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正值秋高氣爽、風輕雲淡的時節,李先生卻被診斷為肺癌晚期。原來,李先生身為一名程序員,一直工作很忙,結婚後一直急著買車攢錢,為此工作更加拼命,經常喜歡吸菸來緩解壓力。直到某一次好不容易放假,在家過節吃飯後竟然發現自己咳了血。李先生連忙到了醫院檢查,一檢查出肺癌晚期,李太太當即就難以置信,痛苦不已。
在反應了好久之後,夫妻倆才反應過來情況,當即李太太表明:什麼也不買了,治病要緊,不管怎麼樣,也不能眼看著自己丈夫死。
之後,李先生持續在當地的醫院治療了幾個月,期間經歷了多次化療、放療,包括也曾經嘗試過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李先生的病情有一些緩解,可這些療法也同樣給李先生帶來了痛苦。
畢竟這些方法大多都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癌細胞都能殺死,正常細胞又好得到哪裡去?李先生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沒有頭髮的樣子乍一看很是滑稽,可是憔悴不堪的他卻怎麼也笑不出來。
平日裡他疼得不敢動彈,有時候還喘不過氣來,吃飯什麼的李太太都要專門跑一趟,連自己都顧不上吃飯。由於病情嚴重,經常一躺就是一整天。
不僅如此,就在此時,李太太懷孕了。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夫妻倆卻很是愁苦。李太太本來是個全職太太,在李先生生病後,才被迫打工,扛起了一家的擔子。本來李太太微薄的工資就支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這一有了孩子,日子就更難過了。
有一次,李先生難以忍受痛苦和給妻子帶來的負擔:“我不治了不行嗎,與其在這兒耗著遭這折騰,還不如讓我死了算了!”然而這卻遭到了李太太的堅決反對,看著妻子的臉,李先生再也說不出不治的話。
三年之後,李先生病逝了。在臨終之前,這位病人已經骨瘦如柴,痛苦不堪。他雖然有妻子的不離不棄,卻也忍受著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和內心的折磨。
能完成願望,就再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而患有晚期肝癌的趙女士,相比較而言就要離開得輕鬆許多。她安靜平和,好像露出了往往只有壽終正寢的人才會有的安詳之色。
2017年,趙女士29歲,正值大好的青年時期,在一次體檢過程中,她卻被診斷出了肝癌晚期。趙女士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親已經去世,由母親一個人拉扯長大。趙女士的母親得知這個消息,當場就昏了過去。醒來以後,表示無論如何都要治好女兒的病。
此時的趙女士卻表示,自己不想治了。她認為,自己時間不多了,與其把時間耗費在醫院裡,不如去做自己一直想要去做的事情。然而,趙女士的母親卻覺得,無論怎麼樣,她就這一個女兒,無論如何,一定要治好,不能放任女兒的病嚴重。
這時,趙女士說:“媽,不治療不代表放棄我。您也看到了,病情發展成這樣,已經治不好了。從小到大我就一直聽您的,這回,您就聽我一回好不好?我只是想在臨終之前,看一看自己還沒有看過的風景。”趙女士的母親聽完淚流滿面,讓女兒完成了人生中最後一場旅行。
趙女士行走在自己期許已久的路上,登過長城也乘過小船。去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留下人生很多美好幸福的回憶。有時候,病情發作起來,她甚至不敢有一點動彈。可是,在臨終前,她卻說:“世界這麼大,我已經提前看了這麼多,就是死了也沒什麼了。”
晚期癌症,到底該不該治?
同樣是晚期癌症的患者,做出的選擇卻截然不同。關於這個問題,一直都是人們所爭議的。
很多人會覺得,就算得了晚期癌症,不管怎麼樣,砸鍋賣鐵都得治。但其實,如果在可能已經生命垂危的時候,還僅僅關注於癌症的治療,實在不是很合適。患者的心理健康和願望,同樣值得關注。
在患者患上晚期癌症的時候,他們不僅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還有生命即將終結的恐懼和遺憾。在這時,更需要注意患者的靈性健康,簡單來說也就是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
在晚期癌症的條件下,無論是再積極樂觀的人,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都難免會受到消極的影響。這時候,患者如果重新思考價值,對於他們抑鬱、焦慮以及絕望等情緒都會大有緩解。而身為患者最為重要和親近的存在,患者家屬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家人應該對患者進行及時的關照,儘量理解和尊重病人的價值觀,儘量滿足患者的願望,使患者獲得滿足感。靈性健康也是晚期癌症治療中重要的環節,它並不意味著要放棄治療,而是讓患者在面對生死時更加坦然,減少患者的痛苦。
而關於藥物和手術等治療方法,可以儘量在滿足患者意願的情況下進行適度的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主要目的。而不是一味地只想著治療,而忽視了患者本身的意願,使患者抱憾而終。當然,如果在患者願意治療的情況下,也應當進行鼓勵。
晚期癌症的治療一直是一個難題,不僅治療困難,而且價格昂貴,會給患者帶來的負擔極其沉重。儘管抗癌藥在不斷研發,癌症的根治也依舊沒有得到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儘可能保證患者臨終前沒有遺憾,儘可能不那麼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