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點擊下圖關注養生廚房 
小滿過後,南北兩方都進入了高溫、降雨天氣,還時不時出現雷陣雨……
吃不下飯,卻常常腹脹、腹滿、肚子大,眼看著肚子又大了一圈!褲子都扣不上~
腸胃問題:“溼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乾淨的感覺。
婦科問題、月經不調:體內溼氣過重,出現白帶多、異味。
溼氣自測
看臉色 :
① 頭髮出油,面部油亮
滿臉長痘、發暗、發黃;
看舌頭 :
舌苔很厚,白膩、有齒痕
有口臭!

看腸胃 :
① 大便粘滯不暢,小便渾濁;
② 小肚子變大,手腳易水腫、發沉

看睡眠 :
① 睡覺流口水,起床時頭髮昏,耳內溼;
② 平日胸悶乏力,嗜睡;
看溼疹 :
皮膚起疹子,溼疹氾濫

中醫講:調理先要祛溼
脾主運化,祛溼的同時更要入脾!
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的2位主任
帶來祛溼好搭檔!
專家帶來的這對“祛溼好搭檔”
就是茯苓和薏米
不少中醫古方中都用到了他們


那有朋友要說了
我又有脾虛、溼氣又重怎麼辦?
當然是2個都用啦!
但是怎麼搭配呢?看看專家怎麼吃!

茯苓被視為“八珍”之一,歸心、肺、脾經。味甘平補陽,入脾逐水,利水滲溼。
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人群。
-
-
《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入心脾不可闕也。"
-
-
《綱目》記載:"入脾胃,清熱,去風勝溼。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
白扁豆也是藥食同源的食材,入脾化溼、和中。適合脾虛、食少便溏、氣短懶言、四肢痠軟、溼濁下注的人食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稱:“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洩瀉,入脾胃。”
《素問》有云:“諸溼腫滿,皆屬於脾”。祛溼不能少了脾胃。
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張雪亮張主任介紹過祛溼的好搭檔:茯苓+山藥
茯苓入脾祛溼利水;山藥入脾利溼,緩解浮腫,溼氣重導致的尿頻、小便不利。
這個方子中還加了不少入脾胃的食材,如雞內金、橘皮、砂仁等。各種食材調和,祛溼翻倍!

古方雖好,但食材的配比是個難點,膏方的熬製也是個耐心的活兒!
現代人的體質、飲食跟前人相比有所不同,若一味沿用,未必適用。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劉坤教授李老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由10多種食材調和而成的茯苓薏仁膏。
俗話說好方要有好料。御品膏方的茯苓薏仁膏對於原材料可謂是用心挑選。
大別山被稱為“茯苓之鄉”,陽光充足,雨水調和,空氣清新,這裡盛產茯苓歷史悠久,質量優於其它產地。
薏米是浦城縣的特產,有4000多年種植歷史。它粒大色白、飽滿渾圓。
《神農本草經》記載:“山藥以河南懷慶者良。”這裡的懷慶指的是焦作溫縣(古代叫懷慶府)
鐵棍山藥的種植歷史已經有3000年!千年的河流沖積使這裡的土壤沉澱了豐富營養。
雲南產的白扁豆個頭更大,更扁,呈扁卵圓形,營養物質也更豐富。
新會陳皮是廣東“三寶”之一,被稱為“廣陳皮”。新會陳皮年份高,口味甘、香、醇。
長白山上零下幾十度的氣溫,5年生的人參,人參皂苷含量、營養價值更高。
不少粉絲喝了一段時間,評價說“每天兩杯喝了一段時間,水腫、油膩、口臭好多了”
“下雨多,溼疹爆發。吃膏方一個月了,溼疹好多了,也不浮腫了”
“都說我的大肚腩不是胖,是溼氣,喝了一個月好多了”
茯苓薏米草本膏,由膏方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國寶,工藝熬製。
選取十幾味食材,經過選材、炮製、清潔、浸泡、煎汁、文火、濾清、收膏,熬製而成。
王國寶大師嚴苛工藝,連製作器皿也一定要選用紫銅,他說:“紫銅的純度更高,能製作出更好的膏方。”

現在堅持喝茯苓薏仁膏,齒痕淺了,早上起床不容易水腫,大肚腩也變小了!
還可以用溫開水沖服,一勺膏方備上3-5倍的溫開水,調勻後服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