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溼認準這味藥

小編導讀

有一味中藥叫防風,它在臨床上很常見,能在治療不少病證的方劑中見到它的身影。很多人都知道它好用,但可能並沒有確切瞭解過它好用在哪,本文便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味藥,讓大家能真正看到它的閃光點。

防風,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味辛、甘、微苦,性溫。入膀胱、肝、脾經。有祛風解表、勝溼解痙、止瀉止血、通痺止痛之功。用於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或感冒風熱,發熱畏風,目赤咽痛;風溼痺痛,溼滯腹痛,洩瀉便血;破傷風牙關噤閉、角弓反張等症。

臨證應用

防風既能祛風寒解表,又可祛風溼止痛,常與羌活、白芷、細辛等配合。其微溫而不燥,性較緩和,故又用於風熱壅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症,可與荊芥、薄荷、連翹、梔子、黃芩、蟬蛻等配合。

玉真散中,防風與天麻、禹白附、南星等配伍,則為佐使,以治創傷出血,消腫止痛而能預防破傷風。同黃芪、芍藥用之,又能實表止汗;合黃芪、白朮,名玉屏風散,為固表止汗之良方。黃芪得防風功益大,乃取其相畏而相使也。

防風、荊芥同用以祛風解表,猶如麻黃配桂枝以發汗解表,皆取其相須作用。但荊、防發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較為緩和。至於荊、防二味相比,則荊芥發散之力較強,而防風祛風止痛功效較佳。故李東垣稱防風為“卒伍卑賤”“風藥中潤劑”。

常用量:一日9~15g,水煎服。入丸散適量。止瀉炒用,止血炒炭。前人言其血虛痙急、頭痛不因風寒、洩瀉不因寒溼、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症禁用。

來源:《中藥飲品圖鑑》

治驗舉例

李某,女,40歲。2003年3月21日首診。自訴:“頭痛如裹,沉重而悶,畏風畏寒,不分四季,如此亦有10年之久。吃過不少中西藥,總是不能根本控制。磁共振檢查正常。有人說頭風頭痛治不好,這是真的嗎?”視其精神尚可,面色黃垢,舌質淡胖,邊有較深齒痕,舌苔白滑;切其脈,浮緩之象。

辨證:風溼凝滯,清陽不振。治宜祛風除溼,活血通絡。方用九味羌活湯為主加減。

防風18g,白芷15g,細辛5g,羌活、蒼朮、川芎、當歸、赤芍、黃芩各15g,生黃芪、白朮、天麻各18g,甘草6g,生薑3片,紅棗3枚,5劑。水煎溫服。四煎寬水,煎開後適溫泡足。謹避風寒,勿食生冷,注意保暖。

3月29日二診。自訴:“疼痛已經明顯減輕,看來有希望治好。”視其面色微潤,舌質微紅,齒痕稍淺,白滑苔變薄,脈來緩滑。溼滯見化之兆。方藥對證,續服5劑,服用法同首診。

4月6日三診。自訴:“頭痛畏風等症已基本消除。若能鞏固,以後不發,可要謝謝先生!”複診其舌脈,續有好轉。湯藥續服5劑,另取5劑為末,待湯藥盡劑,接服末藥。每服9g,漸加至15g,日服2次,飯後半小時用溫開水送服。注意禁忌同首診。

隨訪多次,李某自服湯藥15劑、末藥1料之後,頭風頭痛已有3年未再明顯復發,患者感到滿意。

好書推薦

一位紮根基層的老中醫,用50餘年的時間默默奉獻。周正禕老中醫臨床用藥有何秘法?書中尋來——

  

《本草體證錄1:一名基層老中醫55年臨證用藥秘法》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為湖北十堰名老中醫周正禕先生經驗總結之一,內容主要為周正禕老中醫家傳、師授及自身幾十年識藥、採藥、用藥之經驗,並錄有詳實案例,以作佐證。書中所寫內容皆從臨證實踐而來,真實記錄,不事浮誇,務使切實有效,總為啟發學子中醫思路,指點業者臨證思維。本書適合各級中醫業者閱讀參考,尤可作為中青年中醫臨證參考;對於喜好中醫傳統師承教育模式之中醫初學者、中醫愛好者,亦可作為師承學習讀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