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詛咒兒子去死!”13歲男孩和媽媽雙雙絕望的原因,被這段話說透了……

“我詛咒兒子去死!”13歲男孩和媽媽雙雙絕望的原因,被這段話說透了……

主創團



親子派


我們不曾經歷過下一代的童年,所以很難理解他們的壓力,但是不代表孩子就沒有壓力,永遠用愛和安全感做好孩子的港灣才是最重要的。


——派媽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我詛咒我兒子不得好死!”
網上看到一個帖子,一位媽媽控訴自己對13歲兒子充滿了恨意。
最初為了照顧兒子,她辭掉工作做了家庭主婦,等兒子上了小學,她卻被檢查出重度抑鬱,住院一年。
可她盡心盡力照顧的兒子,卻一點都不心疼媽媽,反而越大越難管,還天天控訴媽媽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
尤其兒子上了初中後,母子倆每天各種矛盾,有次她被氣到要去跳河,兒子卻說:“你死呀,快點去死吧。”
聽到這句話後,她徹底絕望,歇斯底里地詛咒兒子不得好死。
看了她的分享,評論區的網友也是紛紛吐槽:
“我孩子不用心讀書,要我逼他的時候,我也是痛恨他的,壓根不想和他住在一起。”
“我也是這種感覺,從小給他上最好的學校,可他特別懶,腦子特別軸,對什麼都不上心不努力。”
“和你一樣,我恨極了我的兒子,作為母親,我對他期望太大了,可以說是精心培養,卻屢屢失望。”
隨手一搜,類似的帖子還有很多。小時候可愛貼心,永遠“媽媽最好,最愛媽媽,最聽媽媽話”的小不點,彷彿一夜間就長成了現在這種面目可憎的樣子。
可是,這一切,真的都怪孩子嗎?

01

孩子的成長
遠比你想象得更累,更無助

網上看到一個視頻,男孩邊哭邊向媽媽訴說委屈:
“我每天5點鐘起床,晚的話6點多就要起來,起來就著急忙慌洗漱出門。到學校放下書包第一件事交作業,早讀完,開始第一節課。只有下課完成作業了,我才能休息一下。還有中午吃完飯有一點時間,其他時間我都在上課。”
說到最後,男孩看著媽媽求助:“我壓力真的很大。”
男孩的媽媽開始勸說:“你錯過了這10年,未來就要吃更多的苦。”
看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男孩繼續說:“為什麼你覺得我現在學習很幸福啊?”
媽媽再次打斷他:“因為你還沒體會到生活的苦,社會比學校壓力更大。”
說到這裡,男孩有些崩潰,對媽媽說自己覺得學校比家裡要好,他和媽媽已經說不到一起了。
直到這時,這位媽媽才反應過來,自己理解錯了孩子的需求,連忙道歉說自己忽略了兒子的感受。
曾看過一句話,這個世界最無用的教育就是給孩子講道理。因為很多父母講道理的背後,都藏著一句,我看不見你的感受,但你最好按照我說的做。
孩子要的,不過是我們站在他的角度,看見他的感受而已。
前段時間有個很熱門的話題: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幸福多了,他們到底哪來的壓力?
用北京五中前校長張斌平的話來回答:
1、現在的孩子接受的資訊太多,但他們所能承接,能理解的又有限;
2、從小接受的環境太單一,缺少實踐的機會,得到的都是間接的知識;
3、家長的期望過高,孩子理解不了大人對他的要求。
自身成長的壓力、家庭疊加的壓力、社會附加的壓力,壘起來,成了三座壓垮孩子的大山。
殷儲教授也曾說過,很多人會認為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其實,今天的孩子承受的壓力比我們大多了。
現在的孩子會經歷我們的成年,我們卻不曾經歷過他們的童年。
放下經歷和成見,站在現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他們所在經歷的一切。

02

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永遠藏在原生家庭中

被稱為“網絡勸生者”的徐世海,他的兒子在17歲時跳樓自殺。
為了瞭解清楚兒子自殺的原因,他在請求恢復兒子聊天記錄後,潛入兒子之前多次接觸的“約死群”。
進群后,他發現裡面竟然有很多的青少年。
雖然他們的煩惱和痛苦不同,但他們卻有一個共性:在原生家庭中,這些孩子尋求不到任何希望,活成了一座孤島。
他接觸到的一個患有重度抑鬱的男孩,因為成績較差,父母託關係把男孩轉到了重點中學。可換了新學校,男孩的成績不進反退,他向父母請求是否可以回到以前的學校,卻被父母以花了很多錢求人為理由直接拒絕。
還有一個一直在自殘的女孩,父母離婚後被判給母親,因為對父親的恨,對母親的愧疚,讓她覺得只有自己死了,才能讓母親的生活重新變好。
他說自己的這段經歷,讓他發現孩子的壓力越來越低齡化,但最讓他痛心的,是很多孩子的壓力,父母不僅不認可,還覺得自己是孩子的朋友,很瞭解孩子。
每個孩子的身體裡,都有一個脆弱的角落。
這個角落,就是他的原生家庭,你在這裡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孩子長大後,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
書籍《原生家庭》中,作者認為有一種有毒的父母,會對孩子造成永久的傷害。
這類父母,他們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存在,持續支配著孩子的生活,比如對孩子長期的情緒忽視、言語打罵、情感壓迫……這種情感傷害,像毒素一樣蔓延到孩子的整個身心,隨著孩子的成長繼續增長。
原生家庭的傷害,才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別把孩子的避風港,最後變成了逼瘋孩子的港。
正如陳默教授所說:“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後,來自外界的壓力會越來越多,這些避無可避,我們做父母的,只能通過家庭,去幫他們減輕一點壓力,成為他們的庇護所。”

03

父母最深的愛
是給孩子織一件“隱形的披風”

電影《房間》中,女孩瑪被鄰居欺騙後,囚禁在一個不足10平米的房間中長達7年。
在這個“房間”裡,她生下了兒子傑克,雖然物質精神生活都十分貧瘠,但瑪依然竭盡所能給兒子創造出了一個安全開心、幸福有愛的童年。
隨著兒子長大,為了不讓他的未來也被這個“房間”束縛一生,瑪決定帶著兒子逃離。
經歷了一番驚險和波折後,他們終於走出了那間“房間”。
可重新踏入現實世界後,瑪卻因為之前的囚禁經歷,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一直無法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兒子傑克,在經歷短期不適應後,卻快速接受,融入了現實生活,交了新朋友,有了寵物,有了家人,還通過自己的努力,鼓勵媽媽一起“走出來”。
童年時,在那個逼仄的“房間”,媽媽曾給過他的愛和安全感,如今成了他長大後守護媽媽的鎧甲,和麵對新世界的勇氣。
心理學家黃仕明曾提出: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應該為孩子提供一件“隱形的披風”。
這件“披風”裡,是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獲得的愛和安全感,在他長大後,遇到脆弱、無助、焦慮時,能夠用這件“披風”重新帶給他溫暖。
這件“披風”連接過去,是當孩子向後望時,有愛,有歸處;
這件“披風”鏈接未來,是當孩子向前走時,有底氣,有祝福。
一位媽媽在打掃衛生時發現,抑鬱兩年,剛剛有點好轉的兒子,給她寫了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謝謝你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愛和照顧。
去年因為學習壓力大我得了抑鬱症,您帶我一家一家醫院去看。
一次次的失望都沒有打敗您,您總鼓勵我要有信心,堅持就有希望。
謝謝您,做您的孩子很幸福,我很幸運。”
你看,父母給的愛和安全感,才是真正治癒孩子的光。
學習的家庭教育內容越多,越理解孩子的不易,也越對為人父母要承擔的責任,心有惶恐。
有句話說,育兒先育心。
育兒是術,育心是道。
唯有育心,才能讓孩子真正變強大。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