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半夏厚朴湯治療梅核氣,屬於常規操作。但前提是這個梅核氣要判斷準。就比如葉老治療的第一個醫案,看起來是梅核氣嗎?並不是,更像是氣上衝的桂枝加桂湯。所以,梅核氣的概念,只是咽中如有炙臠嗎?值得延伸思考。
作者/葉橘泉
簡介:葉橘泉,1896-1989。傑出的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中藥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一級教授。1915年經塾師推薦,拜本縣名中醫張克明為師,歷四年後,獨立開業。1924年參加上海惲鐵樵函授中醫學校學習。 葉橘泉先生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首次提出了“方證學”的概念。認為“中醫的主要特色是辨證論治,以及辨症求‘證’,論治施‘方’,方證相對,療效卓著。”編著有《現代實用中藥》《古方臨床運用》《本草推陳》《中醫直覺診斷學》等。 |
《金匱要略》半夏厚朴湯,在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改名四七湯,主治梅核氣及婦人肝氣氣鬱諸症,四七湯之命名,是該方由四味藥物組成(《金匱》原方本有五味,《局方》以四味為主,另加姜棗為引),主治七情氣鬱,顧名思義,使後人容易理解本方之適應範圍。
《金匱要略》之半夏厚朴湯: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半夏厚朴湯方(《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佔佔,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兩,茯苓四兩,生薑五兩,幹蘇葉二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之四七湯: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
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噁心,並宜服之。(出《易簡方》)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紫蘇葉二兩,濃樸三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若因思慮過度,陰陽不分,清濁相干,小便白濁,用此藥下青州白丸子,最為切當。婦人惡阻,尤宜服之。
梅核氣之症狀,為咽喉間似有“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原因則由於七情氣鬱凝結而成。故名之曰“梅核氣”,實際上是一種異物感,等於西醫的“歇斯底里球”,我國醫學家遠在千餘年前,已對本病有正確的認識,且創制了有效的藥方。
“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
餘幼時初讀《金匱要略》,尚難理解,後來看到諸家論述應用本方的經驗,適用於七情所致的“梅核氣”,開始對本方的應用,臨床上有了抉擇適應證的依據。
本方的組成為半夏、厚朴、茯苓、紫蘇。看起來簡單平易的這樣四味藥,鑑辨適應證恰當時,往往有得心應手之效。
-
病案一
一婦人年四十六七,體格中等,肥胖型,年來常患月經不調,頭暈耳鳴,因此常為婦科醫生之座上客,同時也常來我處門診。
後來病情發展至臥床不起,心悸亢進,通宵失眠,邀餘診。脈細弦數,舌苔微白,望診營養狀態良好。體溫及大小便均正常。
主訴:常自覺氣往上衝,忽而腦脹頭暈,如顛如簸,顏面突然潮紅,時而肢麻肉瞤,患者表情則呈特殊情狀。
目瞑不敢啟視,語音極度輕微,其時最感苦惱者謂胸中有一股氣,時時上塞咽喉,要她的女兒給予自上而下撫摩胸口。據云西醫診斷為心臟病,高血壓,神經衰弱。
予考慮到上衝症狀較顯著,因投以柴桂龍牡湯,藥後不見效應。
再三思索,考慮到婦人更年期,可能是髒躁病類,七情所作,乃作梅核氣論治。用半夏厚朴湯,一劑即見效。數劑後不僅梅核氣消失,且心悸失眠等全部症狀均隨之而愈。
小編請大家思考:
看到“胸中有一股氣,時時上塞咽喉”這個症狀,你會不會如葉橘泉先生一樣,開出此類處方?
-
病案二
一知識青年,約二十餘歲,因患肺結核在家休養近兩年餘(患者系一單傳子),他父母總是積極地給予進行中西醫藥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經常感冒,咳嗽咯痰稀薄,同時喉頭常感哽介不適,如痛非痛,患者疑慮喉頭結核,因而焦慮苦悶,經常失眠。邀餘診。脈象沉細而弱,重按無力,舌苔白膩。
主訴:常覺喉頭哽塞,時發謦咳,咯痰不多,檢視咽喉無潮紅現象,既無潮熱,又無盜汗,並無咯血,發音正常。惟驚悸夢擾,心神不寧,營養狀況很好,食慾及大小便均正常。
辨析他的症狀,原因似乎不在結核,考慮之下,以痰飲論治服藥,不見效果。
改用半夏厚朴湯,只服一劑,即感舒適,連服三劑,咽中梗阻感消失,咳嗽咯痰亦漸退,後以原方合六君子湯繼續調治,體力恢復,收到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