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非遺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一個不容樂觀的事實是,當一件事物成為了非遺,那其實代表著在社會上已經相當不流行。
這就非常有需要,通過國家和社會的力量來加以保護。
著名戲曲藝術家何賽飛最近在電視上控訴,戲曲保護中的種種亂象,引發了熱烈討論。
她揭露的事實是,國家用來補貼戲劇的錢,底層演員都沒有拿到多少。
圖片出自網絡
其次是,很多節目排練後拿到了獎,但封在倉庫裡,老百姓並沒有看到。
這當然讓人痛心,不過我們要反思的是,真正清除了這些亂象,戲曲保護就能一片坦途了嗎?
經濟學的規律就是補貼必然引發尋租。
劇院領導掛個編劇的名,一個字不寫,照樣不少拿錢。
領導的夫人掛個劇務,也有好處。
哪怕是平常,劇院領導的職級工資,也非普通演員可比。
這樣的話,演員自然沒有動力排練新的節目,年輕人也不會熱衷於投身戲曲行業。
圖片出自網絡
為了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只能加大保護力度。
財政投入的增加,引發下一波的尋租行為,形成了惡性循環。
但說句惹各位震怒的話,如果領導不牽頭,不削尖了腦袋去領獎,那麼演員自己能申請下經費嗎?
所以,戲曲演員的生活很苦,然而這些補貼你要還是不要呢?
如果說從此以後,不再有補貼,徹底推向市場,跟德雲社那樣,想辦法自己養活自己。
德雲社雙柱|圖片出自網絡
這些覺得補貼少的演員恐怕也不會支持。
即使這些尋租行為不存在,戲曲的受眾也不會擴大。
因為除了京劇、崑曲這些大的劇種,地方劇種能夠在媒體上公開演出的機會更少,沒有受眾,消亡是必然的。
拿我老家上黨地區來說,除了上黨梆子、上黨落子,還有潞安鼓書等民間曲藝。
小時候,還有許多人走街串巷,在村子裡演出鼓書,但現在根本找不到。
民間鼓書|圖片出自網絡
更別說,戲曲的消亡在古代就是一個常態,很多元代流行的曲藝在明代就不存在了。
何賽飛老師的發言,與其說憤怒,不如說悲涼,是個人命運、行業命運在時代洪流前最無奈的抗爭。
何賽飛老師關注到的晉劇演員沒有編制且月薪微薄,我們當然同情。
然而,任何一個行業,都有混得風生水起的人,自然也少不了混得不盡如意的人。
如今的演員高薪低能是常態,比如爽子姐這種貨色。
可是,十八線的那些小演員難道不和我們一樣,睡地下室吃泡麵擠公交?
我的老鄉李嘉明演技人品都不錯|圖片出自網絡
而且,戲曲演員的自身定位也是個問題。
古代,他們是地位比較低下的伶人。現在,都被稱為藝術家。
與伶人相近的詞語“戲子”成了爽子姐、換頭仙女、黃教主這些人的代名詞。
跟爽子姐這種貨色比,好歹戲曲演員壓腿、扎馬步都需要硬功夫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更加同情晉劇演員5年未能轉正的原因。
將戲曲工作者稱為藝術家,是社會對他們的尊重,也體現了時代的進步。
戲劇演員日常排練|圖片出自網絡
可這卻容易讓很多戲曲演員脫離受眾,戲曲本身就是要主動去表演的。端著藝術家的架子,放不下身段,這樣的演員比比皆是。
不少戲曲演員可能拿譚鑫培與滿清貴族王爺談笑風生,梅蘭芳先生經常是民國高官宴席上的座上賓來為自己的清高張本。
但譚鑫培也曾經在鄉下演出“跑野臺班子”,在無戲可演的時候還給人當過保鏢。
譚鑫培演出舊照|圖片出自網絡
70-80年代,小鳳姐在漁村魚艇上唱歌賣藝,攢錢養家練得一身功力,日後演唱會連續開幾十場都沒問題。自食其力,漁村梨園一直是這個傳統。
就是如今的老郭,未成名之前,不也有過在路人面前表演幾個小時的情況嗎?
這個世界,不存在沒有經過“鑽狗洞”就能“躍龍門”的事情;這個世界,一直以來都不輕鬆。
既不能因為出了張尚武,就認為體育健兒退役後,普遍生活沒有保障;也不能因為有了楊威,就覺得讓孩子練體育就可以功成名就。
張尚武|圖片出自網絡
同樣的道理,如果何賽飛老師到現在還保留著劇團的編制,還讓單位交著社保,那麼演電視劇賺的錢有沒有回饋劇團?
假如是發自肺腑熱愛戲曲,即便不在金錢上支持,那在名氣上反哺劇團總可以了,以自己的名氣多多上臺演出,帶動觀眾的熱情。
以自己專業的水準培養一些年輕人,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多為劇團承攬商業演出,推出年輕演員,這其實比控訴要有力的多。
在這方面,臺灣的吳興國先生做得就很不錯。
《賭神》劇照|圖片出自網絡
吳興國先生,扮演過《賭神》中得仇笑痴,《青蛇》中的許仙。
但不論演技如何受到影迷追捧,他很難鍾情於電影。每當資金寬裕時,吳興國就立刻從銀幕上消失,回臺灣做起他的當代傳奇劇場。
他與張大春、周華健合作,將《水滸》搬上舞臺,來了一出搖滾京劇。
吳興國&張大春&周華健|圖片出自網絡
而且,他們的造型又參考了霹靂布袋戲的人物。
這當然引起了傳統京劇人物的不滿,吳興國也背上了“京劇逆子”的稱號。
但不可否認的是,年輕人特別喜歡這種“京劇+舞臺劇”的形式。
吳興國對京劇的創新和變革是否太過於前衛不得而知,但卻有不少年輕人接觸了他的節目後,開始了對傳統京劇的接觸。
圖片出自網絡
傳統曲藝要有尊嚴地活下去,除了這種創新,還要走向市場。
市場上一些企業家、高收入者可以贊助傳統曲藝,還會主動給傳統曲藝提供商業演出的機會。
例如,假如你去蘇州參加論壇、活動,就有很大機會在臺上看到崑曲表演片段。
但他們要考慮這個戲曲的受眾群體多寡,讓他們去贊助潞安鼓書,他們就肯定拒絕。
崑曲表演|圖片出自網絡
那麼,是否一些冷門的曲藝就只能消失,坐以待斃呢?
當然不是,各大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完全可以供傳統曲藝從業者表演,獲得打賞或者收費觀看。
不要說民間傳統曲藝,現在不少在國家歌劇院、中央電視臺表演過的藝術家,也走向了線上,走向了民間。
流行歌手更不用說,幾大直播平臺上,經常可以看到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在賣力地表演。
哪怕只有幾十、幾百觀眾,他們也唱得很認真。傳統曲藝從業者難道不應該向他們學習?
崔老師的方法值得點贊|圖片出自網絡
實際上,現在也有很多傳統曲藝從業者走向了線上。線上表演可以無間隔地知道觀眾的反饋,及時吸納新鮮元素,使傳統融入現代。
一些年輕人也愛上了那些能創新、有活力的傳統曲藝。有年輕人喜愛,才有市場,傳統曲藝才有未來。
參考文獻:
功夫財經《鄧新華:何賽飛,哭錯了》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疑問煩請聯繫
號外!號外!
看鑑書友會即將正式上線啦!!!
誠邀你們與我一起,從歷史解讀世界,感受有趣的靈魂。在書籍裡收穫比金子更寶貴的東西。
作為一名熱愛且深知閱讀重要性的人,我很高興可以通過讀書會,讓大家更輕鬆地與書結緣。
屆時,我們會舉辦主題沙龍、專場直播等活動,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用碎片化的時間積累,實現自我提升質的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