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指原發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雖然近30年來發病率呈下降趨勢,但仍位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
癌症與慢性疾病、遺傳因素、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胃部病變初期,很難被及時察覺到。研究發現,80%以上的患者,發現胃癌時,已經到了中晚期階段,但是胃癌並非完全沒有徵兆,只是容易被人們忽視。
胃病不痛不癢,你知道什麼情況意味著我們的腸胃有問題嗎?如果出現這幾種情況,建議去醫院做胃鏡檢查。

有些身體的疾病也會導致胃癌的發生,像是萎縮性胃炎就是其中之一,得了萎縮性胃炎最好能夠重視起來抓緊治療,不要等它惡化成胃癌再後悔。
除了萎縮性胃炎以外,部分的胃息肉,也有癌變的可能。不要認為所有的息肉都是良性的,要定期的去醫院複查。
胃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和人們對此不重視有很大的關係。不管是不是胃癌的高危人群,都應該努力做好預防,日常生活中注意對胃部的養護,這是很重要的事。
胃癌發病率高居不下,還和遺傳因素有關。通過相關的研究發現,胃癌也是有遺傳隱患的。
如果家族中有多人出現該疾病,其他人應該足夠重視,到了一定年紀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通過檢查可以直觀瞭解到胃部健康情況,一旦有局部的病變出現,及時展開治療很重要。否則在易感基因或者基因突變的影響下,胃部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而疾病出現後悔已經來不及。
很多年輕人一日三餐會在餐館解決,但是餐館中的食物一般都是高熱量,偏油膩的食物,而且飲食衛生也不能絕對保證,很容易引起胃癌的發生。
胃部癌變的產生,跟幽門螺旋桿菌持續感染是有關係的。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不計其數,而持續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胃部功能下降,引發胃部疾病,而且會讓硝酸鹽轉變成亞硝酸鹽這種致癌物質威脅著胃部健康。
因此,在預防胃部惡性腫瘤的過程中,還要積極抑制幽門螺旋桿菌。
如果發現身體有該病菌入侵身體的信號,可以通過合理的用藥來改善,否則胃部疾病加重,癌症這種不良後果可能會出現。
年輕人普遍缺乏胃癌的基本知識,因此他們很少在早期去醫院,通常會服用一些胃藥來治療胃癌。
同時,青年人胃癌的早期表現也各不相同,除非進行詳細檢查,否則很難診斷,因此臨床誤診率很高。
胃癌是很嚴重的惡性腫瘤,早期的胃癌病人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疼痛,中晚期的胃癌病人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疼痛。但是,胃癌的病人和肝癌、骨癌的病人相比疼痛相對來說比較輕。
通過胃鏡檢查就可以及時發現胃癌,並採取積極治療,但很多患者卻在病發中後期才到醫院進行檢查。
由於胃癌前期的發病症狀並不典型,所以建議大家要定期到醫院做身體檢查,並注重調節自身飲食習慣。
醫生提醒:若飯後有這5種情況出現,建議做個胃鏡檢查
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很多患胃癌的人群在上廁所的時候,會發現有明顯的不適情況。比如排出的糞便顏色比較黑,正常情況下大便顏色是棕色或者褐色的,但如果出現胃癌,大便的顏色就會變得又深又臭。
甚至有的人也會發現大便還出現變形的情況,但很多人卻覺得是痔瘡的原因,並沒有引起重視。從而導致病情不斷的發展,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所以也是提醒大家,一旦在生活當中發現排便發生改變,也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檢查,避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胃腸道是人體極為重要的消化系統,食材能夠被胃腸道吸收消化,餐後覺得噁心乾嘔時應當心。
假如人體腸胃工作中正常的,攝入食材能被慢慢吸收消化,胃腸道惡性腫瘤一旦長出,胃就損傷,腸胃功能降低。
這時,如果患者很多攝取食材,會損傷胃腸道,造成噁心乾嘔。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過胃脹的現象,但是大家都以為胃脹只是因為平時消化不良引起的一種小毛病,一般不用特殊治療也會自己恢復。
尤其是一些經常暴飲暴食的人,在吃了飯之後更容易發生胃脹現象,但是都被誤以為是吃得太飽出現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其實,當胃脹裡面有了癌細胞之後,就會使其蠕動、消化功能下降,無法順利地將食物進行分解,此時也比較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現象。
因此,當胃脹的現象頻繁發作就要引起注意,這可能是早期胃癌的提示。
吃完飯之後,經常會感到胃酸燒心,這種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不要經常覺得只是一些胃部的小疾病出現胃癌情況的話,也會有胃酸燒心的現象,這正與自身的胃黏膜被刺激所出現的。
建議患者在平時應多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如果出現了這種不適症狀的話,就要及時的去醫院做相關的體檢和檢查。
有人飯後拉肚子,認為這是消耗的表現,但這是錯誤的認知。正常胃的消耗時間是2~4個小時,吃得多或過於油膩都會增加消化的時間。
若飯後出現腹瀉,說明腸胃功能下降和紊亂,食物不能正常的代謝。尤其是患有胃病的人,或突然一段時間出現這樣的症狀,說明胃部有病變的發生。
因為胃癌惡性程度較低,治療藥物較多。胃癌是源於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胃癌與不健康的飲食有關。
患者需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消化內科進行胃鏡檢查,若通過胃鏡檢查發現早期的胃癌,大多可通過手術解決,術後完全可以治癒。
患者不能飲酒、抽菸、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看完這篇文章,記得轉發給你身邊的家人朋友,想看更多養生常識、疾病妙方,可在微信公眾號搜索“老劉健康說”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