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艾灸療法緩解化療相關性腹瀉
化療相關性腹瀉屬中醫學“洩瀉”“下利”等病證範疇。《景嶽全書·洩瀉》有云:“洩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中醫學認為化療藥物耗傷人體正氣,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水谷不化,內生溼熱,而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發病。
“洩瀉”一病首載於《黃帝內經》,始以“洩”稱之,漢唐時期將“下利”包括其中,宋代後才統稱為“洩瀉”。《景嶽全書》《醫宗金鑑》《醫方集解》也有相關記錄。《黃帝內經》對洩瀉病機有詳細論述,其基本病機變化為脾病與溼盛,致腸道功能失司而發生洩瀉。病位在腸,主病之髒屬脾,同時與肝、腎密切相關。致病因素主要是溼,溼為陰邪,易困脾陽,故《醫宗必讀》有“無溼不成瀉”之說。
艾灸是一種用艾絨做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或艾條,在穴位上或病痛部位進行燒灼、燻灸的一種療法。艾灸是灸法的一種,以經絡學說為原理,採用純中藥配方,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和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傳感,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活血祛瘀、散寒化溼、消腫散結、扶正祛邪之功效。同時,艾灸還可激發和調暢機體組織器官氣機。灸法在臨床應用中的獨特作用是針、藥等療法所不可替代的,正如《靈樞·官能》中所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扁鵲心書》則稱其為“保命之法,灼灸第一”。
灸法多適用於寒證、陽虛證,而實熱證、陰虛有熱證多不宜施灸,因灸火易助陽助火,耗損津血陰液。
01
取穴
主穴選取神闕、天樞(雙側)、脾俞、中脘,配穴辨證而取。
02
操作方法
(1)將艾條點燃,對準患者神闕及雙側天樞,距離穴位2~3cm,溫度以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及時彈掉艾灰,注意觀察皮膚情況及詢問患者感受,每穴灸10~15分鐘,致皮膚紅暈為度。每日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休息3天再繼續下一個療程。
(2)脾胃虛弱型洩瀉採用隔姜灸治療。選取中脘、足三里、脾俞、氣海等穴,使用直徑2~3cm,厚0.2~0.3mm的生薑薄片,刺多孔,將艾絨或艾炷置上,放於對應穴位,點燃治療。可多次施灸,通常進行5~10次,當治療部位呈紅暈無皰時終止,一天一次。
隔姜灸
03
注意事項
(1)大血管處,皮膚感染、潰瘍、瘢痕處,有出血傾向者不宜施灸。空腹或餐後一小時以內不宜施灸。
(2)一般情況下,施灸順序自上而下,先頭身,後四肢。
(3)施灸時防止艾灰脫落燒傷皮膚或衣物。
(4)注意觀察皮膚情況,對糖尿病、肢體麻木及感覺遲鈍的患者,尤應注意防止燒傷。
(5)如局部出現小水皰,無須處理,可自行吸收;若水皰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吸皰液,用無菌紗布覆蓋。
(6)對艾灸有嚴重過敏史者禁用。
END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本書內容選自《腫瘤中醫護理適宜技術》,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周瑾,蔡姣芝。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