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彈匣、91發子彈!杭州大伯匆匆趕到派出所,“違禁品”背後,藏著這樣一段歷史

3個彈匣、91發子彈!杭州大伯匆匆趕到派出所,“違禁品”背後,藏著這樣一段歷史

△點擊上圖有福利

住在西湖區翠苑的楊大伯71歲,5月22日,他拎著一隻綠色的塑料袋趕到翠苑派出所。

他把袋子交給值班民警,“這是在我父親櫃子裡發現”,袋子沉甸甸的,裡面有三個彈匣和91發子彈。

因為時間久遠,彈匣和子彈有點鏽跡斑斑了。

民警對上交的彈匣和子彈進行了清點和登記,彈匣和子彈分三種:

小口徑手槍彈匣一個和子彈31發,54式手槍彈匣1個和手槍子彈45發,美式M1卡賓槍彈匣1個和子彈15發。

民警清點完後,存放好。

楊大伯說,2001年,老父親去世,存了一些遺物,家裡有隻衣櫃一直鎖著,老人生前有個習慣會把東西鎖在裡面,但衣櫃的鑰匙一直找不到。

最近,和家裡人商量後,他找來鎖匠,把櫃子打開了,清理櫃子時發現了放在角落的一包東西,用紙包得好好的,他打開一看,原來是子彈和彈匣,趕緊趕來派出所。

“我經常看報道上說要發現槍彈要上交”,楊大伯說自己擔心父親也有這些“違禁物”。

楊大伯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

老父親叫楊卓群,安徽壽縣人,是位老革命,前半生戎馬生涯,加入了新四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據記載,1937年12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延安學習的原中共皖西北特委委員張如屏和曹雲露兩人,經陳雲同志談話,從延安返回家鄉,組織領導人民開展抗日鬥爭。

1938年1月上旬,中共安徽工作委員會成立會議召開。會上明確,安徽工委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抗日武裝。1938年4月,安徽抗日自衛軍第一路軍成立,番號為“安徽抗日自衛軍第一路軍”,全軍約2萬人,下編七個支隊,三個直屬隊和一個教導大隊。教導大隊成立時,中共壽縣中心縣委就派徐康明、楊卓群等幾位有能力的共產黨員投考教導大隊,有計劃地培養、團結和聯繫進步青年。

當時的楊卓群很年輕,和另外兩位年輕老鄉戰友情同手足,當地流傳:“壽縣有三傑:徐康明,楊巖,楊卓群。”

楊卓群和戰友在教導大隊裡發展了近10名黨員,並秘密成立了中共特支,任命徐康明為支部書記,楊巖為組織委員,楊卓群為宣傳委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後,徐康明、楊卓群、楊巖三人被任命為三個獨立團的政委,徐康明去鳳陽,楊卓群去定遠,楊巖去滁縣。1946年,楊卓群任定遠支隊副政委楊卓群,隨部隊參加解放戰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楊卓群在北方工作,1952年,南下調任杭州,曾在省委某部門工作,後又調任杭州鋼鐵廠任黨委書記等職。

楊大伯正好出生於父母親剛來杭州這年,他說,槍和子彈都是父親當年工作時上級配發的。

楊大伯說,“每一種子彈代表了父親經歷的一種階段”。他上交的子彈和彈匣看,其實也是手槍的一種演變史。

比如M1卡賓槍彈匣和子彈,M1卡賓槍是美國陸軍1940年左右要求研製的一種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在二戰期間,M1卡賓槍及其變形槍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步兵近戰武器。

(資料圖,M1卡賓槍)

推測楊大伯父親生前遺留的M1卡賓槍彈匣和子彈,是他參加解放戰爭時留下來的。

1954年,54式制式手槍定型,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款國產手槍,取名“54式”手槍,7.62mm口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公安部門也開始使用該款手槍。54式手槍槍口動能大、槍聲響,震懾力大,手槍彈頭飛到500米仍有殺傷力。當年,54式手槍裝備部隊後,參加過中印邊界戰爭和中越邊界戰爭。

(資料圖,54式手槍)

後來,國產製式手槍還有64式和77式手槍等。

中國第一代小口徑手槍就是92式制式手槍,口徑5.8mm和9mm,是為替代54式手槍而研製的,經過不斷地完善和研發,推出了軍用和警用兩個版本,全面列裝部隊和特警。

(資料圖,92式警用手槍)

楊大伯的母親也是位老革命,老人有100多歲了,如今還健在。

民警對楊先生主動上交子彈的行為表示肯定和讚揚。已將彈匣和子彈安全移交給相關部門妥善處理。

警方提醒:私藏槍支彈藥是違法行為,如若家中有槍支彈藥記得主動上交公安機關處理,同時歡迎廣大群眾積極檢舉揭發製造、販賣或持有槍支彈藥行為,共同消除社會安全隱患,維護轄區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楊麗

看完了新聞,

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今天的佩琦說新聞吧!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