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車、黃河通道、中國紅…… 它們曾駛過北京街道,駛向幸福

噹噹車、黃河通道、中國紅…… 它們曾駛過北京街道,駛向幸福
本 文 約 5600字
閱 讀 需 要 14 min
“站頭等車兩三時,望眼欲穿脖梗直,為省金錢六七角,好似嬰兒盼奶吃。”

新中國成立前,北京市民因為公共汽車搭乘實在太過艱難,憤而題下這首打油詩。
彼時的市民料想不到,僅用半個多世紀,這些“稀奇大件兒”就佈滿了城市的大小角落,乘客們幾乎隨時隨地,都能坐在寬敞明亮的車廂裡,肆意地前往自己的目的地。

促成這段傳奇的,正是首都北京的公共汽車。

噹噹車、黃河通道、中國紅…… 歲月彈指間,它們曾數次改名換姓,易容變貌。不變的是,它們曾在昔日的某時,亮相北京街頭,在歲月流轉中見證著城市與時代的日新月異、,在大家的期待中駛來,又滿載著人們的憧憬與奔頭駛去。

艱難誕生


20世紀初期,電車的鈴聲第一次在北京街頭響起。人們奔走相告,電車來了!

這條有軌電車線從永定門開始,一直到到馬家堡,全程15公里長。讓大夥兒失望的是,線路是洋人修的,並不屬於中國人。不久後,義和團運動爆發,線路和電車都被損毀,人們對電車的那點念頭也被掐了個乾淨。

然而,呼嘯而過的電車還是勾起了國人的嚮往。籌辦自己的有軌電車,成了時人的夢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卻又一次按下了暫停鍵。直到七年後,北洋政府代表才在“北京有軌電車合同”書上籤下名字,帝國主義又使上了絆子,拿股份、設備變著法兒為難中國。


這一折騰就到了1924年,這年12月,北京第一輛有軌電車才衝破阻礙,艱難地駛上北京街頭。因為有軌電車車頭掛了一隻銅鈴鐺,行駛時鈴鐺會發出響聲,市民為它起了一個名字“噹噹車”。大夥兒的出行卻沒有改善多少。因為此時電車線路只有一條,從前門經西單、西四、新街口到新直門,里程數只有9公里不說,往返的電車更是僅有10輛。

 

北京早期有軌電車仿製版。來源/紀錄電影《一路幸福》截圖

更棘手的問題接踵而至。純進口的設備採買、政府的苛捐雜稅,再加上高昂的票價沒幾個人能掏得起,電車公司收入寥寥,很快入不敷出。也是因為票價高昂,即便是到了1929年,北京市的有軌電車線路已經發展到了6條之多,人們卻還是選擇人力和三輪車出行,搭乘電車的客運量不到兩成。迫於無奈,難以為繼的電車公司發行了一百五十萬元的公司債務,還在敬告全體工友書中無奈痛訴:“股東從無紅利或官利可分,對外積欠債甚巨。”

這卻觸發了新變革。1935年,眼見電車公司營收艱難,主要股東之一的北平市長袁良決心另起爐灶,他一咬牙從外國銀行借來款,一口氣買了30輛舊卡車,籌辦起北平汽車公司管理處,這也成為北京公共汽車業的前身。據記載,當時一共開發了4條運營線路,涵蓋北京的東四、虎坊橋、鼓樓等地點。只可惜,彼時家國正蒙戰火,日本鐵蹄的侵踏讓北平舉步維艱的電車與公共汽車事業雪上加霜,公共汽車曾三次停業,電車也被迫陷入停滯。統計顯示,到1945年8月,電車已有的6條線路已有4條被迫停駛,甚至有時偌大的街區裡,只有1輛電車艱難開行。日本投降後,北平電車與公共汽車也未能迎來希望曙光。據說,當時的市內交通成為官僚標榜特權的交際場,一些美蔣軍的汽車在市內橫衝直撞,傷人毀物,僅在1947年一年間,撞毀電車的事故就多達203起,甚至一個月內就有40輛電車需要維修。電車公司不敢追究權貴罪過,換來的自然是變本加厲的虧損。

好在,北京公共汽車事業的生機即將到來。


想做“自己”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掀開時代的新篇章,也為北京公共汽車事業的發展開拓出溫暖的成長土壤。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北京電車廠工人就完成了百輛有軌電車修復任務,名為北平解放號、北平生產號、北平人民號和北平勞動號的電車整裝待發。

 

媒體對有軌電車修復工作的報道。來源/紀錄電影《一路幸福》截圖

儘管這些電車因國民黨特務的陰謀焚燒殆盡,新中國卻已然大踏步地邁開了興辦公共交通事業的步伐。許多行業的人才緊緊團結在一起,只為了一個目標——發展中國自己的公共交通事業,讓首都的公共汽車順利駛動。

北京公共汽車公司修理廠副廠長朱臨邁出了第一步。彼時,剛成立的新中國經濟困難,能源行業剛剛起步,汽油和柴油供應極為緊缺。為了保障日常公共交通的運行,大多數公共汽車被迫安裝木柴爐,用木柴燃燒的煤氣代替汽油,為公共汽車供能。然而,這不僅消耗了大量木材,更是增加了運營成本。

1950年,副廠長朱臨經過深思,終於想出解決辦法,帶領職工成功研製“煤氣發生爐”。有了這種爐子,煤塊從爐口加進去,爐箅子下裝有鼓風機,點爐時手揺鼓風機,爐子升起有紅煤後,蓋緊爐蓋,使其在缺氧情況下產生煤氣,便能為發動機供能。此時五一節即將來臨,為了紀念此番進展,北京公共汽車公司乾脆為這種煤氣爐取了新名字——五一煤氣爐。一年後,工程師李丹又設計出了“控溫式煤氣爐”。這一時期,頂著汽包出行的公共汽車成為了不少北京市民的日常記憶,有位作家就在隨筆裡回憶道:“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公共汽車變大了,也沒有大鼻子了,可是在車頂上有一個黑色的大氣包。那是煤氣包,代替汽油當燃料,汽車才能跑。”


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京公共汽車車頂的“煤氣發生爐”。來源/紀錄電影《一路幸福》截圖


當然,人們對公共汽車的期待與想象遠不止此。


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有軌汽車在那段艱辛歲月擔起了市民出行的重擔,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接手後,有軌電車運營不斷改善,在1952年底北京市已經擁有175輛有軌電車,早期“車少人多”的局面大為改觀。


然而,人們還是發現,有軌電車存在先天缺陷,不僅需要鋪設鐵軌佔用城市道路,而且既有線路老化嚴重,維修費用巨大。1959年,在市內馳行近四十年的有軌電車迎來了自己的謝幕時刻。


與之相應的,是無軌電車的亮相。


1955年,北京無軌電車研製工作正式啟幕,經過一年的技術攻堅,1956年10月,國產第一輛“北京一型”無軌電車試車成功。有人在日記裡寫道:“取而代之的是無軌電車。而馬路上的軌道也由地上飛在了天上,變成了兩根天線,而汽車的兩條天線像觸角一樣,接觸上它,汽車就跑起來了。”


資料記載,當時的無軌電車從動物園開往朝陽門,共設置21站,每三站為一段,全線共為七段,平均站距0.537公里。較有趣味的是,當時票價按照一段4分,二段7分、三段9分設計,逐步遞加。定價者更是充分考慮到了首都民眾的熱情,避免因為無軌票價低於汽車票價,“將汽車乘客吸引到無軌車上,造成擁擠現象。”

 

1957年北京無軌電車線路圖。來源/陳樂人主編、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檔案史料》


首都的公共汽車也不甘落後。1957年,北京客車制配廠試製成功“57型”國產公共汽車(BK640型),公共汽車全靠進口的歷史被徹底扭轉。

 

北京BK640型公共汽車。來源/紀錄電影《一路幸福》截圖


差不多同一時期,一位從齊齊哈爾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青年興奮地來到北京。


公交車駛過天安門時,坐在車上的他激動地朝窗外探望,然而那時技術有限,公共汽車的內部空間相對狹窄,身高超過一米八的他必須低頭彎腰,勉強才能把天安門看個七七八八。如此不愉快的乘車體驗中,青年下定決心,一定要設計出一款車廂寬敞的公共汽車,讓國人能在車上把天安門看個清楚。


在當時,這樣的設計理念是相當超前的。青年卻說幹就幹,從1963年開始,他足足手繪了三十個車身造型方案,拿不到油泥模型,便就地取材,自己用陶泥製作。經過一年鑽研,終於設計完成。他便是中國紅旗汽車設計師賈延良,由其設計的BK651型黃河牌公共汽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飛馳在北京街頭。這款寬大、敞亮的公共汽車採用了紅黃主色調,以確保行駛在當時灰牆灰瓦的北京市內更為醒目和安全。根據記載,直到1975年,這種大型客車累計生產358輛,其中一部分甚至駛出國門,被援助到了坦桑尼亞。

 

北京BK651型黃河牌公共汽車定型照


1976年,新的突破再次實現。

北京汽車修理公司試製成功黃河牌鉸接車,車身採用紅白相間的色調,它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黃河通道。面世後,黃河通道成為20世紀80、90年代北京公交的主力車型。


在當時留下的老照片裡,就有這樣一幕。女乘務員穿著棉襖,將一大桶熱水舉過肩膀,倒水“溫缸”。這成為了上世紀末北京公交的特殊記憶。

時代洪流滾滾向前,它也在等待著新的故事。

朝幸福去
1978年的改革春風吹遍了全中國,也為北京公交汽車事業帶來了發展的新天地。

創新,成了新時期北京公交實踐的主色調。鉸接式無軌電車、大型鉸接式公共汽車先後面世,1987年,北京的公共汽車全部實現國產化。
 

20世紀80、90年代的大型鉸接公共汽車

人們的日子越過越火熱,出行需求也愈發高漲。為了滿足乘客需要,新的變革再次發生。

上世紀90年代,北京已經擁有近5000輛公共電、汽車,線路更是多達200條。然而,公交汽車供應與市民出行需求之間還是存在缺口。為了徹底改變市民乘車難的問題,北京公交總公司一咬牙,改制。1994年,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考察後,北京總公司大刀闊斧推進改革,4年後,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公交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公共汽車的容貌也隨著市民的需求而煥新。位置不夠坐?1993年,能容納更多乘客的“雙層公交車”載客運營。時間不夠長、線路不夠多?1958年公共汽車公司開闢第一條夜班車線路,此後城郊聯運、班車線路、大站快車等更多運營方式成為可能,甚至還有招手即停、就近上下車的小公共汽車供乘客選擇,僅需5毛到1元的票價,就能說走就走。讓市民坐得開心,還得讓旅客行得方便。1996年,北京公交還率先開通了八達嶺的5條旅遊專線,將更多遠道而來的客人載入了北京的大美山川。車票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從老式車票到月卡再到現在的一卡通,乘客們的支付體驗不斷改善。就此,北京公交不斷織線成網,新開通的898路和899路實現跨省運營,將人們的目的地延伸到了更遠的地方。

滿足了旅客的需求,北京的“公交人”轉而尋思可以為首都城市做些什麼。

還城市一片藍天,是他們找到的答案。

誠然,從煤氣到柴油是公共汽車供能的極大突破,為此付出的環保代價卻不可小覷。尤其是當時通行的黃河牌與解放牌公共汽車,雖然跑得穩,但全程噪音大、冒黑煙。為了給乘客創造更為極致的出行與生活體驗,北京公共汽車開始了新的探索。

1999年國慶前夕300輛以壓縮天然氣為燃料的公共汽車投入運營2013年後,清潔能源與新能源電驅動車更是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2017年,純電動車、增程式、混合動力、氫能源等不同形式的新能源車輛逐漸投入使用,這些嶄新的車輛穿梭於城市的大街小巷,輸送著一批一批乘客,卻不會傷害環境分毫。一些從業多年的北京“老公交人”忍不住感慨:“曾經,生態環境部門的執法人員是公交車站的常客,以後,很難再在公交車站看見他們的身影。”

車換得快了,道路行駛得多了,北京的公交人們也有了新的體會。

有的想著上世紀公交車的“溫缸”難題,聽著老一輩口中“車廂四面漏風、冬天像冰窖、夏天似蒸籠”的困窘,再神奇抖擻地坐上增程式(氣)電動公交車的駕車位。上世紀80年代就入職北京公交系統的郭齊還記得早些時候的駕車體驗——靠乘客下車推車,司機“搶檔”,這次能發動汽車。現在,這一些都被轉向和離合器、無極變速器輕鬆取代。感慨時代日新月異的他也沒有忘記一遍遍叮囑自己的學徒:“公交車是拉人的,你踩的每一腳剎車,必須考慮到你的乘客,他們的安全。”

紀錄電影總導演李誼能深刻體會這種感受,在她看來,北京公交車司機總是自豪的,他們能在日新月異的首都北京將千千萬萬的旅客載往目的地。手握方向盤的1路,也是他們的幸福1路。這種幸福感更是與乘客共享的,“公交車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技術更新迭代,乘坐體驗越來越舒適、暢意,這不就是我們說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帶著這樣的體會,李誼和紀錄電影導演周婧、總撰稿田珉攜手,追溯北京公共交通自1921年起筆的百年時光,對話一代代北京“公交人”,撿拾一段段昔日光影,在公交事業鑄成的萬花筒中透視百年古都北京的風雲變遷,感受一代代北京人與公交難以割捨的緣分。

這部紀錄電影最終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牽頭製作的紀錄片製作完成,李誼和團隊為它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一路幸福》。導演周婧表示,這種幸福既深邃,又厚重——“我們說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這種幸福感深深地嵌入我們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慢慢積累,慢慢豐富起來的。”總撰稿田珉認為:在這個片子裡面,你能夠很紮實地感受到這種幸福感,這是《一路幸福》蘊含的一個深意所在。

如李誼所感,截至2019年,北京常規公交線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條增加到1266條,運營線路長度從77公里增長到18521公里,增長240倍。公共電汽車年客運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885萬人次增長到30.17億人次。

紀錄片不日後將與全國觀眾見面,李誼相信,這將是一場融匯於悠悠時光的城市重訪與記憶重溫。一如影片定檔海報上的圖畫——各式各樣的北京公共汽車昂然行駛,它們的身後,是時間的潮湧,城市的流變,也是家國的前行。

海報之外的它們,正穿過歲月的發展洪流,駛過首都的一街一巷,載起市民的日出夜行,永不停歇地,奔向更好的日子,駛往時代的幸福與風華。

首部紀錄北京公交百年曆史的電影《一路幸福》海報


參考文獻:

劉霆燕編著,北京的交通,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陳樂人主編;北京市檔案館編. 北京檔案史料 2005.4[M].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5.

北京市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文獻編纂學教研室編. 北京電車公司檔案史料 1921-1949[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8

劉一達著. 壇根兒[M].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2

T234大道奇、“黃河通道”……回顧北京公交百年史,你還記得它們嗎?,北京晚報,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962869337811645&wfr=spider&for=pc

END
作者 | 念緩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苗禕琦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