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一則“溼溫”發熱案,病人服藥後,出乎意料的無效反重

劉渡舟一則“溼溫”發熱案,病人服藥後,出乎意料的無效反重

中醫書友會
第352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昨天的溼溫醫案 名醫經驗丨“溼溫”病無補法?補中益氣湯一劑退熱  是萬友生先生論述溼溫可補的經驗。今天小編選擇的,仍是一篇關於溼溫的醫案,不過劉渡舟先生的這則醫案並不是一帆風順,小編也寫了幾道思考題,以拋磚引玉,期待大家的精彩留言。(編輯/居業)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在看】
讓朋友看到這篇好文

溫病治驗四則之案二:溼溫(熱盛於裡,溼阻於外)
作者/劉渡舟

簡介:劉渡舟,1917—2001,遼寧營口人。當代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劉老16歲正式拜師學醫,凡七年之久,出師後懸壺大連。1950年,考入衛生部中醫進修學校學習,學習西醫基礎知識及臨床課程,畢業後在北京行醫。1956年,調入北京中醫學院,從事《傷寒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是我國首批中醫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之一。曾連續當選為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邀成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名譽會長、《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名譽主編等職。

劉老臨證之餘,著述頗豐,發表學術論文逾百篇,出版著作二十多部,其中《傷寒論校注》一書,是宋代治平年以後一千年來又一次由中央政府組織校注的《傷寒論》,是目前學習和研究《傷寒論》的最佳版本,此項成果榮獲199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周某,男,24歲。新感時邪,發熱頭痛,胸中發滿,飲食作惡。某醫為用“安乃近”與“葡萄糖”,汗出雖多而發熱不解,反增譫語、身疼、嘔吐等症。試其體溫為39.6℃,脈來濡,舌苔白膩。

此證本屬溼溫為病,當時若利溼清熱,自可奏效而愈。醫誤發其汗,乃犯溼家之禁,亡失津液,故致病情加劇。

觀其現症,胸滿舌膩仍在,可見溼邪猶存,治當清利溼熱,以行三焦之溼滯。

方用:白蔻仁6克,杏仁6克,薏米12克,藿香6克,厚朴6克,半夏10克,滑石12克,竹葉6克。

書方時,語其家人曰:藥後則熱退,可勿憂慮。

然出人意料,病人服藥無效,反增口渴,心煩,體溫升至40℃,而兩足反厥冷如冰。病家惶惶,急請餘診。

切其脈仍濡,而舌苔則黃白間雜。餘思之良久,認定此證仍為溼溫之病,然前方胡為不效?

繼而恍然大悟。

此證胸滿泛惡,固屬溼候,然又見高熱、煩渴、譫語,則屬陽明之熱顯著。前方用三仁湯治溼之力大,清熱之力小,而藿香、厚朴又有增燥助熱之弊,故藥後口渴心煩而病不得解。

今既熱盛於裡,溼阻於外,則陽氣不能下達,故見足涼而不溫。治療之法,非白虎不足以清其熱,非蒼朮不足以勝其溼。

方用:蒼朮1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上方僅服1劑,患者便熱退、足溫,諸症皆愈。


小編請大家思考:


1、劉老在一診時說,患者誤發汗導致亡失津液,病情加劇那為什麼一診處方沒有補津液的藥呢?如果兼顧到了津液,加一些補津液的藥,能不能避免後面的病情加重?


2、劉老一診判斷患者仍為溼熱,故處方後,很自信的說“藥後則熱退”,但為什麼反而加重了?

3、劉渡舟先生最終用白虎加蒼朮湯一劑而愈。一診時候,能用這張方子嗎?用了能有效嗎?


4、結合後面劉老面對“變證”的恍然大悟,咱們事後諸葛亮的說,如果是當時是你在現場能避免這次失誤嗎?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劉渡舟論傷寒》丨主編/朱世增作者/劉渡舟丨薦稿、編輯/居業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 溫病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 溫病臨床中,該抓住哪些治病的“關鍵詞”,從而一擊中的?

  • 溼溫、溼熱、溫熱、溫毒,怎麼辨清?用何方效如桴鼓?

上述疑惑在靈蘭會員課《鬱熱與虛實:抓關鍵破解溫病謎題》中都會得到解答!在本課中,範英志老師為大家詳細解讀溫病學,用兩個關鍵詞四個模型,幫助大家學透溫病,規避治病誤區,提高溫病水平!僅需¥69 

↓長按識別二維碼試聽

戳此試聽課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