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不通不舒服,《金匱要略》中竟藏著治療它的秘方

鼻塞不通不舒服,《金匱要略》中竟藏著治療它的秘方

鼻鼽屬於臨床常見病、難治病,相當於西醫變態反應性鼻炎。歷代文獻對其均有認識,《素問·氣交變大論》即有“鼽嚏”的論述。《劉完素六書》曰:“鼽者,鼻出清涕也。”《景嶽全書》雲:“窒塞者,謂之鼽。”鼻鼽病因多責於肺、脾 、腎三髒虛損,病機寒熱虛實各有表現,治療上標本兼顧,攻補並用,內外結合。

本文作者經過多年臨證觀察,認為鼻鼽以虛寒型多見,宜尊《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理,從溫法論治。

虛寒型鼻鼽的病因病機

虛寒型鼻鼽大多因肺、脾、腎三髒素體虛損,風寒之邪乘虛入侵而引發,病理產物是鼻膜清稀樣分泌物,屬痰飲範疇。
素體虛寒當為本
鼻鼽患者大多先天稟賦不足,臨床表現為肺、脾、腎三髒不同程度的虛損。筆者根據臨床所見病例分析,認為鼻鼽患者多表現出三大特徵:一是易感風寒。無論大人,小孩均較常人容易感冒,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差。其中許多患者一旦感冒,則經久難愈,甚至伴有咳嗽、鼻衄、哮喘等他症。二是膚色偏白。此類患者多數膚色“白淨”,面白少華。三是形寒肢冷。患者常訴夜間久臥足難暖和,怕吹冷風,冬天比常人畏冷,喜熱飲熱食,遇冷水敏感等。查:舌胖,邊有齒痕,色淡白,苔白膩,脈細弱。所有症狀體徵均體現出一派虛寒之象。

肺寒是標,實為肺氣虛之故。石壽棠《醫原》認識到“金水之質,其人肥白,多屬氣虛。”而深究其先天體質因素,必涉及多髒虛損,尤以脾、腎虛損為主。體質辨識輕者當屬氣虛質,甚者當屬陽虛質。關於氣虛質《幼科發揮》有精闢證述:“子於父母,一體而分,如受肺之氣為皮毛,肺氣不足,則皮脆薄祛寒,毛髮不生;受心之氣為血脈,心氣不足,則血氣不華色,而無光彩;受脾之氣為肉,脾氣不足,則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氣為筋,肝之氣不足,則筋不束骨。”《醫理輯要》中也講:“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

關於陽虛質,《素問·調經論》提出“陽虛則外寒”的論點。鼻鼽之清涕,噴嚏,鼻塞即為外寒的表現。《醫理輯要》更清晰的指出:“易寒為病者,陽氣素虛。”

虛寒質鼻鼽三大臨床特徵實質上是脾腎氣虛,甚者為脾腎陽虛的具體反應,病位在肺臟和鼻道,故肺虛寒鼻冷則成為必然。

風寒襲表為外因
肺氣虛,衛表不固,鼻竅肌膜失守,風寒之邪乘虛侵入,宣降失司,寒凝津聚,故見噴嚏、鼻癢、清涕、鼻塞。故《證治要訣》認為:“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

脾虛失運,水液不化,母病及子,致肺生飲。鼻為肺竅,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生寒飲,實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理。

氣之根在腎,腎虛攝納無權,氣不歸元,陽氣耗散,必然致肺脾氣虛。故《素問·宣明五氣論》曰:“腎為欠,為嚏。”

溫法論治

理論依據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指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鼻鼽發病所產生的鼻道分泌物亦屬痰飲範疇。虛寒型患者分泌物呈清稀樣,故為寒飲。寒飲得寒則聚,遇陽則行,得溫則化。故用溫法振奮脾腎之陽,溫補肺寒之虛,使腠理開發,鼻竅通達,寒飲可清。《溫熱論》也指出:“如面色晄白者,需要顧其陽氣,溼甚則陽微也。”

“和之”不是“補之”,一味滋補,必有閉門留寇之嫌。溫當稍緩,切勿太過,故《金匱要略方論本義》曰:“言和之,則不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筆者體會遣方用藥當標本兼治,攻補並用,把握肺、脾、腎三髒虛損偏重,區分病變的不同時期而施治。
分期施治
虛寒型鼻鼽發病轉歸大致可分為急發期、緩解期和穩定期。依據分期辨證論治可有的放矢。

急發期病變部位在肺,症狀體徵明顯,當以治標為主,以溫肺益氣、祛風通竅為治法,方用溫肺止流丹加減。溫肺止流丹源自《辨證錄》,藥物組成是訶子、甘草、桔梗、魚腦石、荊芥、細辛、人參。方中人參、細辛溫肺益氣為君;訶子斂肺固津,荊芥溫肺祛風散寒為臣,桔梗、魚腦石散結排濁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合而用之,有溫肺益氣,散邪通竅之功。風寒表證重者,可酌加蒼耳子、白芷、防風等以助祛風散寒通竅。鼻癢明顯者,可重用蟬蛻。欲強化補益肺氣之力,可加黃芪、白朮。

緩解期症狀體徵平穩,但未完全恢復,病變部位重點在脾,當標本同治,以溫陽化飲為治法,方用《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或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苓桂術甘湯以甘淡之茯苓為君藥,《神農本草經》謂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本方可健脾利水,滲溼化飲治鼻鼽,既消飲治標,又健脾治本。飲為陰邪,當溫而化之,故臣以辛溫之桂枝溫陽降衝。《長沙藥解》言桂枝能“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衝逆。”桂枝與茯苓合用,既溫陽化飲,又化氣以資利水,苓桂配伍,一利一溫,通陽化氣,利溼化飲,對於鼻鼽寒飲留滯鼻道者,實有溫化滲利之功。溼源於脾,脾陽不振,溼從中生,故佐以白朮助脾運化,痰飲自除。佐使甘草,一為調和諸藥,益氣和中,一為復脾胃升降轉輸之權。筆者認為寒氣明顯且有哮喘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湯更佳。方中乾薑、細辛合用,張仲景之意旨在溫肺化飲。《神農本草經》言:“乾薑主胸滿,細辛主咳逆。”乾薑以溫化之力強,細辛以溫散之功優,二者合用正應“溫藥和之”之本義。五味子酸收,與細辛相配,有助於肺司開闔之權,使飲無處伏匿。佐以茯苓,健脾滲溼,以治生痰之源。使以甘草,潤肺和中,調和諸藥。此方實屬小青龍湯之變法,鼻鼽緩解期幾無表證,故一般不必解表,專於化飲即可。

穩定期症狀已暫時得到控制,但脾腎氣虛,甚至脾腎陽虛之虛寒體質猶存,病變部位重點在腎,當以治本為主。以補腎健脾為治法,輔以溫肺,方用腎氣丸加減。《金匱要略》言:“短氣有微飲,當以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經文隱含分期辨證論治之意。虛寒型鼻鼽無論肺寒還是脾虛,究其根還在腎。腎陽不足雖愈而復發。故穩定期不可萬事大吉,應抓住機遇,重在溫補腎陽治本。腎氣丸並非純補腎陽的滋膩之方,藥物配伍補瀉並重。筆者體會其中桂枝尤為關鍵,有通陽化氣之功,充分體現溫化調和之理,切勿改用肉桂。服用時間以睡前為佳。

臨床驗案

溫肺止流丹治急性鼻鼽案
鄭某,男,19歲,大一學生,中長跑運動員。因晨起訓練遇寒風,反覆發作噴嚏,鼻癢,鼻塞,流大量清涕不止5天。

首診:自訴5天前因天氣突然轉涼,晨起訓練不適,噴嚏頻發,鼻癢,清涕不止。自服薑糖水稍有緩解。以後連續4個早晨訓練時都有發作,且明顯加重,被迫中止訓練。患者面色㿠白,四肢不溫。因夜間咳嗽,鼻部皮膚反覆多次揉擦而紅腫。查:下鼻甲水腫明顯,大量清稀樣分泌物充滿下鼻道,咽後壁稍紅。舌淡苔白膩,脈緊。訴為首次發病,從前只有鼻癢,無鼻涕增多。

辨證為風寒犯肺,飲停鼻竅。虛寒外感鼻鼽之急發期。當用溫肺散寒,利水消腫之發,方用溫肺止流丹加味。

處方:太子參20克,荊芥10克,訶子6克,細辛10克,魚腦石10克,蘇葉30克。3劑。

二診:清涕已消,仍有鼻癢,偶有咳嗽。舌淡,苔薄白,脈細。此乃寒氣已去,風邪猶存,故原方去蘇葉,加蟬衣30克。5劑。服完藥後電話告知清涕、鼻癢全消。

三診:1個月後來門診複查,症狀全部消失,鼻黏膜未見水腫。舌淡紅,苔少,脈沉細。訴前天順利參加了比賽,狀態佳,痊癒。
溫法調治陽虛體質鼻鼽案
姜某,女,46歲,教師。過敏性鼻炎病史20年。自訴20年前產後開始畏冷明顯加重,多次服中藥,時好時差,每次遇天氣變冷或吹冷空調後立即出現鼻癢,噴嚏,流大量清涕。每年服大量抗過敏西藥,仍未徹底根治。曾伴發過兩次哮喘。中醫體質辨證為陽虛體質。

首診:鼻癢,清涕復發3天。雙下肢畏冷。查:鼻黏膜蒼白,水腫明顯,可見大量清稀樣分泌物。面色晄白,納呆,乏力,夜尿多。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辨證為脾腎陽虛之鼻鼽緩解期,以健脾益氣,溫化水飲為治法。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原方治療。

處方:雲苓30克 ,五味子10克,白朮30克, 細辛10克,生薑10克,甘草5克。7劑。

二診:10天后複診。鼻癢止,清涕無,但仍畏冷明顯,夜間腰冷,查:鼻黏膜蒼白,水腫不明顯,中道內仍可見少量白色黏性分泌物。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病情已基本控制。辨證為脾腎陽虛之鼻鼽穩定期,當以溫補脾腎,佐以溫肺為治法。方用腎氣丸加味。並囑冬至後早晨服三膏甜酒衝蛋。

處方:制附子6克,桂枝12克,山茱萸10克,熟地10克,細辛10克,白朮2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淮山藥10克,大棗5枚。15劑。

三診:5個月後複查,二診服藥後因夜間受涼發作鼻癢1次,但無清涕,以後長時間內無發作,查:鼻黏膜淡紅,鼻道內無分泌物,痊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