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斌
4月27日,山城重慶陽光明媚、春意盎然。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的重慶1949大劇院人流如織、熱鬧非凡,不少觀眾呼朋喚友,等待在劇場演出的大型紅色舞臺劇《重慶·1949》的開場,準備開啟一場沉浸式觀演之旅。
《重慶·1949》以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為大背景,講述了眾多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黎明即將到來的前夜,與敵人殊死搏鬥、寧死不屈的感人故事。
該劇總出品人宋曉平介紹,為了讓觀眾更加深入地瞭解紅巖精神,他們在《重慶·1949》中採取了沉浸式多條主線並行演繹。有骨肉親情、矛盾糾葛的展現;有重慶地下黨營救獄中同志、保護重慶重要設施的場景表述;還有講述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共產黨人慷慨就義和向死而生的革命信仰,在同一時間內多維度展現出不同的敘事場景,共同構築了本劇恢宏的歷史畫卷和感人的英雄故事,拉近了觀眾和劇中人物的情感距離。
據瞭解,該劇自2021年7月1日首演以來,演出約700場,觀看人數55萬餘人次,受到了廣大市民和遊客的青睞,不少觀眾帶著親朋好友走進劇院,通過沉浸式觀摩精品舞臺劇來感悟初心、汲取力量。
宋曉平認為,好的觀演體驗、精彩的表演可以提升“復購率”。該劇除了有好的原創故事外,多維立體沉浸式的室內舞臺和沉浸式的觀演方式是《重慶·1949》打開市場的“絕殺技”。
《重慶·1949》劇照
劇院方供圖
該劇多維立體沉浸式室內旋轉舞臺由5個可360度旋轉的圓環組成,其中1、2、3環為核心表演及佈景區域,4、5環既是舞臺也是觀眾席。舞臺的5個環獨立運轉,在運轉過程中會分很多方向運動,每十度變換一個場景,一共可變換出6000多萬個可視場景。演員們如同畫卷一般出現在觀眾眼前,又如電影鏡頭一般拉近推遠,給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覺體驗。汽車聲、槍聲、報童叫賣聲……無數個聲音裹挾著不安的氣息。各方勢力在其中暗流湧動,人們逃散在磁器口碼頭,驚慌無助。
觀眾坐的位置不同,看的內容就不一樣,演藝空間和觀演空間交互穿插,觀眾也成為演出的一部分。比如,在第一幕中,劇中人物張雲霞和萬昌明在聯絡點,幾名地下黨員在工廠區,林子雄、顧鐵夫和特務在辦公室,三幕劇情同時上演,這種沉浸式蒙太奇演繹方式讓觀眾直呼“恨不得多長几雙眼睛”。
同時,360度旋轉的舞臺,像一支放大鏡,將演員的表演定格放大,表演內容與舞美相輔相成——磁器口、吊腳樓、長梯坎近在眼前,重慶特有的城市元素觸動人心,帶給觀眾更多的沉浸式感受。“透過牢籠看得見革命者身上的血在流”“我想伸手去救鐵牢的人”“槍聲響起,感覺子彈正朝我飛來”,觀眾張先生說。舞臺空間、舞美佈景、演員表演、音效……任何一環“拖後腿”,都能讓人分秒出戏。
此外,沉浸式旋轉舞臺磁器口碼頭的原型被搬上舞臺,舞臺製作難度大、科技含量高,用磚石砌成72個臺階,用約2000根柱子搭建起18米高的室內吊腳樓建築群,用160個獨立頂部懸吊電機組成燈光舞美裝置,用超20臺空中旋轉升降的燈光車……縱深的空間感、逼真的場景,完美再現上世紀40年代重慶的城市風貌。沉浸的旋轉舞臺,層層疊疊、交相錯落的視覺衝擊,多條線索的敘事表達,百餘位演員的忘情表演,讓觀眾忍不住抬頭左右遙望,一度伸手觸摸演員逼近的手。
劇目製作的背後,集中了眾多科技元素,光是5個能夠旋轉的舞臺圓環上就有磁器口、牌坊、輪船等各種實景造型,佈景最低的16米、最高的20多米、最輕的也有20多噸,要在5個圓環上同步旋轉,不能發生絲毫刮碰,難度可見一斑。
據統計,該劇首演以來,不少年輕人都對這部紅色劇目頗為青睞,70%的觀眾年齡在35歲以下。宋曉平說:“《重慶·1949》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找到合適的表現形式,主旋律題材的作品也能叫好又叫座,運用沉浸式、高科技手段進行藝術表現的舞臺劇,是傳播紅色文化的一個新型載體,更容易被年輕群體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