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1161年形勢圖
轉載自 漢周讀書(hanzhou006)

01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顏亮起兵30萬南下攻宋。
然而,在金軍強大的表面之下也存在著不少憂患:
契丹人在極北之地捲土重來,不斷騷擾金國的北境。
大宋義士魏勝招募“敢死隊”渡過淮水,一直打到海州 (今江蘇連雲港附近) 
距離海州七百里外的濟南府,這裡的義軍聲勢浩大,義軍首領耿京和一個叫辛棄疾的書生,多次打退金軍。
濟南單州和大名府附近的義軍也給金軍造成了不少困擾。
對於這些,完顏亮全都選擇性失明,他眼裡只有“立馬吳山第一峰”。
為此,他將三十萬人分成四路:
西路軍徒單合喜率兵五萬,直插大散關;
東路軍以水軍為主,約七萬人,繞道外海,直接威脅臨安;
中路軍分為兩翼:右翼劉萼率軍兩萬,依漢水南下,兵鋒直逼江陵;
左翼由完顏亮親自帶領,約十七萬人,打算從淮南壽春一線打開缺口,正面硬扛長江防線。


完顏亮南侵示意圖

02
看著來勢洶洶的金軍,宋高宗趙構慌里慌張拿著武將花名冊畫圓圈——
“西北王”吳璘坐鎮四川;
京湖制置使成閔守荊襄一線,穩住長江中游;
悍將李寶負責海路,率南宋的“無敵艦隊”北上阻擊金人;
剩下的淮南一路,選過去選過來只剩下了老將劉錡。
可劉錡早不是當年那個在順昌大破金兀朮的猛男了——身染重病,羸弱不堪。
為了鼓舞士氣,劉錡特地從駐地鎮江出發,還搞了一個出征儀式:香菸繚繞、黃土鋪地,營造了一種神聖而悲壯的氛圍。
百姓見狀紛紛送行,此情此景,老劉似乎找回了昔日榮光,高呼:

“取重陽日到京師……諸公有墳墓在西北者,宜備行計,具拜掃之禮。”

消息傳到金人那裡,他們記起當年劉將軍的神勇,都不敢動。
完顏亮氣得不輕:

“且看寡人去辦他!”


03
金人對劉錡的印象還留在口耳相傳的過去。
事實卻是劉錡一天只能走三十里,到了前線淮陰後,已是喘不上氣了。
他只能期待著與自己打配合的副手王權可以給力。
可此時王權卻藉著犒軍的名義,拉了幾大船金銀珠寶,停在岸邊,隨時準備閃人。
在劉錡的嚴令下,他勉強行進到廬州 (今安徽合肥)
面對完顏亮的大軍,王權“靈機一動”,聲稱“誘敵深入”,安排人紮下空營作為疑兵,然後自己將殺個“回馬槍”。
安排好戰術後,王權一個背身,以駟馬難追的速度跑了。
主將一跑,宋軍只能做鳥獸散,一路從含山敗退到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宋軍“自相踩踐及爭渡溺死者,莫知其數。”。
這一出鬧劇完全打亂了劉錡的安排,他也只好從淮陰南撤,一直退到長江北岸的瓜州。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錡身處困境,依然見英雄本色,主動把家小接到瓜洲渡,誓同生死。
金軍逼近,圍繞瓜州渡口,雙方一場惡戰,劉錡部下員琦率領精銳在皂角林大敗金軍,取得消滅三千,俘虜數百的戰績,成功打退了金軍。
逼退金軍後,劉錡再也支持不住,匆匆佈置了一番防線,退回鎮江養病。


04

劉錡病退後,前線少了主持大局的人物,於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角色——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被推上了前線。
朝廷還給葉義問安排了一個助手——虞允文。
二人來到前線後,發現由於王權因罪貶官,軍中主帥空缺,人心浮動。
這時必須有人站出來重整士氣。
虞允文接下了這一任務,立馬動身前往採石。
此時江對面和縣(今隸屬安徽馬鞍山)的金軍大營,完顏亮正志得意滿,他知道這兒離當年項羽烏江自刎的地方不遠,心中未免有幾分不快,嘴上卻很硬:“當年梁王(其叔叔完顏宗弼,金名將)是怎麼渡的江?”
有懂事的下屬回答:“當年宋人望風而逃,渡江不費吹灰之力。”
完顏亮大笑:“這次咱要抄個作業!”
虞允文當然不會搭理這種誑語,他心急火燎直奔採石。
匆忙趕到採石駐地後,虞允文把原先王權手下那幫將官召集一起,商量對策。
大家一合計,本方沿江一帶的所有家底,加起來也只有一萬八千人,戰馬幾百匹,士氣趨近於零,硬槓,等於以卵擊石。
可是要想活命,只能亮劍。
虞允文沒有多想也根本來不及多想,幹就是了!
站在眾人面前,虞允文慷慨陳詞:

“敵萬一得濟,汝輩走亦何之?今前控大江,地利在我,孰若死中求生?且朝廷養汝輩三十年,顧不能一戰報國?”
                                            
將官們也很激動,表示:都想打,但沒有主將。
虞允文告訴他們:“新的主將李顯忠就快到了,但只怕等來了他,金軍已經殺到,所以,我起個頭,帶著大家奮力一搏,置之死地而後生!”
說罷,還宣佈此戰若勝,朝廷將懸賞“金帛九百萬緡”。
頓時,群情振奮。


05
由於金人不擅水戰,所以虞允文決定讓宋軍水師充當主力。

宋朝水師
戰鬥一開始,由於宋軍剛吃過敗仗,畏敵如虎,不肯向前。
見此情形,虞允文走到統制官時俊身後,撫著他的肩背說:“久聞將軍膽氣過人,今日怎麼像個娘們一樣站在後面?”
時俊被激,揮動兩把長刀,衝上船頭,準備廝殺。
眼看主將身先士卒,宋軍陰霾一掃而空,人人奮勇爭先,駕船猛烈撞擊金軍小船。
由於金人戰船都是匆忙趕製,經受不住衝擊,很快就一分為二。
宋軍水師趁機大喊:

“王師勝矣”。

金軍頓時心慌意亂,加之不熟悉長江航道,行動不捷,愣在了原地。
岸上的宋軍見狀一頓強弓硬弩伺候,金軍被殺得人仰馬翻。

戰鬥進行到第二天,虞允文主動出擊,把戰船排在江心,船頭上安排壯漢操起威猛的大殺器“神臂弓”,牢牢地將金軍堵在江北渡口內。

神臂弓

其後,宋軍側翼又在上游放火,點著載有茅草的小船,藉著風勢與水勢,順流而下,幾乎將渡口的金軍戰船燒光。
06

這場大敗,並沒有讓完顏亮灰心,他還想讓手下收拾裝備,準備二渡長江。
但採石一役,讓金軍嚇破了膽,全都裹足不前。
同期,其他地方的戰報也傳來:
宋軍方面,陝西的吳璘、海路的李寶均獲勝;金軍除去一些局部小利,大盤面已毫無勝算。
更糟糕的是,完顏亮的後院起火了——宗室完顏雍準備起兵稱帝。
禍不單行,大廈將傾。
時間來到農曆十一月二十三日,完顏亮不顧一切地嘶吼:

“軍士亡者殺其蒲裡衍,蒲裡衍亡者殺其謀克,謀克亡者殺其猛安,猛安亡者殺其主管。”
亡,逃亡;“猛安”是千夫長;“謀克”是百夫長;“蒲裡衍”是“謀克”的副職。
他要全軍在三日內渡江。
這恰似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金軍。
當夜,金軍集體譁變,完顏亮被殺。


07
金軍退兵的消息傳到臨安,宋高宗喜出望外,他頭一次喊出:“朕當擇日進臨大江,灑掃陵寢,肅清京都。”的口號。
接下去便是論功行賞,紹興三十二年正月,皇帝任命虞允文為川陝宣諭使。
入蜀前,虞允文對趙構分析再三,認為應該趁勝出兵,恢復中原。
但建議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半年後,身心俱疲的趙構退位,太子趙昚即位,是為宋孝宗。
新皇帝志在做出一番事業,一方面為蒙冤而死的岳飛等人平反,另一方面重新啟用主戰派。
虞允文也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甚至一度拜相。
然而,在1163年的隆興北伐中,宋軍在符離潰敗,只能再次議和。
隆興北伐的失敗,讓虞允文意識到了南宋軍力的羸弱。
於是,在四川,他一邊囤積軍糧,一邊嚴懲軍隊的貪汙之風。
他還選拔良將,整頓馬政。
四川軍政為之一新。
虞允文相信,這些政策只要能實施下去,收復失地只是時間問題。
但老天爺卻不打算給虞允文太多時間了。
1174年,為大宋殫精竭慮的虞允文積勞成疾,最終,病逝於四川任上。

ps:
教員對虞允文評價很高
曾說:
“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喜歡這篇,點我關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