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影片講述一個被困在沙漠中的女性獨自求生脫險的故事,定位是“一個人的電影”。
比如去年引進國內的《墜落》,主角必須在荒無人煙、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從廢棄的高塔上獲救,整個過程充滿懸念和反轉。
詹姆斯·弗蘭科主演的《127小時》、小李子主演的《荒野獵人》都是這一類型片當中比較成熟的作品。
在國內,女性主演的冒險題材比較少見,《荒原》填補了這一空缺。
整部電影幾乎是任素汐的獨角戲,主角在沙漠中獨自行走,沒有什麼臺詞。
這對觀眾的耐心、對導演的創作功力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
《荒原》的優點在於真實粗礪的影像質感,劇組深入甘肅的“無人區”拍攝,實景拍攝是任何特效都無法替代的。
任素汐形容自己的拍攝狀態“每天像流浪狗一樣,被風沙吹到睜不開眼,一呼吸肺裡都是沙子”。
最後呈現在大銀幕上,那張被風沙吹得疲憊不堪的臉、因為暴曬乾裂脫皮的嘴唇,將沙漠的惡劣環境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觀眾對主角的處境有了“代入感”。
整部電影幾乎沒有戲劇情節可言,欠缺一部冒險題材應有的故事性和看點。
導演坦承他為了追求真實感,故意將戲劇感和類型化處理得偏弱一些。
但《荒原》既不是真實的紀錄片,也不是合格的劇情片,處在一種不倫不類的尷尬位置。
任素汐飾演的叢林,因為多年前父親在沙漠中失蹤耿耿於懷,於是拉上自己的親哥到沙漠尋人,他們堅持這個事情已經十年了。
影片開場五分鐘後,哥哥(李晨 飾)因為一場沙塵暴身負重傷,無法行走,她只能一個人出發去尋找救援。
荒野求生是一個挑戰自我極限、充滿驚險的過程,但影片採用了平鋪直敘的手法,導致這個過程缺乏懸念和看點。
我們知道她一定會走出沙漠,也知道在原地等待救援的哥哥一定會死。
如果犧牲戲劇性是為了呈現和探索人物的心理、人與自然的博弈,或者是主角對於人生的內在思考,也不失為一種獨特的敘事手法。
叢林因為對父愛缺失的執念踏上旅程,到影片結束,她的內在成長在哪裡,我們無從得知。
比如她是否對父親的失蹤釋懷,比如她對哥哥的感情變化,比如她是否對大自然有了敬畏之心,或者懂得了生命的可貴,她對人生有了什麼樣的感悟?
如果把荒原比喻成人生當中的困境,讓人堅持下去的力量是什麼?如何克服孤獨,找到前進的方向?
生命的頑強在絕境中才能彰顯,而影片中未能構建出這樣一個“困境”,除了缺水,主角始終很安全。
尤其是在主角的動機不是很立得住的情況下,她的遭遇看起來像是“自作自受”。
首先,在沙漠中尋找一個失蹤十年的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就算找到了,父親已經沒有活著的可能性,她“道德綁架”哥哥一起來找,害得哥哥受傷之後喪命。
為了死去的親人,把活著的親人也搭上了,這也太荒謬了。
退一萬步說,如果她一定要來,至少可以做好充足準備。
比如帶好衛星電話,多帶點水和信號彈,查詢補給點的情況,把行程分享給親朋好友……而不是頭腦發熱說走就走。
《荒原》號稱是女性冒險題材,體現了“女性的韌性”,但對主角的塑造卻在迎合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比如頭腦簡單、情緒化、意氣用事、力量不夠。
叢林打開可樂瓶蓋也要讓她哥幫忙,她能在沙漠裡徒步那麼多天,這是很難令人相信的。
另外,雖然主角是女性,但影片中沒有任何體現女性力量的地方。
任素汐在採訪中談到自己的角色“她作為一個女性之前,首先她也是一個人類的屬性,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她的求生的過程跟性別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只是恰巧走到這的是一個女性。”
雖然《荒原》並不好看,但在市面上能夠湧現這樣的作品,證明國產片的類型正在變得豐富。
唯有創新之後才有變得成熟的過程,從這個維度上來說,《荒原》是一次勇敢的“試錯”,給後來者開闢了方向,它值得更多的寬容。
如果你想合作——
新媒體商業合作
請通過以下方式聯繫
微信號:ZD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