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秀”之季到了 防病益壽這樣做!

“蕃秀”之季到了 防病益壽這樣做!

夜臥早起

適度出汗

《黃帝內經》指出,夏季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夏季晝長夜短,人們應順應天時,適當延後入睡時間,但仍應於子時(晚11時至凌晨1時)之前入睡;適當早起,可於卯時(晨5時至7時)即自然界陽氣升騰之時起床,以養護陽氣。由於夜間睡眠時間相對縮短,夏季午間可小憩20~30分鐘,有利於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保持精力充沛,又可避免正午時分外出,以防暑熱熾盛傷及人體正氣。

炎夏酷暑、陽熱旺盛之際,人體汗孔多處於張開狀態,汗出相對較多。這是機體維繫陽熱盛而不亢的一種自我調節方式。夏季當汗,但不宜過汗。長時間處於高溫、暴曬的環境之中,或者勞作、運動過量等,會導致汗出過度,易傷津耗氣,同時易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夏季宜適度勞作、運動,防止過度出汗。

此外,不要過於貪涼近冷,如久處低溫空調房、用冷水淋浴等,以免風寒賊邪透過開放的汗孔,侵襲肌膚、筋脈、骨節乃至臟腑,困厄陽氣,阻閉經絡,從而導致口眼歪斜、關節疼痛、上吐下瀉等症狀。

調暢情志

靜以養心

心藏神,與夏氣相通應。盛夏酷暑,天氣悶熱,心陽得夏暑之氣容易亢盛生火,擾亂心神。另外,汗為心之液,暑氣當令,汗液外洩,易耗傷心陰,使心神失於充養。因此,夏季人們易出現煩躁不安等情緒問題。《黃帝內經》指出,夏季應“使志勿怒”,即寧心靜氣、避免暴怒,通過調神,使陽氣得舒、心得所養。

調護脾胃

食以養陽

夏季過食寒涼,會對健康造成諸多不利影響。第一,過食涼食冷飲可阻閉意欲浮散向外的陽氣,雖達到減少出汗的消暑目的,但當汗未汗,正常的津液困阻於體內,就會變為水溼、痰飲等病理產物,從而引發胸悶、腹脹、大便稀溏等症狀。

第二,夏季人體陽氣浮於肌表,陰氣內伏臟腑。此時脾胃本就相對溫煦不足,又復加涼食冷飲,從而導致功能受損,易出現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狀。因此,夏季飲食宜溫不宜冷,要以顧護脾胃、養護陽氣為原則。

此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溼熱之邪易困脾傷脾。人們可適當選用佩蘭、藿香等具有芳香化溼作用的食材,以及茯苓、薏苡仁、蓮子等具有健脾滲溼作用的食材,以醒脾、健脾、運脾。

冬病夏治

防治未然

  
冬病夏治,是中醫特色治療手段之一。冬季天寒地凍,陽氣處於閉藏狀態,因此對於一些偏於虛性、寒性的疾病,治療往往見效相對緩慢。而盛夏伏天,陽氣充沛浮散,正是驅散體內陰寒之氣的好時機。所以,在夏季採用內服藥物或穴位敷貼(即“三伏貼”)、針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以扶助陽氣、驅散邪氣,有利於調節機體陰陽的平衡,進而達到防治某些“冬病”頑疾(如哮喘、氣管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的目的。

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授 李敬孝
整理:健康報特約記者 衣曉峰 
編輯:梁婧 楊真宇
校對:於夢非
審核:徐秉楠 陳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