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編者按
|
現在學習《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時,一般都會針對每一經介紹相關的經、腑的意義以取得總體概念,而沒有介紹的則是與五運六氣相關的方面。但無論是《黃帝內經》的運氣七篇,還是《註解傷寒論》抑或是《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都有關於運氣對於病情影響的論述,可見了解運氣的重要性。劉力紅老師在《思考中醫》中詳細介紹了每一經的運氣義,本文摘錄了其中的陽明義,分3次連載。 |
(3)燥溼所配氣
燥溼相對,燥溼所對應的氣當然也應該相對。陽氣聚斂收藏,則天氣逐漸變冷;陽氣聚斂收藏,則水不蒸騰,溼不氤氳,燥便隨之而生。因此,燥的本性為涼,或者說燥氣為涼。秋為什麼主燥?秋氣為什麼會涼?道理就在這裡。
而整個春夏,陽氣散發蒸騰,天氣隨之變溫變熱;而隨著這個陽氣的散發蒸騰,帶著陰水往上走,這就形成了溼。所以,溼在《中基》裡雖然定為陰邪,但,究其本性而言它是與溫熱相關的。這個道理大家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前面曾經說過,任何一個事物,你只要思考到了陰陽這個份上,那你就抓住了本質,你就不會動搖。任何人來你都不會動搖,就是黃帝、岐伯親自來說你這個思考有問題,你也不會動搖!這就叫定解。
當然,要是黃帝、岐伯真的能夠親臨,他看到你這個後生小子能夠這樣來思考問題,他會覺得孺子可教,他會讚歎都來不及。春夏為什麼多溼?東南為什麼多溼?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
◎苦何以燥溼?
以上我們說溼性本熱,燥性本涼,這是從很根本的角度講。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對苦何以燥溼,辛何以潤燥,就能很好地理解。
辛苦之性,《內經》已經作了很明確的定論,就是辛開苦降。開者開發陽氣,降者降斂陽氣。
過去讀本科的時候,學《中藥》學到黃連、黃芩、黃柏的時候,這三味藥都有一個共同的功用,就是“燥溼”。學《中藥》是大學一年級的事,因此,這個問題在我腦海中一直困擾了十多年。
《中基》明確告訴我們溼為陰邪,那麼,祛除這個陰邪就必定要依靠陽的東西,這才符合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治陽以陰,治陰以陽的基本原則。三黃是最苦寒的藥,其性至陰,用這個三黃加在溼邪上,只能是雪上加霜,怎麼能起到燥溼的作用呢?確實是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後來,十多年後,我開始學會用陰陽來思考問題,用陰陽來思考六氣,這才發現困擾我十多年的問題原來是這麼簡單,這麼清楚明白。
真實語!苦寒不就是清熱瀉火嗎?不就是降陽嗎?不就是為了形成秋冬的這個格局嗎?不就是為了拿掉溼的這個“顯”旁嗎?火熱瀉掉了,陽氣斂降了,秋冬的格局形成了,顯旁沒有了,還有什麼溼氣可言。這才想到苦寒乃是治溼的正法。這才想到《素問》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真正的“真實語”。這才感受到辛翁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
◎辛何以潤燥?
苦寒燥溼的問題解決了,辛以潤之就不再會成為困難。
辛溫何以潤燥呢?辛溫不就是為了鼓動陽氣,蒸發陽氣;辛溫不就是為了形成春夏的格局;辛溫不就是為了還溼的這個“顯”傍。陽氣鼓動了,蒸發了;春夏的格局產生了;顯傍還原了,溼潤自然產生,還有什麼燥氣可言。
◎潤燥法門
吳鞠通有一首治燥名方,叫杏蘇散。這個方大家肯定學過,而且臨床上會經常用到它。該方由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殼、甘草、生薑、大棗、橘皮、杏仁等十一味藥組成。
本科的時候背方歌,至今對前兩句還有記憶,就是“杏蘇散用夏陳前,枳桔苓甘姜棗研”,從杏蘇散的這個組成,除了杏仁質潤以外,其他的藥物看不出什麼潤燥的成分,而且偏於辛溫,可吳鞠通說它是潤燥的。對杏蘇散的這個方義,過去我也不甚理解,從《方劑》書去看,寫《方劑》,講《方劑》的這些人也未必就真正弄通了這個方潤燥的實義。到後來燥的道理真正弄明白了,就知道這個方的確是一個潤燥的方。
杏蘇散與小青龍湯,一為時方,一為經方,一者性緩,一者性猛,然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記得先師在日曾治過一例咳嗽病人,患者女性,起病三年,每逢秋季即作咳嗽,咳則一二月方罷,西藥中藥皆不濟事。至第四年上,患者到先師處求治,先師診罷即雲:此燥咳也,當守辛潤之法,徑處小青龍湯。服一劑咳止,連服三劑,隨訪數年皆未作秋咳。
小青龍湯怎麼潤燥?我們只知道它是辛溫之劑,我們只知道它能夠治療水氣病,說它潤燥,著實費解。然而一旦將它與燥的本義聯繫起來,就知道小青龍治燥一點也不足為奇。為什麼叫青龍呢?青龍是興雲佈雨的。雲雨興布以後,天還會燥嗎?
◎頭頭是道
鄭欽安於《醫法圓通》一書中雲:“陰陽務求實據,不可一味見頭治頭,見咳治咳,總要探求陰陽盈縮機關,與夫用藥之從陰從陽變化法竅,而能明白瞭然,經方、時方,俱無拘執。久之,法活圓通,理精藝熟,頭頭是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
觀先師以小青龍治燥咳,便知什麼是“頭頭是道”了。學醫貴乎明理,理精方能藝熟。大家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很清楚,但得本,何愁末。不要瞧不起基礎理論,不要我們講陰陽你就打瞌睡,而講某某方治某某病你就來精神。理不精,藝怎麼熟?理不精就不可能有活法圓通,就不可能頭頭是道。
(4)燥熱與寒溼
前面我們講燥與溼的本性,這個應該容易理解。因為你一把它放到自然的背景裡,就很容易感受到。《素問》裡面把燥邪又叫做清邪,治清以溫;《難經》的廣義傷寒在談溼的時候它講溼熱而不講寒溼,這就是從本性上言。本性是大局,是整體。但是,燥與溼還有另外的一個方面,這就是燥熱與寒溼的問題(注:此為標,為用,標體也是一陰一陽)。
◎火就燥
《易經》乾卦裡有一句話叫“火就燥”,而《說卦》則雲:“燥萬物者莫熯乎火。”燥字的形符為什麼用火呢?看來是與這個意義相應。本來我們前面說得好好的,是涼就燥,陽氣收聚,天氣轉涼,氣候就隨之乾燥。秋冬你到北方走一走,就知道這個“涼(寒)就燥”真實不虛。怎麼現在突然轉到“火就燥”,突然轉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呢?這一點看起來很矛盾,看起來不容易說清。但,其實這是兩回事,說開了還是能夠弄清。
火就燥,這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碰到。潮溼的東西往火上一烤就慢慢變幹了,因此,火就燥拿到生活經驗中是很容易理解的。潮溼的東西放到火上很快就變乾燥了,那麼,這個東西里原有的水分、原有的溼到哪裡去了呢?是不是火把它消滅掉了?我想火還沒有這個功能。
我們在農村燒溼柴的時候就會發現,火一燒水就出來了,所以,火本身並不能把水溼消滅掉,只是把水蒸走而已。我們要是把一件剛剛洗過的溼衣用火烤乾,就會看到溼氣在蒸騰,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把門窗都關閉起來,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窗戶上的串串水珠。因此,火的功能只是把這個水,把這個潮溼轉移了,轉移到另外的地方,轉移到離火遠一些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幹了,那個地方就會潮溼。
火就燥,就者近也,離火近的地方乾燥,那必然離火遠的地方潮溼。因此,燥熱我們應該這樣來理解,它講的是局部的情況,它講的是標,不是本。
從這個火就燥亦使我們聯想到一個全球關注的問題,搞中醫的應該放眼全球。現在全球的氣溫不斷升高,北極的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日漸融化,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現狀呢?很顯然與溫室氣體的日益大量地排放有關。我們現在的空調,我們現在的製冷設備,是不是真能將熱變冷呢?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它只不過是將此地的熱轉到彼地去了,轉到大氣中去了。這絕對是一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所以,空調冷氣越多,大氣溫度必然越高。而大氣溫度越高,使用空調冷氣的時候就會越多。因此,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惡性循環。
從上面這個火就燥我們應該知道,火熱到哪裡,燥就到哪裡。溫病講衛氣營血辨證,熱一入營到血,就會引起血熱,血熱就會導致血燥,血燥就要生風。這是就血這個局部而言,火熱不入血,血燥必定不會發生,必須有血熱這個前提,血燥才能發生。因此,血燥這個概念不是隨便就能用的,血虛並不等於血燥,這一點大家要弄清楚。
前面講治燥我們提到一個杏蘇散,與杏蘇散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桑杏湯。桑杏湯由桑葉、杏仁、沙參、浙貝、豆豉、梔子、梨皮等藥組成。該方的氣味正好與杏蘇散相反,它所對治的就是這個“火就燥”,這個燥熱。對付這個燥比較簡單,首先就是要拿掉火,讓物遠離火,不就火,自然就沒有燥,這就需要清熱。另外一個方面,已經被火蒸乾了的水分我們需要補充,所以,還要養陰。一個清火,一個養陰,這就達到了潤燥的目的。
一個辛溫潤燥,一個甘寒潤燥,雖然都是潤燥,但方法卻截然相反。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細心地去琢磨,細心地去思考。思考清楚了,琢磨清楚了,那我們在陰陽的思維裡又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寒溼
接下來我們看寒溼的問題,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溼性本熱,所以,要祛溼就必須清熱。溫病講溼去熱孤,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反過來看,熱去溼亦孤。
在春夏的回南天裡,空氣非常悶熱,地下都是溼兮兮的,用什麼辦法防潮都不濟事,可是一旦天氣轉北,北風一吹,氣轉涼爽,地面便立馬變幹。為什麼北風一刮便幹,南風越吹越溼呢?因為北風帶來的是寒是降,南風帶來的是熱是升。從這個角度我們很容易理解溼,很容易理解如何燥溼。可現在一轉到寒溼上來,治溼不但不能用苦寒,反過來還要用苦溫苦熱,這個彎好像一下轉不過來。
吃透燥溼,道在其中矣。其實這個問題要與前面的燥熱聯繫起來看,既然燥與溼是相對的,這個相對是從本性上言。那麼,在標性上燥溼也應該相對。燥的標性是熱,溼的標性是寒。所以,燥熱與寒溼亦相對應。這個對應關係一建立,我們就知道潮溼的東西一近火就變乾燥,這個過程就是燥溼的過程。這個潮溼就是寒溼。火就燥,火味苦,其性熱。因此,以苦溫苦熱來化溼燥溼,其實就是講的這個“火就燥”的過程。
“火就燥”其實談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燥熱形成的過程,一個是寒溼的治療過程。對於燥熱與寒溼應該可以這樣來思考。
(待續)
| 作者簡介 |
劉力紅,1958年生,醫學博士,教授。就讀於廣西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於院內師從陳亦人、陳治恆教授修習傷寒之學;於院外隨李陽波、王慶餘、曾邕生等師修習易、道、醫學。著有專著《思考中醫》、《開啟中醫之門》及學術論文30餘篇。
來源:摘自《思考中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作者:劉力紅。圖片來自網絡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