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古時候也寫作“黃耆”。
耆代表長者,人到了六十歲以後,才能稱作“耆”,所以黃芪在中藥裡面最像德高望重的老者。
儘管它不緊不慢的,但作用卻一點也不含糊,以至於古往今來,歷代醫家都喜用善用。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黃芪的功效。當然,以下也只是拋磚引玉,黃芪的功效遠不止這些。
黃芪能補氣,是虛人的福音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黃芪是“補氣第一要藥。”
(圖源:視覺中國)
黃芪補氣的作用雖然比不過人參,但因為藥性和緩,不容易補過頭,所以絕大多數虛人都可以用。
平時老是覺得累,提不起精神,少言懶語,聲低氣短的人可以用點兒黃芪泡水喝。還有就是幹活累到心慌氣短的時候,黃芪泡水喝下去,很快就能緩解過來。
氣虛又血虛的人,再加點當歸進去,黃芪、當歸可以按照5:1的比例,這兩味藥組合在一起叫當歸補血湯,也是中醫界非常有名的一首湯方。
黃芪能消水腫
“腫”的意思就是有水液停在那裡了,氣虛的人或者小便不通的人特別容易水腫。
首先是氣虛,中醫講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假如氣的流動出現了問題,水的流動也會停滯,形成水腫。其次,小便不通,身體裡的廢水排不出去,堵在那裡,身體局部,尤其是下肢也會腫起來。
黃芪把氣補足,可以讓停留下來的水重新流動起來,又能利尿,喝了以後小便會變多,小便把水液帶出體外。另外,黃芪還能補脾,脾有運化的作用,這當中就包括運化水液。
在晚清醫家陸定圃所著的《冷廬醫話》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醫案,說有一婦人,生產過後,肚子脹的像鼓一樣,尋常大夫一看便知是水腫,用了利水藥,行氣藥,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
再一切脈,發現這婦人脈虛的厲害,典型的氣虛水停啊,於是重用黃芪,一邊補虛,一邊利水,喝到第五天的時候,腫脹退了,脈象也變得有力了。
黃芪能增強免疫力
不少人在突然改變體位時,比如從坐位或蹲位站起來,會出現頭暈、兩眼一黑、站不穩、乏力甚至昏厥等情況。
中醫認為這屬於“清陽不升”,可以用黃芪調理。
黃芪的“升”,是說它有引導氣機向上,使臟腑更為“挺拔”的作用,對整個人體的生理活動都有一定效果。所以才說黃芪提高身體免疫力,這就是“升”的表現。
黃芪活血
黃芪性溫善走,能益氣溫陽,鼓動血脈運行,促進血液環流不瘀而具有較顯著的活血作用,臨床主要用於腦絡瘀滯的多種病證,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等所致的眩暈、頭痛及腦中風偏癱等。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其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故能治療缺血性腦病諸疾。
黃芪託毒(生肌)
《神農本草經》載黃芪“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前人稱黃芪為“瘡家要藥”。
常用於氣血不足所致瘡癰,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的皮膚及消化道黏膜病變,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口瘡、潰瘍性結腸炎、白塞病、皮膚疾病潰爛後久不收口等內外瘡瘍病證。
此因黃芪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且對球菌、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從而增強了局部抗病能力,促進局部病灶癒合。
辨證要點:內外潰瘍久而不愈,伴神疲少氣、面色不華、形體消瘦、舌淡、脈細。
黃芪可以止汗,主要用於氣虛自汗
中醫把出汗多分為兩種,一種是盜汗,一種是自汗。
簡單來說,晚上入睡以後汗多叫盜汗。白天汗多叫自汗,所謂自汗,不是因為天氣炎熱,也不是劇烈運動,但汗液就是止不住。
盜汗也好,自汗也好,都是因為虛。盜汗是因為陰虛,自汗是因為氣虛,氣虛自汗用黃芪再合適不過。
在人的肌表有一層氣,這層氣保護人體不受外邪侵犯,同時也掌管著毛孔的開合,氣虛了以後,氣的這種主司毛孔開合的功能就會受到限制,毛孔一直開著,汗液自然就流出去了。黃芪益氣固表,能夠讓毛孔適時開闔,汗液就不會隨隨便便流出去了。
來源:溫暖中醫、紅杏林學校
覺得此文不錯的朋友
記得點個【在看】
關注下方【養生家園】
養生金方免費看
👉夏季這樣洗澡就是在引溼氣入體!別再做啦!
👉吃10斤大豆不如1斤它!補充葉酸防三高,越吃心臟越舒服,5月要多吃幾次~
👉治癌27年,50歲腫瘤專家死於癌症!他的臨終遺言,值得所有人反思!
👉今日小滿!溼熱重傷陽氣,五不做、吃四樣、忌三滿,為健康看一眼!
👉鍾南山最新發聲!“二陽”越來越多,目前感染者中超6成是這類人員!警惕:症狀竟如此……
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
康健知識庫:關愛身體,預防疾病,分享最優質的健康知識,您身邊的健康專家!
想看更多視頻,可以關注我的視頻號。
我會在這裡分享更多養生、健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