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年代,很多家庭都是妻離子散,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一別就是杳無音信,那些早期參加革命的將領也是如此,他們在踏上革命道路那一刻起,就把自己交給了黨和人民,在艱苦的鬥爭歲月裡想與家人通信是難上加難,他們家中的子女對於“父親”二字只是一個名詞。有一位解放軍小戰士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父親,一天他指著報紙上的兵團司令說是自己的父親,那麼他的父親是誰呢?
這位小戰士名叫鄧賢詩,他對父親的瞭解都是從母親的口述中知道的,他知道父親在他出生不久後就跟隨部隊打仗去了,留下母親與他在家中生活,偶爾會收到父親的信件,這是他們與父親的唯一聯繫方式。小時候看到別的小夥伴都有父親,他難免感到有些失落,可母親告訴他,父親是個大英雄,是一個做大事的人,等他把壞人打跑就回來了。
父親的形象在鄧賢詩的心中高大起來,他時不時就會看父親的照片,聽母親講父親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頻頻傳來革命勝利的消息,鄧賢詩感覺父親要回來了。只是還沒等到父親回來,母親因積勞成疾而病逝,11歲的他成為了“孤兒”,好在有鄉親的幫助,他才一天天長大,只是他再沒等到父親的消息。
當解放軍來到家鄉後,鄧賢詩也跟著夥伴們報名參軍,他想像父親一樣為國效力,同時他也沒放棄尋找父親的念頭,行軍在外、並且還在部隊中,說不上什麼時候就會有父親的消息。1949年的一張報紙上刊登了解放軍又打勝仗的消息,部隊中都傳閱看這份報紙,鄧賢詩也看到了這則消息,當他看到上面的三位將領時,立刻發了呆。
上面有三位解放軍將領,其中有一位與他的父親長相非常相似,情急之下他還忍不住哭了出來,旁邊的戰友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指著報紙上的一位將領說:“這是我爸爸”,這時指導員走了過來,聽到鄧賢詩說的話,又看了看報紙,認為他在“胡鬧”,那位是威名遠揚的兵團司令,怎麼會是這個小戰士的父親呢?
可鄧賢詩堅持說那位兵團司令是自己的父親,並且拿出了發黃的舊照片,一對比真的非常相像,只是事隔十幾年容貌難免發生變化,報紙上照片的清晰度不高,認錯人也說不定。總之沒人相信兵團司令就是鄧賢詩的父親,甚至認為他是思父心切而認錯了人,當這件事大家都一笑了之時,不久之後兵團司令真的來到了部隊中,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鄧華。
原來鄧賢詩給鄧華寫了一封信,信上直接稱呼他為“爸爸”,起初鄧華以為只是普通的信件,可他一看到信的開頭就呆住了,再一看落款的名字,竟然真的是他的兒子鄧賢詩。鄧華參加革命後,由於戰事緊張,又為了保護家中妻兒的安全,很少給家裡寫信,在那個時期大多數革命將領都是如此,鄧華雖然與家中溝通少,卻經常惦念妻兒,當他得到妻子去世後,也非常難過,曾想要把兒子接到身邊,可條件不允許。
解放戰爭打響後,鄧華路過家鄉時曾去找過兒子,結果家裡已經是人去樓空,殊不知這時鄧賢詩已經踏上了從軍之路,也在尋找他這位父親,父子倆就這樣錯過。當鄧賢詩看到鄧華報紙上的照片後,一眼認出了父親,儘管沒人相信他,鄧華就是他的父親,可他沒有放棄,他給父親寫了一封信,由於不知道父親的地址,就把信寄到了軍區,這封信就這樣輾轉到了鄧華的手裡。
鄧華知道兒子所在部隊後,在戰事空閒時間來到部隊看兒子,分別22年的父親站在眼前,鄧賢詩看著熟悉而又陌生的父親,抱著父親淚流滿面,鄧華也紅了眼眶。此時部隊人才相信,鄧華真的是鄧賢詩的父親,而這個名字也是鄧華當年所取,寓意兒子將來成為一名棟樑之才,只是他常年在外作戰,無暇顧及妻子,好在兒子在妻子的教導下也有一顆報國之心,不愧是將軍之子。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但戰爭還沒停止,鄧華又奔赴戰場,父子二人短暫相聚之後再次別離,但這次的別離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1955年時鄧華被授予開國上將,兒子鄧賢詩也與有榮焉,父親在他的心裡始終是個大英雄,有這樣的父親是他一生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