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醫學認為,陽氣是生命的能量源,就像自然界的太陽一樣。《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如果陽氣不足,人就會沒精神,也很容易生病。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防病的根本。
夏季天氣炎熱,大部分人都會躲著太陽,在空調屋裡吃著冰激凌喝著冷飲,實際上,這會讓最需要養護陽氣的時節變成損傷陽氣的時節。夏天雖然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同時也是人體陽氣最容易受傷的時候。陽氣跟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密切相關的,要想身體健康,一定要養好陽氣。
●畏寒怕冷
這是陽虛最主要的症狀。陽氣猶如自然界的太陽,陽氣不足,則內環境就會處於一種“寒冷”的狀態。
●完谷不化
當陽氣不足時,進入胃中的食物也就無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從腸道排出。
●精神不振
陽氣不足,容易萎靡懶動,精神不振。
●舌體胖大
體內水分的消耗與代謝,取決於陽氣的蒸騰作用。如果陽氣衰微,就會導致舌體胖大。舌體胖大,受牙齒擠壓還會出現齒痕。
●脈象沉細
陽氣不足,不能鼓動脈管,所以脈象沉細無力。
●容易感冒生病
陽氣足的人病了,症狀看起來很嚴重,但來得快去得也快;而陽虛的人反而症狀輕微,痊癒得慢。
●胃寒、胃痛、腹瀉
有些人受涼或吃些寒涼的飲食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時大便也經常不成形,同樣與陽虛、脾陽不足有關。
●夜尿多、睡眠不好
晚上沒喝多少水,上床睡覺前也上廁所了,但半夜總是頻繁起夜,這是腎陽虛的典型表現。身體裡的水不能被運化利用,很快就變成廢水排出去了,喝點水就跑廁所,小便清長。
陽氣就如同我們身上的“礦產”,“適度開採”才能長盛不衰。因此,養護陽氣不僅要做到“開源”,更要重視“節流”。不做以下損傷陽氣、耗散陽氣的事,才是最有效的養。
傷陽行為一:熬夜,總是超過晚上11點才睡覺;
傷陽行為二:冷飲和涼茶是日常飲品,喜歡吃生冷寒涼食物;
傷陽行為三:習慣光腳穿鞋,天氣較涼時還愛穿涼鞋、拖鞋,天冷時露著膝蓋穿短裙;
傷陽行為四:過度節食,營養不良;
傷陽行為五:長期在陰暗溼冷的環境中工作、生活;
傷陽行為六: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類、利尿劑、清熱解毒中藥等;
傷陽行為七:長期過量運動,或喜歡桑拿,出汗過度;
傷陽行為八:大汗淋漓後喜歡吹風,甚至洗涼水澡。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背部的脊柱是督脈的所在,督脈主一身陽氣,被稱為“陽經之海”。所以,想養陽,可以從後背開始。
陽氣不足的人曬曬後背,可以迅速緩解手腳冰涼的現象。
用熱水泡泡腳,可以促進血液流動,加速血液循環,趕走體內的寒氣。在水中加入桂枝、生薑、艾葉等,可以起到補陽的作用。
· 桂枝有溫經散寒的作用,泡腳時放入15~30克桂枝可以溫經通絡,改善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改善手腳冰冷的症狀。
· 生薑能夠刺激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也可以用生薑(15~30克)泡腳。
· 女性則特別推薦用艾葉泡腳,因為艾葉能夠調理陰陽,疏通經絡。
大椎穴可以說是我們身體的“陽中之陽”,保護好人體這個“小太陽”,對我們的健康非常有益。
低下頭,用手順著脖子往下摸,在脖子和背部交接的地方,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骨性突起,那就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大椎穴就在它的下面凹陷內。
而大椎穴剛好在衣領的上面,是吹空調最容易著涼的位置。這裡一受寒,容易頭痛、嗓子痛、打噴嚏。
這時候我們可以搭配一條薄圍巾把脖子和大椎穴保護起來。
針對心陽虛手腳冰涼、怕冷的人群,可以用“彈指法”來緩解。中指指尖有一箇中衝穴,它是心包經的穴位,常彈中指指尖,可以很好地刺激心包經,促進血液循環,由此而緩解手腳冰涼的症狀。
做法:用雙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彈出去,次數不限。此法操作簡單,平日若有閒暇時間,就可以操作,在每天中午心經當令之時做,可以很好地提升陽氣。
中醫認為,對背部進行全面拍打按摩,可以獲得陽氣。拍打手法是手指併攏,掌心部位中空,沿著脊椎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反覆5遍;然後雙手搓熱,溫捂腰部,每天1次。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具有溫補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喝薑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
此時養生保健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的變化。一般宜早睡早起,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儘量保持每天有8小時左右睡眠時間。
中醫認為,韭菜性味甘辛溫,具有溫腎助陽、益肝健脾、行氣止痛、止汗固澀等功效。適量吃韭菜,不僅能夠溫補陽氣、祛散陰寒,其所含的蒜素還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可以抗菌防病。
吃一些辛味的調味品,可以保護陽氣。
蔥:可興奮神經系統,刺激血液循環,促使發汗,在一定程度上驅除體內寒氣。
大蒜: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同時幫助降低血脂。
生薑:其辣味成分具有一定的揮發性,能增強和加速血液循環,具有健胃功能。
01百會穴
百會穴“頭之陽”: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刺激此穴,可以通暢百脈、調補陽氣。
取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方法:食、中二指併攏按住百會穴,順時針按摩約3分鐘,之後作點按約2分鐘。
02至陽穴
至陽穴“背之陽”:後背有一個穴位叫至陽穴,是補陽氣的最佳穴位。按揉至陽穴,有振奮全身陽氣、疏通經絡的作用。
取穴:至陽穴位於背部中央,肩胛骨連線的中點。
方法:用指腹按揉穴位1~2分鐘,並配合點按。
03中脘穴
中脘穴“胃之陽”:中脘穴位於肚臍與胸骨連線下端的中點。按揉中脘穴,能補充胃中陽氣,助消化。
取穴:仰臥時胸劍聯合處(胸部和腹部交界處)與肚臍連線的中點。
方法:四指併攏,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向點揉該穴。日常保健每次持續3~5分鐘,每日3次。
04足三里
足三里穴“脾之陽”: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要穴。常按此穴,可溫補脾陽,增強體力。
取穴: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方法:雙手掌心分別搭在對應的膝蓋上,食中二指併攏下垂可觸及足三里穴,作環形按摩,並配合點按。
05湧泉穴
湧泉穴“腎之陽”:腳心上的湧泉穴,被認為是腎經經脈的第一穴。按揉此穴,可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陽,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還能改善睡眠。
取穴: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方法:點按湧泉穴,每次3分鐘,可以在洗腳時順便按一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