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如何哺育了浙江

母親河如何哺育了浙江

全文共3254字 | 閱讀需9分鐘

1916年9月15日,中秋節後,孫中山先生專程從上海到海寧鹽官觀潮。這天,海寧民眾聽說孫中山來了,傾城而出。潮來排山倒海,如萬馬奔騰,孫中山讚賞不已。潮水過後,他還在亭上合影留念。相傳,孫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就是他感懷於觀看氣勢雄渾的錢塘潮而題寫的。
也許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流淌著一條錢塘江。浩瀚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發軔於靈動蹁躚的溪澗,奔騰於連綿重疊的山巒,百川匯聚、千里婉轉,在引吭高歌中一路向東,融入東海,也融進了中國的文化史、無數國人的心靈史。
每當站在河的兩岸,聆聽著千年的濤聲依舊,呼吸著潮溼溫潤的空氣芬芳,我們愈加能感受到這條河流的氣象萬千,感受到它與這方土地的深厚情感。

錢塘江兩岸 圖源:視覺中國


錢塘江因流經古代的錢塘縣而得名。在數百公里的奔流中,錢塘江還有富春江、新安江、蘭江、衢江等眾多幹支流,一道匯聚成了5.56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流域。由於河道在杭州附近呈“之”形,錢塘江又名之江、曲江、浙江。浙江省也因錢塘江而得名。

河流的源頭問題經常會成為地理學上的“公案”,錢塘江也不例外。最早提出錢塘江源頭的是《漢書·地理志》,經過《後漢書》、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等後世學者著作的考證,衍生出了“三源”“二源”等不同說法,但社會和學界一直爭論不休。

上世紀30年代,國家地理學專家在實地考察後,認為錢塘江發源於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衢州市開化縣蓮花尖。1999年,新華社在《錢塘江的源頭在哪裡》一文中作了詳盡報道:

1979年出版的《辭海》有這樣的記載:“錢塘江,舊稱浙江,浙江省最大河流,上游源出浙皖贛邊境的蓮花尖。”1999年初以來,浙江省組織一批專家進行數次的實地考察,記錄和積累了大量的考察資料,最終認定:源自蓮花尖的蓮花溪,源自龍田鄉境內的龍溪都在浙江省開化縣齊溪鎮匯聚成河。“齊溪鎮”的得名也由此而來,因此,錢塘江的源頭應該在浙江省開化縣齊溪鎮境內。

“懸案”得以終結。春日陽光下,開化蓮花尖,“錢江源”的碑刻在林間熠熠生輝。

錢江源國家公園
浙江河湖密佈、江海通達,卻是典型的中度缺水地區。事實上,由於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浙江的年人均水資源量比全國水平低20%。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利用錢塘江的優勢,科學調配資源,推動社會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初,人們在錢塘江支流烏溪江上攔江築壩開渠引水,建起了一條總長82.7公里的“江南紅旗渠”,不僅解決了金華、衢州地區嚴重缺水的狀況,也為沿線城鎮的工業用水和70餘萬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可靠水源。2021年,在數萬名建設者18年接續努力下,總長323公里的浙東引水工程全線貫通,源頭活水湧入寧紹平原及舟山海島。

千里錢塘江,是一部浙江的山川風物誌。兼濟東西,安瀾深流,一代代浙江人共同守護錢塘江流域的優質生態,同飲潤澤家園的一江清水,與錢塘江共生共存。

烏溪江引水工程 圖源:浙江水利


荷花山、上山、跨湖橋、河姆渡、良渚……星羅棋佈的人文地標鑲嵌在錢塘江兩岸,沉澱出璀璨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訴說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精彩故事。

從自然的角度來看,錢塘江多樣山水塑造出文化的多彩性格。在上游,溪流湍急飛瀑縱橫,山地丘陵孕育了耕讀傳家、有禮修身的淳樸傳統,書院文化興盛,三衢之會寫下浙學沿革厚重一筆;在中游,江面趨於寬厚平緩,綠樹掩映著詩畫春風的隱逸棲居,商貿埠頭百舸爭流,富春山居藏不住嚴子陵隱逸避世的自在瀟灑;在下游,山川秀麗河網密佈,喇叭口驚濤拍岸,激發弄潮爭先的幹練血性,深深融進“海上長城”的發展肌理中。
百川匯流的錢塘江,孕育了浙江的多元包容。從源頭到大海,錢塘江流域吸納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基因,發展出古越文化、南孔文化、陽明文化,更湧動著永嘉學派、金華學派等學術思潮。北宋以降,在戰亂後的大規模北方人口南徙中,錢塘江流域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和中原漢族的優秀文化,在南北人口和文化交流融合中不斷發展。

從潺潺溪流到通江達海,錢塘江的雄渾胸懷,就如浙江的大氣開放。唐宋時期的杭州,佔據著水道彙集的多重優勢,位列全國四大港口之一。從錢塘江揚帆出海,近可至閩越等地,遠則可達東亞、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舉世聞名的“茶葉之路”“陶瓷之路”等都通過錢塘江與世界緊緊聯結在一起。

錢塘江畔波瀾起伏的歷史、開拓創造的精神始終未曾間斷。錢塘江文化中蘊含著獨立創造的自強精神,宋韻文化就是典型代表。宋朝文學詩詞書畫領域奇峰突起,這其中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農商並重的經濟思想、探索求真的科學理念等等,為後世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

在錢塘江兩岸的如畫風光中,還誕生了詩畫江南的本真自然。作為江南文化的典型,對自然詩性的追求體現在錢塘江相關的文藝創作中。自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以來,從白居易到蘇東坡,從西湖到大運河,錢塘江激發了文人墨客揮毫寫意的天地靈感,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精品佳作,鮮明形成了寄寓山水、隱避山林的獨特美學。

萬年錢塘江,是一部浙江的豐厚人文史。自刀耕火種到士農工商,從八王之亂到靖康之變,時移世易間,多元文化在錢塘江流域交相碰撞超越自我,發育出豐富的文化樣態和思維譜系,這也是浙江人文化自信的深厚來源。

京杭大運河 圖源:視覺中國


據統計,包括支流在內,錢塘江上有100多座橋。一座座大橋背後藏著一段段蕩氣迴腸的家國故事,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就是六和塔畔巍然聳立的錢塘江大橋。

一橋飛架南北以前,錢塘江是難以跨越的天塹。1929年,“浙江第一碼頭”南星橋三廊廟碼頭建成,雖然輪渡滿足了一定出行需求,但客多船少的運力矛盾仍舊突出。1933年,浙贛鐵路從杭州通往南昌,全省公路已修建3000多公里,但錢塘江就在那裡,始終是公鐵貫通難以迴避的現實。正是在這一年,茅以升被委以重任,任務只有一個:架橋!

當時的西方橋樑專家斷言:錢塘江水深流急、江底流沙厚達40米,這樣的條件不可能建橋。1934年11月11日,在舊中國積貧積弱的背景下,錢塘江大橋正式開工,茅以升帶領團隊克服困難,僅用三年便建起了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公鐵兩用大橋。1937年12月23日,為阻止敵人繼續南進,他親手點燃導火索,炸燬了建成僅89天的錢塘江大橋。
這段記憶是沉痛的,伴隨陣痛的還有更堅定的信心。炸橋當晚,茅以升在書桌前寫下“抗戰必勝,此橋必復”八個大字,立下了愛國男兒的錚錚誓言。抗戰勝利後,茅以升又受命組織修復大橋。他拿出了精心保存的橋樑資料,召集工程技術人員迅速行動,1948年大橋全面恢復通車。時至今日,75年的錢塘江大橋穿越風雨巍然佇立,默默見證著潮聲如雷、江闊如畫。

從建橋到炸橋再到復橋,悲壯義舉的背後體現的是對國家堅定赤誠的熱愛,貫穿其中的是浙江人民不畏艱險、敢於勝利的品格。

錢塘江大橋 圖源:視覺中國

縱然錢塘江水湍急洶湧,一代代水利人為做好治理開發付出了艱辛努力。比如,全國第一河口大閘曹娥江大閘,浙江最早修建的第一個中型水電站、也是當時國內裝機容量最大的黃壇口水電站,世界首座湧潮觀測站海寧鹽官湧潮觀測站,等等。

浩瀚錢塘江,是一股浙江人家國與共的精氣神。登峰無止境、敢為天下先,首創首成的精彩篇章背後,是浙江人家國與共的深厚情懷。


錢江潮湧,奔競不息。漫長歲月裡,錢塘江不僅是地理標籤和文化屬性的集合,更見證了浙江踔厲奮發、勇立潮頭的艱辛歷程。

2016年,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引用“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期待二十國集團勇做世界經濟的弄潮兒。次日,他又發出重要倡議:“讓我們以杭州為新起點,引領世界經濟的航船,從錢塘江畔再次揚帆啟航,駛向更加廣闊的大海!”這既是對浙江克難攻堅勇挑重擔的充分肯定,更是借錢塘潮之名向世界傳遞的真摯誠意。

從義烏貨郎的雞毛換糖,到中歐班列的全球超市,浙江緊緊抓住了改革開放的發展風口。45年來,浙江GDP從123.72億元躍升到7.77萬億元,經濟總量從全國第12名到穩居第4名,書寫了“四千精神”“溫州模式”“義烏奇蹟”等一批“春天的故事”。
百里錢塘潮,唱響的是浙江創新創業的交響曲。見證著浙江人奮進建功的無限榮光。當嘹亮的時代號角吹起,我們滿懷信心望向前方,閃耀著的是那心中的一脈錢塘。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