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寓意真好,拆開來看正是“人在草木間”。
無論帝王將相抑或平民百姓,皆能於這溫潤的草木中獲得安頓。當然,古代帝王還有所不同,吃穿用度因權力加持,多了一層奢華和神秘面紗。
人在草木間,方得自由徜徉
攝影/方托馬斯
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必效仿其所好。風潮之下,則是文化和技藝的發展。想想與宮廷相關的繪畫、建築、瓷器、服飾等等,便一目瞭然。這一經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乾隆,西湖龍井如今或許不會位列名茶榜首,沒有慈禧太后,茉莉花茶不會成為老北京人喝茶的代名詞,沒有葡萄牙凱瑟琳公主,英式下午茶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製圖/劉雲鵬
因而論帶貨能力,誰能比得過皇家第一主播呢?
繪製一張貢茶地圖,我們事實上也就勾勒了一幅皇家主播們的sku選品圖,也是一幅串聯古今的茶文化源流圖。
唐宋風韻:
明前茶、茶會、抹茶
都來自那個偉大時代
顧渚貢茶院:中國首座皇家茶廠
說《茶經》是一部帶貨典籍不為過。
茶聖陸羽,茶界第一帶貨大V
攝影/吳學文
茶聖陸羽在浙江湖州一帶修訂完成了我國第一部茶專業著作《茶經》,書中寫“紫者上,綠者次”,說的是湖州的紫筍茶。而且正由於陸羽的推薦,紫筍茶被列為貢茶。
而這也間接地推進了中國歷史上首家皇家貢茶院——顧渚貢茶院的出現。
如今人們在顧渚貢茶院的舊址復建了一座大唐貢茶院,依山而建,藏於茂林修竹之間,是一個尚佳的遊覽和思古之地,但其規模應該不比當年:“役工三萬人”,“工匠千餘人”;製茶工場有“三十間”,烘焙灶“百餘所”。
大唐貢茶院中依稀可見唐茶風華
圖/視覺中國
舊時,顏真卿、白居易、皎然、皮日休等文人墨客在這裡留下足跡,著名的《茶山貢焙歌》也誕生於此:“到時須及清明宴”。那時新茶必須在清明前到京趕上薦宗廟和清明宴,我們當今人追求明前茶,實際上是在皇家的加持下流傳開來。
大詩人杜牧甚至作為官員在監管過貢茶,留下了珍貴的署名題記的摩崖石刻。
製圖/東子
事實上,追憶盛唐茶文化遺蹟,懂行的茶友除了去復建的大唐貢茶院外,還會到貢茶院東側兩公里外的村莊探訪更為隱秘的石刻。這些被一般遊客所忽視了地方,或許更能觸摸到千年以前的茶文化之源。
蒙頂皇茶園:出家人製出的貢茶榜首
除了顧渚這種皇家直營的國字號,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朝貢茶地區事實上共計有十六個郡,但令人意想不到的,這排名第一的卻是僧人和道士製作的茶。
蒙頂茶在古代得到皇權與宗教的雙重加持
圖/視覺中國
明代宋雷在《西吳里語》中為貢茶排序時,寫道“蒙頂第一,顧諸第二,宜興第十”,所謂“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頂”。
與顧渚貢茶院這種可稱之為皇家直營的貢茶院不同,蒙頂皇茶園屬於“地方官督僧辦”的模式。有茶友會問,既然蒙頂的茶那麼好,為何不也搞皇家直營呢?
得益於蒙頂貢茶的興盛
蒙頂龍行十八式茶技流傳至今
攝影/胡文凱
邏輯和現在的老班章、牛欄坑肉桂等茶一樣,產量稀少,擴大經營往往反受其累。製茶技術和過程由山上的僧人和道士所掌握和執行,再加上官員督查,採造、封裝後即可直接送往京城,方便簡潔。
如今蒙頂山上永興寺、天蓋寺、智矩寺等依舊香火不絕,不少茶友還會去那裡尋訪名山名茶,看萬畝茶樹梯田,感受悠久的貢(禪)茶文化。
茶園蒼翠手正忙,遙憶當年貢廟堂
攝影/胡文凱
君山貢茶院:產有文成公主陪嫁之茶
君山貢茶院也是典型的“地方官督僧辦”,《湖上客談》記載:“貢茶:君山歲十八斤,官遣人監僧家造之,或至百數斤。”
君山茶產自湖南嶽陽洞庭湖中的君山,始貢於五代。不過據說文成公主出嫁時還將當時的君山茶帶入西藏。
君山茶芽或許曾是撫慰文成公主的一劑良藥
圖/視覺中國
據《巴陵縣誌》記載:“君山產茶嫩綠似蓮心。”到了現代,君山銀針成為了君山茶的代表,其芽身金黃、滿批銀毫,被稱為“金鑲玉”,更是在1956年萊比錫博覽會上贏得金質獎章。
北苑御焙:精緻至極的龍團鳳餅
一張茶席,三五好友,飲茶論道談天,它來自宋朝。
“茶會”“茶宴”“鬥茶”之風盛行於宋代的廟堂和草野,愛茶的皇帝比比皆是,特別是宋徽宗趙佶可謂茶痴,甚至親自撰寫專業著作《大觀茶論》。
製圖/東子
位於福建建安(今建甌市)的北苑御焙則是這種繁盛的見證。“舊記建安郡官焙(貢茶工場)三十有八”,其規模之大、動員役工之浩繁,遠遠超過顧渚。
事實上北苑御焙之重要不僅在於其規模,更在於它將茶之精緻帶至極致。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茶之品無有貴於龍鳳者,小龍團茶,凡二十餅重一斤,值黃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的精美團茶紋樣
製圖/九陽
等到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獻媚者創制了一種“銀線水芽”,即“將已精選之熟芽再剔去葉子,僅存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以制方寸新銙(銙即模型),有小龍蜿蜒其上,號“龍團勝雪”。
龍鳳團茶發展到“龍團勝雪”,其精美可算達到極點。茶本是清靜之物,對精緻的追求無疑背離其本真,但不可否認的是,茶葉的製作技藝和文化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宋代點茶文化如今逐漸得到復原與追捧
圖/視覺中國
例如,現在很多人喜歡吃的抹茶,雖是從日本傳回國內,但它的技藝源頭點茶法卻是誕生於宋朝;而被稱之為水丹青的茶百戲這種讓人難以想象的藝術形式,也是興盛於這一時期。
熱播劇《夢華錄》裡展現茶百戲技藝
圖/網絡
回首元明清:
甄嬛、乾隆喜歡的茶延綿至今
武夷山御茶園:為創制武夷巖茶打下基礎
一朝天子一朝臣,元朝雖沿用了唐宋時期的御茶園,但武夷山御茶園被開發出來後便逐漸取代了北苑官焙,成為元代地位最高的貢焙院。
武夷山自古就被愛茶之人所看重
攝影/陳健
其園址在如今武夷山九曲溪四曲溪畔。據記載,這裡曾有清神堂、思敬亭等一系列建築,氣勢恢宏,如今僅剩下“御茶園遺址”供後人追憶。事實上,那消失的過去,早已融入到武夷山這片茶之勝地之中。
可以說,北苑御焙和武夷山御茶園為武夷巖茶的創制打下基礎,甚至還帶來了其他烏龍茶的發展。
品味武夷巖茶,又多了一絲懷古之情
攝影/陳健
如果在驚蟄時節你去到那裡旅遊,可能會看到當地特有的名為“喊山”的儀式。人們鳴金擊鼓,齊聲同喊:“茶芽發!茶芽發!”這是從古時遺留下的傳統。
須知貢茶對於茶農來說是額外的重負,某種意義上,當時的喊山是為了讓大自然和神靈的幫助提高產量,以解上貢之苦。
“茶芽發”三個字,道出古代茶農的艱辛不易
圖/巖茶教室
六安茶:或許是甄嬛的最愛
所謂物極必反,明太祖朱元璋體恤民情,於洪武二十四年罷造龍團,改團為散。
事實上,由團改散不只是改變的茶葉形狀,還抑制了唐宋流行的蒸青製法,最終發展出了炒青茶。自此之後,團餅茶開始式微。
炒茶算是中國製茶工藝發展中的一大創舉
圖/視覺中國
當代茶葉專家陳椽認為“炒青綠茶的發展,可說是製茶工業領域的大革命”。其中一個例子是,像六安茶等這種的炒青綠茶逐漸成為明清皇室中意的貢品。
據乾隆年間的《各處所用六安茶數目折》記載,六安茶在宮中的分配額度相當精細:皇太后每月用六安茶一斤、妃和嬪十二兩,貴人六兩……想想甄嬛(皇太后)一個月要喝一斤六安茶,她在我心目中就更加驚鴻蹁躚了。
四郎若有心,便吃了我這杯六安茶
圖/圖蟲·創意
而說到六安茶,也不得不提曹雪芹。有人統計《紅樓夢》中講到六安茶的地方多達八十餘處,其知名度可見一斑。
古六安貢茶的茶園主要分佈在霍山縣以東,這也是如今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之一。
碧波嶙峋間的六安瓜片茶園
圖/圖蟲·創意
洞庭山貢茶院:碧螺春美名源自康熙大帝
莫愁懷抱無消豁,縹緲峰頭望太湖。
洞庭山貢茶院位於縹緲峰的水月塢,唐宋時期有僧人在此製茶,稱之為水月茶,“以院為名也,頗為吳人所貴”。
縹緲峰下的水月禪寺
攝影/吳學文
水月茶在唐宋時已是貢茶,但其聲名大噪還是因為康熙大帝。康熙三十八年,其南巡江蘇太湖,當地官員精製一種叫“嚇煞人香”的茶進貢。康熙被茶的香氣所折服,但念其名不雅,即題曰“碧螺春”。
捲曲呈螺,茸毛遍身,色澤銀綠隱翠。在有經驗的茶人看來,洞庭山的原生小葉種加上傳統的製茶工藝,才是當年那迷住康熙的沁人心脾的花果香。
正在搓團顯毫的碧螺春
攝影/吳學文
事實上,太湖盛產楊梅、枇杷、桃子,而當地如今採取茶樹與果樹混種間作的生態管理模式,更讓那裡成為一個色彩斑斕的美麗之地,這個時節去到那裡除了能品嚐到“嚇煞人香”的春茶,黃橙橙的枇杷也正當時。
花果間作、花香四溢的碧螺春茶園
攝影/吳學文
青城山洞天貢茶院:道茶中的乾坤
高山雲霧的環境加上僧道的技藝,名山古剎往往出好茶。《茶經》說:“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為茶中上品”。不過它入貢時間並不長,貢茶定額碑記上說:“國貢由來,始自康熙年間,有峨山羽人每歲貢茶。”
青城山自古便是仙道超凡之地
否則怎會有白素貞在此修道成仙
圖/視覺中國
當然,如果你到了青城山,青城道茶只是其“青城四絕”之一,其餘三絕洞天乳酒、白果燉雞、青城泡菜也決不能錯過。畢竟,這酒連杜甫都誇,“山瓶乳酒下青城,氣味濃香幸見分。”
西湖龍井:乾隆江南的尋茶之旅
西湖龍井雖然在清朝之前已有名氣,但我們依舊可以說,對於龍井來說,它的“茶生”有兩個階段,遇見乾隆前和遇見乾隆後。
中國茶裡能用龍字命名的並不多
西湖龍井便是龍字第一號好茶
攝影/吳學文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到訪西湖的茶山,寫下32首詩讚美龍井。以現在帶貨眼光來看,在沒有甲方爸爸的監督下(這位爺自己就是甲方爸爸),能為一款產品寫下這麼多不同的文案,除了真愛還能說什麼。
我們完全可猜測,他是借南巡視察之名去嘗一口最鮮美的豆花香,這就像很多茶客幾乎每年春天都去製茶大師家裡住一段時間一樣,所謂“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
傳統龍井的製作技藝仍然耗時耗力、極費心血
攝影/吳學文
而如今最令人稱道的,還是杭州西湖龍井村的十八棵御茶樹。
據傳,乾隆皇帝在杭州遊了天竺,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以後,又微服私訪至龍井獅峰,品嚐了胡公廟前茶樹上所採茶葉製成的龍井茶,果然香味尤佳,遂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此後龍井茶名聲更甚。
目前所見的龍井十八棵御樹
攝影/吳學文
乾隆之於西湖龍井可謂有知遇之恩。
伍家臺貢茶:皇帝親賜“皇恩寵錫”
湖北宣恩伍家臺村是一個隱秘的寶地。
雲霧繚繞的伍家臺茶園
攝影/文林
那裡的茶園依山起伏,既是伍家臺貢茶的核心產地,亦是靜謐美好的AAAA景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喝到這裡產的茶“讚口不絕”,甚至賜皇匾“皇恩寵錫”以示褒獎(懷疑龍井茶被移情別戀)。
伍家臺茶園中的皇家題字
攝影/文林
如今匾額收藏於恩施州文化館,是湖北唯一一塊由皇帝為茶葉賜的匾額。
貴州貢茶:貴定雲霧茶、開陽南貢茶……
貴州的貢茶是以組團的方法出現。
山地大省貴州,高山雲霧出好茶
圖/圖蟲·創意
雖然陸羽曾讚美“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但是由於古時交通不便,貴州茶要等到明清時期才確立起名氣,產出了以貴定雲霧、開陽南貢、金沙清池等一系列的貢茶。
民國《貴州通志·風土誌五》記載:“黔省各屬皆產茶,貴定雲霧山最有名,惜產量太少,得之極不易。石阡茶、湄潭眉尖茶,昔皆為貢品。”
湄潭如今出產的湄潭翠芽享譽全國
攝影/夏小西
開陽南貢茶得名於清代,乾隆皇帝(好傢伙又是你)曾表示:“南方茶葉甲天下,開州茶葉甲南方。”開陽茶因此曾名噪一時,一茶難求。
普洱茶:當解膩的濃茶遇上游牧血統
人們都說普洱茶是中國茶類中的一個異類,甚至有人想把它從六大茶類裡單列出來,自成一派。普洱茶之特別,在於其獨特的雲南大葉種原料以及在優秀存儲環境下越陳越香的老茶體系。
中國茶葉博物館中的金瓜貢茶複製品
攝影/吳學文
即便是身處山高路遠的雲南邊陲,普洱茶仍然受到了皇家的喜愛。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記》中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
事實上,當普洱茶的消食解膩功能與遊牧血統的清朝皇室一相遇,普洱茶成為宮廷以及達官貴人們追捧的對象似乎理所當然的。此後,曼撒、倚邦、革登、攸樂、蠻磚、莽枝,這些寶藏般的古六大茶山這才慢慢為外人所知。
身處西南邊陲、野韻十足的普洱茶山
圖/視覺中國
大清早就亡了,但茶之源流未斷。
“夏喝龍井,冬喝普洱”,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曾證實此言不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我們今天飲茶的版圖。
“春風三月貢茶時,盡逐紅旌到山裡。”事實上貢茶起源於西周之初,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三千多個春秋,我們說人在草木間,不在別處,在一陣陣的春風裡,在綿延不絕的文化中,在啜一口茶帶來的安頓之時。
當然,或許本篇中國貢茶地圖還有一些貢茶未曾收錄完全,你還知道有什麼貢茶和典故,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給我們漲漲知識哦!
啜飲人間好風月,不當皇帝不升仙
攝影/陳健
文 | 張十八 歐寒天
編輯 | 歐寒天
圖片編輯 | 吳學文
策劃、審稿 | 歐寒天
設計 | 東子 九陽
地圖丨劉雲鵬
頭圖攝影 | 圖蟲·創意
封圖攝影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