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自然資源部印發《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規定地圖上凡涉及俄羅斯以下八個地方,必須括注中文地名。包括:
“符拉迪沃斯託克”須括注“海參崴”;
“哈巴羅夫斯克”須括注“伯力”;
“烏蘇里斯克”須括注“雙城子”;
“布拉戈維申斯克”須括注“海蘭泡”;
“涅爾琴斯克”須括注“尼布楚”;
“尼古拉耶夫斯克”須括注“廟街”;
“薩哈林島”須括注“庫頁島”;
“斯塔諾夫山脈”須括注“外興安嶺”。
從地圖上看,這八個地方都位於東北亞,儘管清朝失去它們的時間不盡相同,但清朝早期卻是毋庸置疑的中國領土。白山黑水之地是女真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之前,不同部落的女真人就已經在外興安嶺南北過著漁獵和採集的生活。
後金建國之後,明金之間進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此時俄國人翻越烏拉爾山,一路高歌猛進地向遠東進發。至俄國遠征部隊抵達黑龍江流域之時,八旗主力已經跨越山海關並將主要精力放在經略中原上,留守在東北的力量已然十分薄弱。
面對黑龍江流域富饒廣袤的土地,俄國人自然垂涎三尺,他們開始修築據點並試圖長期霸佔。此時清朝進入康熙時期,為實現將俄國人驅逐出東北的意圖,康熙兩次北上出征雅克薩,戰爭以清朝的勝利告終。不過俄國並未遠離這片區域,此時在西邊地區崛起的準噶爾部,成為清王朝新的威脅,清俄雙方暫時以一紙條約劃定邊界。
公元1689年,清朝代表索額圖、佟國綱與俄國人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東部以外興安嶺、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以北屬俄國,以南屬中國。在這項條約當中,清俄雙方均認為己方做出了重大讓步,這也為百餘年後俄國再次鯨吞外東北埋下了伏筆。條約簽訂之後,外興安嶺成為界山,在俄語詞彙中叫做“斯塔諾夫山脈”;而尼布楚則成了“涅爾琴斯克”。
條約的有效期限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當清朝進入中後期之後,老邁的帝國已無力抵禦沙俄的捲土重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英法聯軍從東南沿海進逼京師,咸豐皇帝逃往熱河,目睹這一切的俄國人開始趁火打劫。俄軍越過邊界向南侵犯,並且很快佔據外興安嶺以南和黑龍江以北的廣大地區。
1858年,在俄國的武力威脅之下,清朝簽訂《璦琿條約》,承認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歸俄國所有,而烏蘇里江以東的40萬平方公里,包括庫爾島在內則為中俄共管。
此條約令清朝失去了廟街和海蘭泡,前者被更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是黑龍江通往鄂霍次克海的重要港口;後者則被更名為“布拉戈維申斯克”,是目前俄羅斯阿穆爾州的首府,同時也是俄國遠東第三大城市。
然而厄運並未就此結束,僅僅兩年之後,沙俄趁英法與清朝簽訂《北京條約》之際,再次發難並強迫簽訂《中俄北京條約》。除原《璦琿條約》繼續有效之外,烏蘇里江以東的40萬平方公里由中俄共管改為俄方所有,至此庫頁島、伯力、雙城子和海參崴脫離中國。
如今的庫頁島成為俄羅斯的薩哈林島,同時也是遠東第一大島,而海參崴則成了俄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基地,其俄文名稱“符拉迪沃斯託克”直譯過來竟然是“統治東方”。更名為“哈巴羅夫斯克”的伯力,目前是俄羅斯遠東聯邦區的行政中心,遠東第一大城市;雙城子,亦即烏蘇里斯克,處在伯力與海參崴之間,是溝通兩地的重要樞紐。
以上八個地名必須括注中文名稱,清朝時這些地方確實曾屬於我們,也提醒後人勿忘歷史,繼往開來。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