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五代龍城,諸多榮耀盡在此城|文史宴

北朝霸府,大唐北都,五代龍城,諸多榮耀盡在此城|文史宴

文/飄雪吟聯


太原接近華夏圈和北族圈的交界處,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檢驗北族勢力對中原影響強弱的晴雨表。北族對中原王朝影響較大時,太原就全面興盛;反過來就衰落。每當太原盛時,多是允文允武,經濟發達,宗教大興的名城雄鎮。名城巡禮徵文目前投稿不多,您投稿的話很有可能獲獎哦!

請輸入標題     bcdef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名城巡禮

各省市的朋友們加油,河南的朋友們相當給力啊:

直轄市:天津

黑龍江:哈爾濱

陝西:西安

河北:邯鄲

河南:洛陽  鄧州  滑縣

安徽:歙縣

湖北:宜昌

湖南:長沙

江西:上饒

太原,古稱晉、大滷、大夏、大原、夏墟、晉陽、幷州,別稱龍城,其坐落於晉中盆地北端,左阻太行,右襟呂梁,汾河、晉水從中穿過。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在今天的太原市南郊的古城營村肇始了太原城,從此太原開始了其長達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太原”的名稱很早出現於歷史史籍,《詩經·小雅:弓月》有“薄伐儼狁,至於太原”,不過這裡的太原指的是甘肅、陝西交界擁有大片平整土地的儼狁活動區域,並不是現在的山西省太原市。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太原”一詞在早期並不是指代現在山西省省會的專有名詞,而是一個普通名詞。而太原作為一個專屬名詞已經是春秋後期的事情了。

太原從炎黃時代起就處於中華文明核心區域的半徑範圍之內,其北達燕京、南控洛汴,西進長安,和中華文明的核心政治區域互為表裡,相互依託,歷史上多次演繹著借道太原乃至山西問鼎中原的畫面。

太原地處山西高原中心,雄關環繞,表裡山河,不失為兵家必爭之地,塑造了太原豪放、尚武、忠誠的傳統;另一方面,太原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交接地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傳統在這裡激盪、碰撞、交融,塑造了太原兼收幷蓄、包羅萬象的品質。

堯舜禹的前驅

1

任何文明和民族的早期歷史都是神話史,無論這些神話史多麼的光怪陸離還是荒誕不經,都或多或少地反映著早期先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風貌。

太原所在的黃河中游汾河谷地擁有豐富的石器遺蹟資源,無論是五十多萬年前位於如今汾河右岸黃土地上的土堂舊石器時代遺址還是新石器時代的義井遺存,都勾勒出了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以前,太原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孕育出大批和中原文明一脈相承卻又獨立發展的文化畫卷。

太原的早期歷史必然繞不開臺駘。臺駘是最早開拓太原的先賢,也是華夏治水第一人。《左傳》記載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眛,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

臺駘在顓頊時代是治水官員。顓頊時代,汾河氾濫,洪水滔天,臺駘輾轉多地,疏通水道,治理汾河,最終成功的降服了水魔,享受嘉獎,造福人民,並得到多國的祭祀。

山西的河神臺駘

傳說臺駘為報父仇,與黑龍搏鬥,治理汾河,打開汾河水道,使原來南北流向,由於中條山隆起而淤積多年的汾河而一舉向西流入黃河,空出廣大的汾河谷地,為以後的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汾河流域成為一大片安居樂業的土地奠定了基礎。

就像晉祠臺駘廟的對聯讚頌道:“統系出金天,障澤惟勤,三晉人民歌聖德;謹猷在汾地,安瀾普慶,一方保障賴神功。”

桐葉封弟與趙氏根本

2

太原的早期歷史離不開晉祠,晉祠的歷史離不開唐叔虞。

歷史上一直對唐叔虞的出生、桐葉封弟的真實性以及唐地在哪裡都存在著爭議。但按古籍記載,古唐國有位於太原一說,其時太原戎狄環伺,民族矛盾尖銳,先夏、先商遺民眾多,唐叔虞年紀輕輕就不缺乏政治魄力和政治手段,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執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在今天太原市清徐縣有一座狐突廟,祭祀著狐毛、狐偃的父親狐突。

狐突作為世子申生的老師,盡忠職守,在驪姬之亂中堅決不與驪姬合作。晉懷公繼位之後,面對晉懷公給出的“死亡”還是要求追隨重耳的兩個兒子回國的選擇題中,狐突慷慨激昂“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質,貳乃闢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數矣。若又召之,教之貳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刑之不濫,君之明也,臣之願也。淫刑以逞,誰則無罪?臣聞命矣。”

雖然狐突最終被晉懷公所殺,但是狐突“教子不二”、“忠臣不事二主”、捨身為忠的故事可以說是太原乃至整個山西忠誠文化的濫觴。

公元前497年,趙簡子的兩位家臣董安於和尹鐸在今天的太原市汾河西岸古城營村建成晉陽城。當時晉陽位於晉國的北端,毗鄰戎狄。但是趙簡子敏銳的發現這片沃土遠離晉南侯馬、新絳等六卿你爭我奪的熱點,空間較大,地位重要,物產、經濟等條件良好,為以後的爭霸可以建立一個可靠的後方。

董安於建設的晉陽城,面積十多平方公里。呈正方形,高四丈,週迴四里,版築夯土製成。董安於在建設晉陽城之初就為未來的軍事戰爭進行了積極的準備,“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楚牆之”、“公宮令舍之堂,皆以鍊銅為柱質”。荻、蒿、銅乍看起來是為了美觀,但是戰爭時期都可以作為箭桿和箭頭。

董安於病死之後,尹鐸繼任晉陽宰。尹鐸在上任之初就向趙簡子請示是向太原收重稅聚斂財富,還是輕徭薄賦將其打造成趙家一個可靠的基地。趙簡子明智的選擇了後者。固若金湯的城池、充分的戰略物資儲備且又民心無二為晉陽之戰趙襄子的晉陽之戰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執掌晉國大權的智氏脅迫韓魏兩家進攻趙氏時,三年的晉陽之戰,打得晉陽城“城不浸者三版”,期間趙襄子幾乎動搖,多虧張孟談的堅定信心和積極外交,聯合魏、韓反攻智伯。晉陽之戰的結束具有一個標誌意義,意味著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來臨,那種謙謙君子的春秋時代結束。

晉陽之戰,趙國奠基

趙襄子滅智伯之後,豫讓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

我們首先感嘆於豫讓為刺殺而自殘的行為,更為豫讓那種忠誠,為信仰而死的國士之論而感動。也許現代人會說豫讓可以像姜維一樣假意委身於趙,然後伺機刺殺。但是對於豫讓這樣的忠勇之士,委身於趙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信仰的汙衊,而那種“你懂我,我願意為你而死”的知己精神恰恰是支持豫讓的精神支柱,義不事趙也是對那些存有二臣心理的人的最好的反擊。至今在太原市赤橋村仍然有一座豫讓橋,是那座豫讓躲於下面準備刺殺趙襄子的橋。

現在想起來晉陽之戰的勝利並不是沒有緣由的。趙簡子、趙襄子兩代人鑄刑鼎、開軍功爵的濫觴、重視人才、謀害舊有勢力代表竇犨等措施為趙氏由臣變君奠定了基礎,史稱“簡襄之烈”。

1988年,趙簡子的墓地被發現,全套的車馬坑和各種精美的玉器、青銅器、貨幣也顯示著作為趙國早期都城晉陽的繁華與宏偉。另外,被趙簡子殺死的竇犨之祠堂周圍的紅葉號稱“崛圍紅葉”,這是晉陽八景之一,在這裡曾經居住著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傅山先生。

從大漢邊郡到北朝霸府

3

秦莊襄王二年到三年,秦將蒙驁攻下晉陽、狼孟、榆次等地,秦國在此設立太原郡。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太原郡也是三十六郡之一。

根據《史記正義》記載,太原郡下轄六縣,三十七城,“上黨以北皆太原地。”秦朝太原郡的管轄範圍大約是今天的山西中部,太原市全境,晉中市大部,忻州市一部,呂梁市一部,陽泉市一部。

晉陽作為趙國最早的國都和重要的手工業、商貿、邊境城市,同時處於《史記》作者司馬遷所描述的農耕遊牧交接線邊緣,戰略地位重要,自然而然的成為太原郡的首府。將近兩千三百年來,雖然太原的行政區劃變化不一,但是作為一級行政機構的名稱卻從未發生大的變化,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比較少見。

太原歷史上一大特產,尤其是宋朝以前一大特產就是盛產“皇帝”,這也是太原別稱龍城的來歷。其中第一位皇帝就是漢文帝。

漢文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清靜無為,創造了帝國曆史上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繼位之後,漢文帝也四次巡視太原,接見耆舊。而且比較起來自己兒子的刻薄寡恩,忘恩負義,漢文帝的口碑算是比較好的。

傳說在太原期間,漢文帝喜愛到今天太原市清徐縣馬鳴山一帶遊獵牧馬,這些都在《清源縣誌》有所記載。

元封五年,漢武帝在東臨太行,西界大河,南下河內,北薄大漠設立了幷州刺史部,而幷州刺史部的首府設立在太原郡晉陽縣,從此太原又有了另外一個名稱幷州,直到今天太原的簡稱也是並(這個字念一聲,不是四聲)。

兩漢期間,太原地處邊地,匈奴內附,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不斷激盪,產生了華風為主,沾染胡風,多元雜處的地域特徵。賽馬、忠孝、體育、尚武之風盛行。這期間匈奴不斷內遷、封建化改變著太原乃至整個山西的地域特色人文特徵。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匈奴、鮮卑、羯、氐、羌,風起雲湧,和祖逖一起因聞雞起舞而聞名的官宦之後劉琨於光熙元年九月出任幷州刺史,加振威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率領人馬從漢國手中奪回晉陽。

當是時,整個幷州戶不滿兩萬,“荊棘成林,豺狼當道”,滿目瘡痍。在劉淵、劉聰、石勒虎視眈眈之下,劉琨的晉陽似一葉扁舟孤獨的遊蕩在少數民族勢力範圍之中。劉琨安撫百姓,和諧拓跋,多次打敗少數民族的進攻,在無援兵、有強敵的惡劣環境下,忠誠堅守孤城十年。

劉琨月夜吹鬍笳退敵

時光飛逝,進入南北朝之後,太原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

北魏末年,鮮卑化的漢人高歡脫穎而出。他在和爾朱氏的戰爭中,逐漸意識到太原乃至山西的形勝,西可至關中平原,南可威脅洛陽,東出太行八徑就是一馬平川的燕趙大地,進可以圖天下,退可以據山河自保,因此“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而定居焉。”

高歡的政治中心雖然在鄴城,但是其本人常年居住在晉陽,其子經常往來於鄴城和太原之間聽從高歡的指示。北魏、東魏軍國大事,皆由高歡出,而且高歡多次從晉陽出兵和西魏大戰於孟津等地。

從北魏末年一直到北齊滅亡,太原被稱為“霸府”、“別都”,兵精糧足,將星璀璨,實力不亞於鄴城。北齊末年,北周從平陽直逼晉陽,齊後主不戰而逃,晉陽男女推高延宗為帝,拒絕投降,甚至高延宗被俘虜之後,晉陽仍有婦孺襲擊周軍,顯示出太原尚武和忠誠的品質。

凡文武之道,必相濟之。北朝賦予太原的不僅是尚武、忠誠,也為太原的雕塑、宗教、建築增添了濃墨重彩的文化色彩。

北朝皇帝大多信佛,在今天的太原西南天龍山開鑿石窟,這些石窟從北魏開始一直到隋唐結束,現存石窟造像一千五百多尊,壁畫、藻井一千一百餘幅,這些石窟造像大都反應出元魏到隋唐的佛教造像特點,是佛教造像逐漸中國化、本地化過渡的重要藝術物證。

除了石窟,北朝還建造了天龍寺、開化寺、龍山大佛、蒙山大佛等宗教建築。其中蒙山大佛、龍山大佛的高度不亞於樂山大佛,而建造時間卻早了很多。《北史》記載蒙山大佛“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

中國美術史必然無法繞開北齊,而這原因是北齊的婁睿墓。婁睿墓雖然多次被盜,但是其墓室內精美的壁畫完整的保留下來。“鞍馬遊騎”,“軍樂儀仗”、“門衛儀仗”、“祿爵顯赫”,一幅幅有著西域民族文化和佛教藝術的壁畫顯示的墓主人奢侈的生前生活。

和婁睿墓相比,另兩座北朝墓葬——虞弘墓和徐顯秀墓相比異域色彩更加濃厚。虞弘,一個來自西域神秘的“魚國”的官員,陪葬浮雕有著濃烈的中亞氣息。而徐顯秀墓中的壁畫,人物雖然繁雜但是井然有序,內容雖然紛亂但是脈絡清晰。這三座墓地共同顯示了北齊乃至北朝繪畫藝術的巔峰。

富含波斯祆教元素的虞弘墓石槨

大唐北都與五代王氣

3

隨著時光的車輪滾滾馳入隋唐時代,太原和中國歷史一樣走進了自身輝煌的頂峰。“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太原由於是李唐王朝的起兵之地,武則天的祖籍所在,成為和長安、洛陽並列的大唐一線城市。

楊堅篡位之後,封楊廣為尚書令、幷州總管、晉王,出鎮北齊故地、突厥直接威脅的幷州,這可以看出楊堅對這片土地的重視和有意對楊廣的歷練。

楊廣繼位之後,命人鑿太行山開通今河北之間山西的馳道,方便其去今天的管涔山汾陽宮遊玩。今天的太原市尖草坪區還有所謂的楊廣道遺蹟。

大業十一年,楊廣再次巡遊雁門郡,突然遇到突厥的襲擊,雁門郡四十一城淪陷三十九,楊廣無奈只能詔天下勤王。在這次勤王中,有一名十六歲的少年貴族特別的引人矚目,他就是唐國公的次子,自稱“太原公子”的李世民。

兩年之後,大業十三年,李世民力諫其父,李淵在太原起兵。太原不僅是記錄楊廣少年風華的龍潛之地,也是他噩夢開始的滅亡之所。

唐代的太原是政治顯著、經濟發達、軍事險要、文化昌盛的太原。

李淵起兵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三十年後,當未能消滅高句麗的李世民路過太原時拜謁了當年起兵出發的晉祠。三十年滄海桑田,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滅掉竇建德,殺兄屠弟逼父登基,開創貞觀之治,被稱為“天可汗”,不僅感慨萬千,感嘆於大唐開國的篳路藍縷,寫下了著名的《晉祠之銘並序》。

“非親無以隆基,非德無以啟化”,在當年起兵之處,李世民可能更能體會到治國理政的艱辛吧。這塊“太原公子”李世民御筆御製的石碑,溶史學、文學、書法於一爐的豐碑巨碣,至今仍然矗立在晉祠。

李淵父子起兵太原,李治被封晉王,武則天祖籍幷州,唐王朝封太原為“北京”、“北都”,地位和長安、洛陽一致。所以唐王朝十分重視太原城的建設。太原城的規制也走向了歷史的頂峰。

北齊時將春秋時期董安於建立的太原城改為大明城,周長四里,高四丈;隋煬帝時期將原東魏的晉陽宮改為新城,周長七里;同時隋朝還在新城西面建立倉城,周長八里,高四丈;唐朝時期把這三城之外西晉時劉琨所修的城牆翻修,形成了所謂的“城套城”,被稱為府城。由於位於汾河西岸,也稱為西城。整個府城周長二十七里,城高四丈。

貞觀年間,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勣在汾河東岸建立東城,南北長八里半,東西寬六里。但是由於汾河東岸水苦,李勣架汾引晉水入東城。武則天時期,又在汾河上建中城,連接東城、西城。至此太原城成了東西十二里、南北八里多,周長四十二里,二十四座城門的超大城市,就是和同時期的長安和洛陽相比,太原毫不遜色甚至略有超出。

大唐的北都

太原歷史的頂點

唐代的太原,手工業發達。詩聖杜甫有云“焉得幷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側面描寫出太原發達的手工業。不僅僅制剪業、太原的銅鏡、鐵鏡都遠銷海內外。

安史之亂中,李光弼以萬餘殘眾固守太原,抵擋叛軍進攻、最終殲滅七萬多叛軍,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唐末以前,門閥世族在中國歷史上影響頗巨。而這其中太原王氏、溫氏、孫氏、郭氏都是鐘鳴鼎食之家。太原王氏尤甚,和滎陽鄭氏、范陽盧氏等並列五姓七族高門。太原王氏不僅在政治上顯赫,在文學上,特別是唐代文學上也出類拔萃,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都是一時翹楚。

進入中唐,祖籍太原,出生在陝西的白起後人白居易成為了詩壇的領軍人物(大司馬按:白居易是龜茲王室後裔,白起後人是冒稱的),他的詩集也被稱為《太原白氏長慶集》。晚唐的溫庭筠,別號“溫八叉”,花間詞派鼻祖,也是來自於太原。

唐代太原詩壇如此興盛,不僅與唐帝國“北京”塑造的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太原品格有關,也和太原地處邊疆,粗獷、豪邁的特質相聯繫。

說到唐朝就不能不提“元芳,你怎麼看?”的神探狄仁傑。歷史上的狄仁傑,並不像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塑造的那種神探,而是恪盡職守,嚴格執法,政治能力突出的丞相,由於其對唐中宗復位有莫大的功勞,史書中還對狄仁傑有“再造唐室”的美譽。今天的太原市還有一個村莊叫狄村,街道名叫狄村北街,在狄村境內還有狄公花園,在太原東山上還有一座白雲寺,相傳是狄仁傑的家廟。

唐末到五代十國結束是太原在軍事、政治上令他人側目的時期。地處邊境、華夷雜處、民風尚武,生產良馬等優越的條件導致河東節度使一直是中原政權的強有力的競爭者。

五代河東的沙陀系相當強悍

五代十國中,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四個政權或起兵於太原或定都於太原,李克用、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劉崇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唐末威震華夏的沙陀族、鴉兒軍也主要來自於太原。

太原之毀,自壞長城

4

陳橋兵變之後,趙宋政權建立,趙匡胤確立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公元968年,趙匡胤御駕親征北漢,近一年的苦戰之後由於契丹支援、北漢誓死抵抗、瘟疫流行,宋太祖悻悻然而去。


十年後,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也循著兄長的步伐御駕親征太原。這次出征確立了圍城打援的戰略,在石嶺關擊敗了契丹援軍,攻克太原周圍汾州、隆州、石州、憲州,然後會攻太原。


宋軍日夜不停的攻擊,太原軍民鑑於宋軍在晉中等地攻克便屠城的教訓也拼死防禦,雙方苦戰三個月,北漢軍民甚至用磚瓦襲擊宋軍。宋軍將領荊嗣、呼延贊、韓起重傷,將領士兵死者無數。直到太原守城軍民極端疲憊,城中糧草耗盡,在大臣苦勸之下,北漢主才決定投降。


殺紅了眼的宋太宗決定將這個阻擋其兄弟統一中原晚十年的,建立一千五百餘年的城市徹底毀掉。

首先,將“週四十二里,東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三十二步”,內三城,外三城組成的我國北方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重鎮放火焚燒,大火綿延了三個月,其中一些來不及撤離的百姓竟然被活活燒死;其次,引汾河、晉水水灌太原古城,徹底“隳太原”;第三,降低太原的政治地位,降太原為”緊州軍事”,州治移到榆次;第四,限制太原科舉取士的名額;第五,在原來攻打北漢的行營建立新城,並取一個帶有侮辱性的名稱“平晉城”,而且宋朝在此後八十年之內諱談太原,晉陽兩個名稱,不允許使用太原這個名稱直到公元1059年;第六,將太原北面的系舟山山頭削掉,所謂的破太原龍脈,銷掉龍角;幷州新城建立時一律使用丁字街,取“釘破”龍脈之意。

趙光義隳太原的原因向來眾說紛紜。現在看來,除了由於戰時日久,傷亡慘重,報復心理之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宋朝建立有不少道教徒的美化支持,道家認為宋起于歸德,屬於商星分野;太原恰好是參星分野,王氣甚重。自古商參不相見,中央政權強盛,太原才得以順服;中央政權衰弱,太原首先叛亂,因此應該降低太原的政治地位,滅掉太原的王氣;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以來,太原形勝、尚武,經濟實力強大,藩鎮割據勢力做大,中央政權始終無法控制河東節度使等地方實力派。宋朝建立後一大任務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無論轉運使制度、通判制度、設立禁軍制度、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藩鎮割據。那麼作為唐末,五代實力最強的地方勢力—河東節度使就屬於第一個被打擊的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趙光義的手段未免矯枉過正。太原從肇始起就有很強的軍事色彩,經過歷朝歷代的經營,成為了北方重要的軍事要塞,是中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要地,是洛汴的西部門戶。“其控扼兩邊,下瞰長安,才數百里,棄太原則長安京城不可都也。”宋朝平定北漢,慘烈的焚燬晉陽古城,不僅對太原歷史是一次重大打擊,也為宋王朝以及後來的金朝北方邊防帶來了隱患。

趙光義毀掉太原以後的殘渣

正如寫出曠世絕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太原詞人元好問在《過晉陽故城書事》中寫道“君不見,系舟山頭龍角禿,白塔一摧城覆沒。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汾流決入大夏門,府治移著唐明村。只從巨屏失光彩,河洛幾度風煙昏。”不僅對趙宋官家的迂腐、顢頇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也對晉陽輝煌的戰略地位進行了敘述。

晉陽城雖然被毀,但是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無法改變。太平興國七年,為了防禦契丹南下,宋朝在原晉陽城北四十里的陽曲縣唐明鎮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市老城區建立幷州城,周長僅五里,遠遜於原太原城。嘉佑四年(1059年),幷州複名為太原府,下轄十縣。

宋金時期的太原城屢次成為抵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堅強堡壘。雖然城池遠不如古晉陽城堅固,但是保家衛國的決心在歷朝歷代的太原城是不滅的。

靖康元年四月到九月,宋將王稟在童貫臨陣脫逃的情況下,抗擊金兵五個月,城破後投汾河自盡。後來人們將藏匿王稟屍首的村子改名王村,而王稟的三十三世孫就是著名的國學家王國維。

金朝末年,面對蒙古大軍燒殺擄掠,金將烏古論德升、郭文振與蒙古軍反覆爭奪太原十多年,多名主將戰敗城破時皆不投降自殺而死。宋、金太原軍民在抵抗少數民族入侵時,表現出不屈不撓、英勇抗暴的精神為後世所流傳。

“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如果細數太原的歷史不說晉祠,就等於沒有完整的介紹太原。晉祠傳說是晉國為紀念唐叔虞所建立,歷史記載北魏時期在晉水河畔已經有了唐叔虞祠。


以後北齊、隋、唐都對晉祠有一定的擴建,而北宋仁宗早期,章獻明肅皇后為自身專權尋求獲得神權支持,大規模擴建晉祠。

晉祠

太原人文風景之首

晉祠聖母殿是晉祠最華美的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是現存宋代建築中唯一使用單槽副階周匝的建築,是宋代建築的代表。殿內纏龍柱也是現存宋朝建築孤例。聖母殿最令人神往得到是三十四尊宋代彩塑,聖母居中,周遭四十二尊宮娥由於年齡、職務、性格表現出不同的神態,可謂千人千面。

晉祠內的魚沼飛樑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十字橋樑古建築,這個建築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就曾經有記載。此外晉祠還有難老泉,李世民御筆石碑,唐槐周柏等名勝古蹟。梁思成和林徽因曾經遊玩晉祠寫道“晉祠的佈置又像廟宇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幽深的雅趣。”

《馬可波羅遊記》中的元代太原有大片的葡萄園和釀造葡萄酒。今天的太原市清徐縣也以盛產葡萄和葡萄酒聞名。儘管元代開始,蒸餾酒的出現成為中國飲酒的主流,但是清徐的葡萄酒仍然在孜孜不倦的發展直到今天。

中國大地佛教石窟繁榮昌盛,但是道教石窟少之又少。在今天的太原龍山存在著中國規模最大的元代道教石窟,主持修建道教石窟的是“全真七子”之一劉處玄的弟子宋德方。石窟造像逼真,不僅反映出道教藝術的博大精深,而且在天龍山、龍山附近道教、佛教石窟和諧共存,也反映出太原兼收幷蓄的城市精神。

晉商崛起與近世風流

5

明朝初年,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太原也不例外。作為九邊重鎮,防禦蒙古南下的城市,太原不僅設立了太原都衛、太原左衛、太原右衛、太原前衛等,還對太原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面積超過了宋代太原城三倍。

明代太原城和宋代太原城相比,西面、南面幾乎沒變,北面從今天的後小河一帶向北推到今天的大北門、北大街一帶,東面從今天的五一路附近東推至東山腳下的建設路一線。同時在城中心建立晉王府。

整個明代太原城“週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池深三丈,門八。”八座城門都有甕城,敵樓,城牆垛口七千八百多個。時人稱之“錦繡太原城”。在這座太原城中,不僅有明代晉王府等親王府,還有寧化王府、房山王府等郡王府。而今天太原知名的寧化府老陳醋也是當年寧化王府達官貴人所享用的。


明代太原城,晉王府佔掉很大一塊

明朝這座太原城從明代初年一直延續到49年以後,至今太原市的許多地名依然保持著明代太原城的遺蹟。

明朝實行“開中法”政策以來,太原商人利用著自身靠近鹽池,交通便利,頭腦靈活,吃苦耐勞的特色逐漸壯大。尤其清朝中後期,隨著貨幣資本的高速發展,匯通天下的票號興起成為了晉商最為輝煌的時代。而作為山西中心的太原更成為晉商活動的中心。

這些晉商不僅創造的物質財富,也在經營藝術,商業道德甚至社會風俗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伴隨著商號、票號、晉商的發展,太原的食品業、典當業、服務業、手工業也再次發達起來,太原名吃醪糟、“清和元”的頭腦、灌腸、丸子湯、老豆腐,“老鼠窟”的元宵也如雨後春筍一般興起。晉商的發展也促使晉劇、太原鑼鼓、徐溝鐵棍、蓮花落等民間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

明清的太原也誕生了著名的小說家羅貫中和思想家傅山。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太原人,其代表作《三國演義》開創了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的先河,至今在中國如果問普通百姓哪個朝代最熟悉,十有八九會說漢末三國,其中羅貫中功不可沒。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醫學家。面對滿族入關,傅山先生關心民間疾苦,和顧炎武、王夫之倡導了早期啟蒙思想。傅山先生提倡自由,反對壓抑個性,禁錮思想,鼓吹人人自由,提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認為王侯將相與民眾平等。同時傅山先生還是著名的兒科、婦科醫生和美食家。太原小吃“頭腦”就是傅山先生的創造。頭腦全稱“頭腦雜割清和元”,從這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傅山先生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

傅青主發明的太原頭腦

太原市市徽上的標誌是太原的雙塔。雙塔被稱為“凌霄雙塔”,位於太原市東南永祚寺內。這兩座塔不是同時建造。萬曆年間,太原士紳、官宦、文人學士苦於太原武運繁榮,而文教不昌,修建了一座塔,目的是“開山川之形勝,創文運之興盛”,有風水的意味。萬曆三十六年,晉王主持,宣文慈聖太后出資,請五臺山高僧主持修建了另外一座塔並配建了大雄寶殿等建築,完善了規制,定名永祚寺。雙塔外形精美,磚石修砌,高聳入雲,成為太原標誌性建築。

1840年以後的太原也和中華大地一樣,在掙扎中成長。太原人興洋務,辦工廠,修跌路,倡建新式學堂。山西大學堂和京師大學堂、北洋大學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國立大學。

清代太原地圖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十九天後,太原爆發了反清起義,成為繼武昌、長沙、南昌、西安的第五個起義的城市。而太原也是爆發起義的城市中距離北京最近的,震動京畿。

太原的開端就是為了戰爭準備的,所以太原的歷史離不開戰爭。1937年,日本侵略軍在華北和國共雙方進了太原會戰。三十萬中國軍隊在北起天鎮,南到太原,東起太行山,西至呂梁山的大地上,在內外長城附近節節抗擊日軍。1948年1949年,國共兩軍在太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爭歷時202天,是內戰期間耗時最長的戰役。

 

太原的歷史如同中國歷史一樣,發端於先秦,高潮於隋唐,在明清走向寂靜。今天的太原,氣候依然舒適,古蹟依然眾多,景觀依然瑰麗,美味依然誘人,這裡的人們依然熱情好客,包容萬象,堅忍不拔,希望太原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再創輝煌。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十分豐厚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