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印馳 馬曉霖:芬蘭大選結果再顯歐洲政壇右轉趨勢

【世界知識】印馳 馬曉霖:芬蘭大選結果再顯歐洲政壇右轉趨勢

 點擊 世界知識  關注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2023年4月2日,芬蘭舉行四年一度的議會大選,彼得裡·奧爾波領導的民族聯合黨(民聯黨)及其主導的中右翼政黨聯盟擊敗總理馬林領導的社會民主黨(社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民聯黨也成為議會第一大黨。此番大選結果是自2011年以來芬蘭政局偏右氛圍的延續,對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芬蘭的國家傳統——政治上的左派主導和經濟上的高福利,形成了進一步挑戰。同時,這也是中右翼乃至右翼陣營在歐洲政壇勢力範圍的進一步擴大,歐洲各大國的結構性右轉趨勢更加顯著。

2023年4月2日,芬蘭議會選舉初步結果揭曉,民族聯合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圖為民族聯合黨主席佩特利·奧爾波。


芬蘭政壇的右轉趨勢

二戰結束後至本世紀初,芬蘭政壇有著較明顯的左派氛圍,中間偏左的社民黨長期居於議會第一大黨地位,其黨魁長期出任總理主導政府,在1982~2012年間,芬蘭總統也均出身於社民黨。

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後,芬蘭政局開始出現較明顯的右轉跡象。在當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加劇的背景下,芬蘭政壇的疑歐主義傾向抬頭,反對援助歐盟的正統芬蘭人黨崛起。該黨是1995年成立的民粹主義右傾政黨,在2011年的議會大選中取得第三名的歷史佳績。在此背景下,贏得該年議會大選的正是民聯黨,且所獲支持率排名前四的政黨中有三個是中間偏右或右翼政黨。此後,芬蘭政壇開啟了近十年的右派政黨主政時期。2015年,芬蘭IT業千萬富翁尤哈·西比萊作為黨主席率領中間黨贏得大選,在其2015~2019年初的總理任內,西比萊建立了一個純粹的中間偏右聯盟政府。由於中間黨所領導的聯合政府推行強硬經濟政策且多次遭到工會抵制,2019年,社民黨作為中左翼政黨頭部在大選中再度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重新執政。但社民黨的勝選暗含頹勢,其得票率僅為17.7%,在議會200個席位中僅獲40席,正統芬蘭人黨、民聯黨等右翼或中間偏右黨派所獲席位數量與其十分接近。勝選後,當時的社民黨主席安蒂·林內因處理芬蘭郵政包裹分揀工人罷工不力而在短暫執政後辭去總理職位。此後,社民黨再推黨內年僅34歲的女性桑娜·馬林出任總理。馬林在上任初期因抗擊新冠疫情成績出色而獲得可觀的民意支持,但2022年8月她在私人派對上跳舞的視頻外流到社交網絡,引起輿論爭議。

在今年大選中,社民黨的敗選與2011年以來芬蘭政壇整體右轉的趨勢一脈相承。同時,該黨敗選也源自左派政黨在處理經濟問題時實施福利與債務雙高政策而導致經濟被拖累的通病。據法媒報道,大選前右派陣營便強烈攻擊馬林“揮霍無度,在四年內將公共債務從63%增加到74%”,並稱這導致芬蘭經濟增長滯緩。

根據本次大選結果,奧爾波很可能將出任總理並建成自2011年以來又一屆由民聯黨主導的中右翼聯合政府。民聯黨誕生於1918年芬蘭內戰的戰火中,該黨政策以“個人自由與責任”等為基礎,廣受女性、年輕人群體與企業家的歡迎,是芬蘭政壇上的中右翼陣營中的“領頭雁”。值得注意的是,該黨支持多元文化主義、基於工作的移民、同性戀權利與同性婚姻,這些傾向都使其與傳統的歐洲右派政黨有一定區別。


歐洲右翼政黨紛紛上臺的緣由

本次大選不僅是中右翼乃至右翼陣營在芬蘭政壇的勝利,還折射出右翼陣營在歐洲政壇勢力的進一步擴大。在意大利,極右翼政黨兄弟黨黨魁梅洛尼已於2022年10月宣誓就職,成為意大利首位女總理,並組建了二戰後意大利首個極右翼政府。梅洛尼內閣上臺至今在經濟方面的關鍵舉措之一,就是大幅削減意大利失業群體所享受的福利,反對“左派允許窮人靠福利過活”的做法。英國的情況則與芬蘭類似,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後至今,左翼政黨工黨未再掌權,自首相卡梅倫於2010年率領中右翼的保守黨贏得議會大選以來,該黨執掌英國內閣至今,並實現英國脫歐。現任首相蘇納克的執政風格也具有濃厚的右翼色彩:不僅支持英國脫歐,還在經濟方面推出“增稅收(降低個人所得稅高稅率起徵點)、縮支出”組合拳,並在社會政策方面重點打擊非法移民。在瑞典,中右翼政黨溫和聯合黨黨魁克里斯特松率領該黨擊敗了前首相安德松領導的中左翼政黨社會民主工人黨,贏得了2022年舉行的議會大選。社會民主工人黨長期推行高額社會福利開支及針對富人的累進稅,對瑞典福利國家的塑造產生過深遠影響,但溫和聯合黨之所以勝選,一方面源自其私有化、減稅和減少公共部門支出的政治立場;另一方面則源自瑞典極右翼政黨瑞典民主黨對其的支持。此外,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女性領導人勒龐在2022年4月法國總統大選中成為馬克龍競選連任的唯一挑戰者,雖未勝選,但所獲票數與馬克龍差距不大。在德國,極右翼的“另類選擇黨”在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成為國會第三大黨,該黨被廣泛認為帶有新納粹主義胎記,極端反對移民、伊斯蘭教及歐洲一體化。

歐洲各大國普遍出現的結構性右轉趨勢,根源來自各國不斷惡化的經濟與社會局勢。進入本世紀以來,歐洲經濟已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陷入低潮,少有歐洲企業能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領域成為巨頭從而在新的全球分工中佔據優勢地位。近年來歐洲又面臨傳統制造業萎縮、就業崗位流失、通貨膨脹高企等問題。與此同時,歐洲國家普遍出現人口老齡化危機、財政赤字及公共債務危機、能源危機交織情況,再疊加社會福利問題、難民問題及烏克蘭危機帶來的衝擊,導致2020年歐盟27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負增長6.4%。據歐盟預測,其2023年的GDP或將僅增長0.3%。

經濟惡化直接衝擊原有社會秩序,進而使一些歐洲右翼勢力迅速獲得大量支持。例如,芬蘭本次大選中民聯黨之所以獲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得到極右翼政黨正統芬蘭人黨的支持。美國知名左派雜誌《雅各賓》發文稱,備受吹捧的福利國家制度的不斷衰退與通信行業巨頭諾基亞的破產,使芬蘭的政治與社會結構經歷了混亂的十年,這是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正統芬蘭人黨獲得選民支持而迅速崛起的背景;2020年,意大利經濟大萎縮與失業率飆升帶來的“仇外心態”及高通脹帶來的基層民眾生活困境,也是該國保守主義與民族主義情緒滋生的溫床;在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大批支持者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德國花費甚巨紓困歐盟其他國家,將使本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落後,更有許多選民表示,自己選擇支持該黨是因為德國的經濟轉型失敗及自身的失業窘境。

(作者分別為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副研究員、院長)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3年
第10期
責編:杜文睿
查看本期目錄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本期
雜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