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周邊示意圖
東魏北齊時期鄴城西部著名的石窟有安陽石窟群和響堂山石窟,位於都城鄴城西部,太行山東麓。該地區石窟得益於位處京郊的先天優勢,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與優秀人才,從而在設計策劃、建造工藝、圖像藝術等各個方而,均表現出了北朝時期石窟文化藝術的最高水準。這些佛教建築的遺存也體現出了從北魏到隋唐這兩個石窟開鑿高潮之間的藝術形態的轉變。
▲南響堂石窟蓮花、飛天
▲北響堂石窟
1
考察路線
⭐ 靈泉寺石窟——曹操高陵遺址——修定寺塔——北響堂石窟——南響堂石窟——北朝考古博物館——北朝皇陵
2
行程亮點
-
4處經典北齊石窟:
北響堂石窟、南響堂石窟、靈泉寺石窟、北齊婁睿刻經碑
-
4處佛塔寺院遺址:
修定寺塔、北齊雙塔、唐代雙塔、常樂寺遺址
-
2處超精美博物館:
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北朝考古博物館
-
1處考古遺址皇陵:
北朝東魏北齊皇陵群
3
文化講師
張建偉老師
安陽政協文史專員
4
行程詳情
D1
6月21日
星期三
安陽指定酒店集合
D2
6月22日
星期四
靈泉寺石窟(國4)、北齊雙塔(中國野外雙石塔鼻祖)、唐代雙塔、北齊婁睿刻經碑、萬佛溝摩崖塔林、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國7)、修定寺塔(國2);宿響堂山
D3
6月23日
星期五
北響堂山石窟(國1)、常樂寺、南響堂山石窟(含特別安排)、玉皇閣無樑殿(國6);宿響堂山
D4
6月24日
星期六
北朝考古博物館、北朝東魏北齊皇陵
17:00 送安陽東站
5
活動報名
4080 元/位
識別二維碼報名
費用包含:
-
講師:文化研究者全程深度講解
-
服務:全程領隊貼心服務
-
門票:行程內所有景點門票,含南響堂山石窟特別安排
-
交通:全程舒適空調大巴
-
住宿:一晚五星標準酒店、兩晚響堂山四星標準酒店
-
餐食:三頓自助早餐、五頓正餐
-
設備:無線講解器
-
保險:旅行意外險
費用不含:
-
往返安陽的大交通費用
-
未提及的其他費用
報名後有事退出怎麼辦?
1.集合日前3天及以上取消,可退實際未產生費用(有可能包含門票、餐費、住宿等);
2.集合日前3天以內,所有費用將無法退款。
6
行前預習
修定寺塔:國2
修定寺塔位於水冶鎮西北磊口鄉清涼山村西清涼山南麓修定寺內,距安陽城西北35公里,寺廢塔存,又稱“唐塔”,建造藝術極其罕見,全塔遍嵌高浮雕磚。塔身從殘存部分看,外壁用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形狀的浮雕磚3775塊嵌砌而成。
圖案有佛像、弟子、菩薩、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飛天、伎樂、青龍、白虎、猛獅、大象、天馬、巨蟒、飛雁、帷幔、花卉、綵帶等72種,形象逼真生動。不同圖案和造形的磚雕有89種,發掘和收集到塔基磚雕30種,共計119種。雕磚嵌砌技術有:雕磚背面制榫卯,與內壁素面磚犬牙交錯,相互扣合牽拉;以雕磚的不同厚度呈榫卯,與內壁素面互相嵌砌;用鐵釘、鐵片支托拉牽,使之固定;塔簷採用木骨與外桃花磚榫卯相套,拉於塔頂固定。南壁開拱券門,門框額,門券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兩側侍立四臂金剛。
靈泉寺石窟:國4
北齊雙石塔:中國野外雙石塔鼻祖
北齊雙石塔位於靈泉寺道憑雙石塔基址西側的臺地上。是北齊河清二年(563)靈裕法師為其導師道憑營造的一對石塔。
兩座石塔東西並列,在一條水平線上,均為單層石墓塔,造型大體相同,皆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西塔用下大上小兩塊素面正方青石壘砌,立面呈凸字形,用兩塊青石雕鑿而成。唯南壁開長方形拱門,門額略呈火焰尖狀,門兩側雕刻半圓形倚柱,柱頭雕蓮瓣3枚,柱礎呈蓮狀。塔身以上刻疊澀出簷3層。在門楣與簷部之間的壁面上,鐫刻有“寶山寺大論師憑法師燒身塔,大齊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塔心室為正方形。塔頂整體外形呈履缽狀,雕刻華麗。四周皆浮雕卷葉狀紋飾,每面正中雕一圓形寶珠狀物。塔簷外疊澀兩層,上為塔頂,四壁浮雕卷葉狀花紋,上置卷葉紋方鬥用相輪三盤,最高處置火焰寶珠。全塔總高2.22米,整體造形穩定,中部塔身呈束腰狀,使其顯得玲瓏有致。
東塔整體造型和體積與西塔相同,但塔門形制和塔身花紋略有區別。南壁塔門亦為拱券狀,但較兩塔寬闊。門楣及門額均呈拱券形,中間刻凹槽一道。塔心室地平以下,設有放置骨灰的洞穴。全塔總高2.14米,其與道憑法師燒身塔時代一致,是為陪塔。此塔雖貌不驚人,但卻是我國古塔中最早的露天雙塔,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獨立石塔,堪稱我國石塔之祖。這不僅對研究道憑生平及北齊鄴都的佛教活動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也為研究北齊時期及南北朝時期塔類建築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國7
墓室有前、後兩個四角攢尖頂的主墓室,前、後室各有南、北兩個側室。墓室四壁及頂部均由特製的長方形大磚砌成,底部平鋪方形青石板。雖遭多次盜掘,墓室內仍出土各類文物400餘件,包括陶質模型明器鐵甲、鐵劍、玉珠、刻銘石牌等。其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內容的多件圭形石牌極為珍貴,為研究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直接而重要的依據,陵園以西有陪葬墓。
高陵出土文物,經過十年的復原後約有250件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幫助確定墓主身份的刻銘石牌,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文。此外,還有青石圭、璧等禮器;鐵甲、劍、鏃、弩機構件等兵器;銅蓋弓帽、傘帽、鈴和煤精石虎雕等車馬雜器;陶硯,石枕,銅帶鉤、帶扣、鋪首、釵、環、帽釘,銀帶扣、鋪首、飾件,鐵帳構件、鏡、削等用具;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玉佩等裝飾品;灶、耳杯、盤、壺、罐、托盤、盆等陶瓷器。
響堂山石窟:國1
響堂山石窟是我國現存北齊王朝所營最大的佛教石窟藝術的寶庫。當時的藝術匠師們,在掌握了前人在繪畫、雕塑、建築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並融匯了印度犍駝羅佛教雕塑藝術的技法,經過前期發展,逐漸趨於成熟。從而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徵的石窟雕塑藝術。
響堂山石窟包括北響堂、南響堂和小響堂三處,相距約15公里。共有石窟16座、摩崖佛龕300餘個,造像4300餘尊。始鑿於東魏末年,完成於北齊,隋、唐、宋、明歷代均有續鑿。
北響堂石窟:位於峰峰礦區和村鎮東南的鼓山天宮峰西麓。始鑿於東魏、北齊。為北齊時期著名的皇家寺院。石窟鑿於半山腰處座東面西,呈南北一線排列,共有北齊窟4座,隋、唐窟各座,明窟兩座。大佛洞位於窟群北側,俗稱“北堂”。該窟寬、深各12餘米,高11.6米,為我國北朝晚期規模最大的石窟。窟門上方開明窗三個。窟內中心置塔柱,正左、右三面各鑿帷幕頂大龕一個,龕內造像一佛二菩薩。坐佛高達3.5米,為響堂山最大的造像。下方佛壇雕香爐、蹲獅及十神王像。柱身頂部鑿列龕16個,內置菩薩立像。柱身南面頂部鑿一深2.8米的瘞穴,相傳為“高歡墓”。
窟內四壁鑿塔形列龕16個,內置圓雕坐像一尊。窟門兩側各雕帝后禮佛圖。南壁東側塔形列龕頂部有明代補刻的千佛坐像百餘尊。該窟雕刻極為精美。四壁的塔形龕邊飾束蓮柱。柱身滿刻勾連雲紋,頂飾火焰寶珠,柱基刻跪狀怪獸,龕頂覆缽上方雕仰蓮、相輪,忍冬和火焰珠組成的三枝塔剎,極為華麗壯觀。塔柱南面大龕左側菩薩,右腳微踮,身體自然彎曲、衣裙貼體,質感極強。塔柱頂部列龕,邊飾八角束蓮寶珠頂柱頂飾火焰紋龕楣。兩龕龕楣之間,填刻成扇形排列的變形寶珠圖案,狀如孔雀開屏,構思獨特,造型華美。唐代高僧釋道宣在《續高僧傳》稱“中諸雕刻駭動神鬼”雕刻之精美,可與河南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鞏縣的第五窟、雲崗石窟的各大窟相媲美。堪稱雕鑿藝術的姣姣者。
釋迦洞位於窟群中部,俗稱“中堂”。窟門外鑿前廊,進深10米,寬8.8米,高6米。前廊三間四柱,柱底雕蹲獅承託,柱身八角形三道束蓮,其間填刻勾連雲紋、寶珠等柱頂雕火焰寶珠。中兩柱間橫託大型楣額,頂部雕仿木構瓦頂,其上為大型覆缽。窟門內側拱腹平雕大葉忍冬紋,上方鑿明窗。窟門兩側各雕天王立像一尊。天王像上方各開明窗一個,周邊飾覆蓮、火焰等紋飾。窟內正中塔形柱,正面通頂鑿一帷幕大龕,內造一佛兩弟子二菩薩。本尊是釋迦牟尼,手施“說法式”,手印,背光為舉舟形,頭頂光飾同心圓形花紋。
刻經洞位於窟群南端,俗稱“南堂”,窟門前置四柱三間前廊。窟簷雕仿木構瓦頂。瓦頂上方大型覆缽,覆缽頂部雕三枝火焰珠頂塔剎。窟門兩側各雕力士一尊。窟內三壁雕通壁帷幕頂大龕,內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壇浮雕香爐神王等窟頂浮雕蓮花藻井。覆缽中部鑿小型洞窟一座,正壁雕釋迦,多寶兩佛並座,左、右兩壁各雕坐佛一尊。窟內前壁窟門兩側刻《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前廊內刻《維摩詰經》,窟外南西北側巖壁刻《彌勒成佛經》《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偈文》等計六部5萬餘字。此外,覆缽塔剎兩側刻《大聖士號》和《十二部經名》,柱身刻《佛名經》。
北巖刻經西壁端部有北齊武平三年(572)刻摩崖《唐邕寫經碑》共計900餘字,為唐邕撰文書丹。記述了天統四年至武平三年(公元568–572年)鼓山石窟刻經的緣起及經過等。唐邕刻經為北朝時期僅見的具有明確紀年及書寫人的刻經,為研究北朝刻經的重要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據《武安縣誌》記唐邕為北齊重臣,一生曾“事六代北齊皇帝”是北齊第一才子。“以善書能文,為時所重”。據金石著錄載,鄴下勒經書碑多出其手,但存世極少。刻經洞的刻經,書法淳古,氣魄渾厚;筆勢起落有意,且姿致適度,在遒蒼醇厚中又富有瀟灑清秀之神情,有的字形仍保留有漢隸“蠶頭燕尾”的風韻。即以楷書為主,間以隸書,並參以篆意。開唐人刻碑之先路,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堪稱北朝刻經造像碑的珍品。唐邕寫經之事,不論對其個人或佛教史的研究,可謂至關重要。其刻經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發展與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數字響堂
南響堂石窟位於鼓山南端的紙坊村北。初為北齊天統元年(564)鮮卑勳貴高阿那肱出資鑿建,有北齊窟7座,唐窟1座。
北齊窟分上下兩層,由南至北下層依次1、2窟,上層依次3—7窟,唐窟位於7窟北側。現第1、5、7窟保存較好。第1窟為仿木構四柱三間殿字式,中兩柱束蓮盤龍,頂飾火焰珠。柱頭雕斗拱承簷。窟門兩側各鑿力士像龕一個,龕上方鑿明窗,窟內深7.1米,寬6.4米,高4.5米。中心置三面通頂塔柱,柱身正面頂部浮雕佛傳故事三幅;中部鑿帷幕頂大龕,內造像七尊,現存除一佛二弟子為北齊原刻外,其餘為清代泥塑;右壁列龕下方及前壁窟門兩側刻《華嚴經》部分章節。該經為北朝“地論宗”的相州南派所極力推崇的主要經典。此齊文宣帝曾親手抄寫華嚴經大部,為十五卷,並首設“華嚴齋會”作書記法會之盛,曰:《華嚴齋記》。第2窟規模形制與1窟基本相同。
窟內造像大部被毀,窟門兩側力士龕內隋代改制的《滏山石窟之碑》保存完好。第五窟位於上層中部,寬、深各2米餘。第七窟為千佛洞:左龕本尊為阿彌陀佛,善跏式坐於須彌座上,兩赤足蹬於蓮蓬之上,蓮莖是從一人頭(即夜叉)口中生出,十分奇特,別緻,為全國各大石窟中所罕見。該窟設計獨具匠心,雕刻精美細膩。窟頂藻井的伎樂天和飛天輕盈的體態,飄揚的衣帶,線條流暢、柔和,形象生動優美。伎樂天有的手彈豎箜篌,有的口吹竹笙橫笛,飛天們隨著那幽雅的樂曲、優美的旋律,手舞足蹈,載歌載舞;供養天雙手捧缽敬獻仙果,表現了《法華經譬喻品》中的所謂“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景象。當我們置身於此窟之中,靜心欣賞這些富有詩情畫意,栩栩如生的浮雕藝術時,彷彿聽到了古雅的音樂、悅耳的歌聲,看到婀娜的舞姿,嗅到了仙果的芳香,似有身臨其境之感,讓人留戀忘返。
常樂寺
北朝考古博物館
北朝考古博物館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2020年9月19日正式開館,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北朝文化考古研究中心。北朝時期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期,和南北方地區以及周邊國家都有貿易往來。開闢有絲綢之路,通往東歐的這條絲綢之路。是穿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一直通到古羅馬成為古代通商貿易的典範。
該館館藏文物為東魏北齊出土的珍貴文物。北朝考古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展品是北朝皇陵陶俑,素有“小兵馬俑”之稱,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陶俑有數千件之多,造像生動活潑、種類繁多,個體普遍較小,但製作精緻。
陶俑題材有人物、動物、器物等。陶俑的製作都能按照內容需要惟妙惟肖地表現出身份特徵,動態微妙,表情生動。北朝考古博物館為人們展示了1500多年前文化交匯、民族融合的北朝歲月,對探究中國北朝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北朝東魏北齊皇陵
北朝墓群位於磁縣城南一帶,共有大小134座古墓冢,最大的如天子冢、皇姑墳、磨盤冢、青冢等,一向被誤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建國後,文物工作者經多年的科學考證,這一千古之迷終被揭開:這並非曹操疑冢,而是東魏、北齊的皇陵區。經考古發掘證實的墓分別為東魏昌樂王元誕墓,宜陽王元景植墓,司馬氏太夫人墓,愍悼王妃李尼墓,北齊蘭陵王高肅墓,北齊高歡第九子妻茹茹公主墓和其十四子高潤墓等。
1975年在挖掘位於磁縣東槐樹村的北齊高潤墓時,首次發現了北齊壁畫。經發掘,此墓為磚築單室墓,平面呈方形,出土文物中有彩繪俑361件,墓室四壁有彩色壁畫。畫面構圖嚴謹,人物栩栩如生,服飾飄逸逼真,鮮明展示了北齊時代的繪畫風貌和獨特風格,填補了中國繪畫史的一頁空白。
在位於大冢營村的東魏茹茹公主墓中,還首次發現了東魏畫跡和兩枚東羅馬金幣及外籍人形陶俑,可以窺見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中外交流盛況。墓道兩側各有長達21米的彩色壁畫,是東魏畫跡的首次重大發現。壁畫大部分描寫當時現實生活,著力表現墓主人的榮貴身份,佈局嚴謹,人物各具神態,顯示出東魏壁畫藝術的較強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