎上腺素,通過進食時味蕾的刺激又能夠加速多巴胺的分泌,兩者結合,可謂一舉多得呢!
因此,這種“新型盲盒”晉升為新一代“解壓神器”也算情有可原啦~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榴蓮的產熱性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對於一些特殊人群而言,在食用時更要格外謹慎,避免因過量食用榴蓮而造成負面影響,那可就得不償失啦!
所以在吃榴蓮時,一定記得要適可而止哦~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擁有一個“榴蓮”忘返的夏天~!
策劃 / Vivian
文 / 徐馨
視覺設計 / April
圖片來源 / pixabay、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