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夢筆生花”雪景,位於黃山北海景區散花塢內,孤峰聳立
形容徐霞客生平,無過於此言。他天賦過人,自幼便號稱能“矢口即成誦,搦管即成章”,博覽各種史籍特別是輿地志、山海圖經,由此萌生“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想法,可謂讀萬卷書而有所感。日後在母親勉勵下,徐霞客壯遊河山,足跡遍佈明代“兩京十三省”中的14地(相當於今天的19個省、市、自治區),毫不誇張地走了萬里之路,最終成為一位彪榜史冊的旅行探險家、地理地質學家和文學家,給後人留下一部千古奇書——近6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
說《遊記》是一部千古奇書絲毫不誇張,後世竺可楨、侯仁之、任美鍔等大科學家都盛讚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的確,《遊記》絕不僅僅是一部文辭瑰麗的旅遊文學之作,人們在書中還能看到山脈形勢講述、河川源流考訂、各地風俗民情的記載,說是一部明末地理學“百科全書”也不為過。而在這些“硬核”的地理社會學記載之外,徐霞客還以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記載下不少有趣的植物及動物,為後世留下一幅鮮活的明末中國自然生態狀況速寫。
吃貨探險家的快樂逛吃行
在河南嵩山法皇寺,他見到夏季開黃花的金蓮花,據說可“治喉腫口瘡、浮熱牙宣、耳痛目疼”,能“明目、解嵐瘴”,為當地獨有,而在湖南衡州(今衡陽)桂花園,他觀賞了五株“花大瓣密,其紅映日”的寶珠茶(花)和“含苞甚大”千葉緋桃。此外,他在郴州還打算去探索郴南的靈壽山,看一看傳說山中生長“似木類竹……頂端自曲”,能自然形成手杖樣子的靈壽木,可惜當地人告訴他並無其事。
武當山榔梅祠,位於烏鴉嶺通往金頂的路上,明永樂十年敕建。武當山榔梅果在明代享有盛譽,永樂之後,更是搖身變為有延年益壽奇效的皇家禁果,徐霞客想討要兩三顆給母親都費了番好大力氣
除一些零散特色植物外,有一類植物被徐霞客當作重點,頻繁記載在《遊記》中,那就是各種具有實用性——說得明白點,就是能被當作珍饈的植物。從此角度看,徐霞客同現代“驢友”倒也惺惺相惜,在旅遊同時也不忘四處“逛吃”,而在他《遊記》中最早大書特書的山珍,便是一種被稱為榔梅的果子。
天啟三年(1623),徐霞客先暢遊了嵩山,然後從龍門入陝遊歷華山,隨即東南入均州(今湖北十堰市境內)上太和山。在山上他費盡心機,想要得到當地特產榔梅。
太和山即武當山,傳說中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得道處,當地說真武大帝修道半途而廢,途中遇到高人用鐵棒磨針點化,便在榔樹上插了一枝梅花,誓言修道成功則“花開果結”。由此便誕生結合榔樹和“金相玉質”、非李非杏、非桃非梅的神果榔梅。
明眼人都能看出,真武修道過程完全照抄李白傳說,插梅寄榔多半也是編造,此番神話在明代能大行其道,全是武當道人善於投機:明代朱棣靖難成功,當地道長便拿著榔梅上京,宣稱是榔梅樹突然花開果結,他們掐指一算,原來是神仙再臨人間,足以證明朱棣乃真武大帝轉世,篡位實乃天意。一番鬼話投皇帝所好,不僅讓武當山大獲寵信,也順帶炒紅了當地果子——誰能想到,神聖的榔梅在當地老百姓口中其實就是一種桃或杏同梅子雜交、小名黃蛋的果子呢?但不管怎麼說,自打永樂之後,榔梅就搖身變為有延年益壽奇效的皇家禁果,徐霞客想討要兩三顆給母親都費番了好大力氣。觀中道士不敢給他,告訴他曾有人為兩三顆果子就吃了官司,後來觀主見他虔誠偷偷給了他兩枚,他又賄賂小道士得到六枚。要不是後來明亡,估計這段內容都不敢刊行於書中吧!
除了大有來頭的榔梅外,《遊記》中頻繁出現的可食用植物大概就是竹筍、菌菇和野菜三類。從《遊記》看,徐霞客酷愛竹筍,動輒便進入寺廟吃僧人招待的茶與筍,又或是路上向農家購買“筍箐”,到食宿處便煮上同僕人一起“各啜二碗”,大嘆鮮味殊勝,吃不完還要放在竹筒中帶在路上吃。別人送他禮物,他只拿筍脯,雨天走不動路,便在住宿處用竹筍煮肉飽食終日,甚至還曾乾脆背上竹簍,與同伴一起沿路採菌挖筍,然後歇息時便煲竹筍蘑菇湯喝,真是大得旅遊飲食之趣。
竹筍之外,徐霞客對菌菇野菜也抱有濃厚興趣,當“萬里遐徵”之途進入廣西、雲貴等地後,他簡直如同抵達美食天堂。論菌子,他吃過木耳、靈芝、竹菰、玉菌、蒸菌,在雲貴還吃到了鮮美的天花菜、八擔柴(白生香蕈)、雞葼、樹蛾;論野菜,他吃過蕨菜、葵菜、雞葼菜(可能即雞葼)、藟漿花、黃連頭、蓬蒿菜、黃花等。
在徐霞客提到的這些美味中,唯有樹蛾難以知曉是何種菌子,雞葼應該就是雞菌(Collybia albuminosa)。託現代科技之福,今天在各大生鮮超市都可能看到。八擔柴並非單一菌種,乃是被當地人稱為白生(參)的傘菌科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與側耳(Pleurotus spp.)的合稱,據說此菇雖然鮮美,但難以保存,離開泥土就迅速變幹,用八擔柴火都未必能燒透,因此才得名“八擔柴”。不過,有一種毒溝褶菌(Trogia venenata)也往往被誤認為八擔柴,今天我們想要領略徐霞客推薦的此味山珍的話,恐怕還得小心點才行。
在徐霞客吃過的野菜中,黃花、蓬蒿、蕨、葵今人都常見,只是黃連頭與藟漿花比較讓人迷糊。其實此黃連頭非彼藥用止瀉黃連,乃是黃練芽樹(亦稱黃鸝芽樹、黃膩芽樹),當地人春天採集其嫩芽,可用少量鹽醃製成金黃,便成為一道風味十足的雲貴小吃。至於另一味藟漿花光聽名字萬難猜測,好在他詳加註釋,告訴世人此乃一種藤菜,細“如婆婆針線,斷其葉蒂,輒有白漿溢出,花蕊每一、二十莖成一叢,莖細如髮,長半寸……連叢採之”。對照其描述後人便知,此乃雲貴川大名鼎鼎的折耳根(魚腥草)。而徐霞客評價它們為“皆山蔬之遊風味者也”,可見他接受折耳根也不在話下,難怪能在各地大快朵頤。
徐霞客對菌菇野菜也抱有濃厚興趣,當“萬里遐徵”之途進入廣西、雲貴等地後,他簡直如同抵達美食天堂。圖為產自我國西南地區的幾種菌菇野菜:1.黑皮菌 ;2.裂褶菌(八擔柴的一種);3.翹麟香菇(也被認為是八擔柴的一種);4.折耳根(魚腥草)
除了果蔬菌菇,徐霞客對雲南果品也印象深刻。他在雞足山遊玩時,當地僧人招待他茶果,有做成蜜餞的本山參、外形像人一樣的孩兒參、桂子、海棠子。還有喝茶食用的乾果“松實”和“茶實”,據他說“茶實”大如芡實,裡面有像榛子一般的白色果仁,入口清涼,“皆所未見者”。除上述罕見果品外,他還在集市上看到松子、胡桃、花椒、小栗子,總之是除了沒有龍眼、荔枝,其他什麼都有。
雞足山僧人招待他的本山參,很可能就是三七草(Gynura segetum),是一種菊科多年生宿本草本,食用部分是肥大根部,也可用作藥物;孩兒參又名太子參,大約是異葉假繁縷(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據說有健脾補氣的妙用。他吃到的桂子可不是人們想象中桂花飄香的木樨科植物種子,乃是樟科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果實,中醫說它辛溫,可以暖胃平肝,益腎散寒;茶實則是茶葉樹(Camellia sinensis)的種子,因含有皂素通常不宜食用,而《遊記》則表明至少明代大理地區僧人是常吃它的。
天竺桂,《金石昆蟲草木狀》插畫,明,文俶,明萬曆時期刊本。天竺桂辛溫,可以暖胃平肝,益腎散寒
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雖是一路逛吃,但也不忘科研本分,途中還順帶搞清楚一個植物命名問題:他在家鄉常吃冬瓜,但常困惑於此物都是夏季成熟,為何偏偏名字為“冬”?後到廣西他才發現,原來冬瓜成熟時當地正算是冬季。於是他得出結論,冬瓜必然是從兩廣北傳,“冬”乃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冬天。冬瓜(Benincasa hispida)早在曹魏時期就見於張揖的《廣雅·釋草》,現代植物學認為其起源地為印度與中國,考慮更南的印度也為起源地,徐霞客推斷此物最先是從靠近熱帶的嶺南傳來,怕是也有幾分道理。
參考文獻:
唐錫仁、楊文衡《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
朱均侃、倪紹祥《徐學概論: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
錢德仁《〈徐霞客遊記〉及〈雞足山志〉植物學名考》
本文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3年5月下,原標題為《“吃貨”地理學家的生物研究之旅 徐霞客眼中的明代自然生態》,有刪節,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推薦
行在動盪亂世
深入崇山峻嶺
探尋大江之源……
他憑著非凡的毅力一次次克服艱難險阻
將生命最後的歲月獻給旅行考察
終著成一代奇書《徐霞客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