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後陽氣大升,宜發陳排濁,通透全身,一年都有好狀態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何為發陳?——即利用春陽宣達之機,順著天地的生髮之氣,祛除冬天封藏的陳舊病邪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如果春天出現了發熱、頭痛、咳嗽、過敏等,多半是去年冬天沒保養好或者封藏太過,體內殘餘的陳寒老溼、病邪等會潛伏在體內,伺機散發。


發陳排濁/乃當務之急,必行之事
中醫認為:透邪出表是好事。
體內的邪氣如果不往外排,就會往臟腑里長

這些陳寒老溼、濁氣、油膩、老痰,要發出來的時候,要順應它,讓該發的發出來,該排的排出來,讓毒和堵排乾淨。
儘量不要壓制它,或進行對抗治療。如果排不乾淨,就容易反覆,甚至殘留體內釀成病患。


發陳排濁/順時應節,會事半功倍



“草長鶯飛二月天”,春天萬物都在推陳出新,煥發生機。人體的元氣也在推動體內氣血向外走,是發陳、排濁的黃金期


春氣通於肝,肝又調暢著氣機。


我們如果能在人體生機最為旺盛之時,順時調養,則事半功倍


不僅能讓春陽之氣宣達全身,還可以將體內長期積攢的病邪濁氣排出,身體得以通透、潔淨,讓人看起來容光煥發,也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發陳排濁/三板斧

中醫認為:溼邪在,百病在;溼邪消,百病消。


要發陳排濁,首先要祛除體內陳舊的痰濁和鬱結——這也是最關鍵的


其次,是用一些溫陽、健脾的方法,將體內的風、寒之邪氣及時排出體外。


第三,是要扶正氣,“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充足的正氣能拒邪氣於體外。


我們藉助中醫藥和經典方的力量,用一些簡便易行的辦法,可以幫助身體達到發陳排濁的效果。


祛溼化痰二陳湯


人體內溼氣過重的時候,容易出現腸胃不佳、精神倦乏、身體困重、舌苔白厚、皮膚起疹、雀斑加重這幾種症狀。


除此之外,溼氣過重還容易變得虛胖,尤其是腰部多贅肉。生活中有些人喝水都會發胖,很可能就是溼氣過重甚至已經發展成痰溼體質,平時便便也是黏膩難衝乾淨。


二陳湯是中醫祛溼化痰的經典方,首載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被稱為臨床上祛溼治痰之通劑。

甘淡和潤,淡滲利溼,點擊瞭解👆


苓苡茶化裁自二陳湯原方,能深入地祛溼化痰,且溫和不傷人體正氣,更適合現代人的體質和需求,也更符合春天養生的需要。


赤小豆、薏米、茯苓、芡實是大家熟知的祛溼搭配,其中赤小豆的除溼力較猛,薏米又會偏於寒,其實不是很適合長期生用。


苓苡茶中的赤小豆、薏米、還有芡實都用麥麩炒過,這樣不僅減少寒涼之性,焦香醒脾,還可以增強健脾祛溼效果,祛溼不傷脾胃。


陳皮不僅理氣化痰,還芳香可以化氣結;葛根輕揚升散,具有發汗解表,解肌退熱之功。外感表證發熱時,無論風寒與風熱,均可選用。


陳皮為3年陳化,芳香油豐富,有效成分更佳。


葛根為有機葛根,葛根素、總黃酮的人體吸收率高達90%,更好地補充正氣。


苓苡茶嚴選食材、用料紮實,採用原粒破碎處理方式,最大程度發揮其健脾祛溼的功效。入口甘淡和潤,帶有橘皮的芳香氣息,令人神清氣爽,可以溫和地祛溼而不傷正氣。


苓苡茶是專為春季發陳配伍的,這樣發陳後整個人更加輕盈、有力,不容易感邪,能為一整年的身體養護做好基礎打底

溫陽散寒有貢姜

冬去春來,天氣逐漸轉暖,但倒春寒的威力仍不容小覷。加上冬天殘餘體內的寒邪,溫陽散寒也成為發陳化濁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說到祛除體內風寒之邪,沒有比姜更合適的了


五指貢姜

生薑的產地很重要,在浙江永康的五指巖下,姜農世代種植五指姜,個頭不大,卻姜味老辣,內涵豐富,風味獨具,在明代時候就成為貢品。

用五指貢姜做的姜糕,是慈禧太后很愛吃的御膳方。

小薑餅與慈禧喜愛的姜糕配方相似,是以驅寒、暖胃、扶陽、發陳為主的養生小零食。

溫中散寒、補陽暖胃的五指貢姜,加上暖胃驅寒、補中氣的義烏非遺紅糖“義烏青”,配上粗加工的保留膳食纖維和顆粒口感的粳米,健脾養胃;再加黑芝麻香味點綴,讓小薑餅吃起來溫實鬆脆。

清香鬆脆的小薑餅,點擊瞭解👆

微甜的紅糖味道和香香的黑芝麻,巧妙地中和了姜的辛辣,姜香清甜不膩,微微一絲小辣,就像三月的陽光,滿是溫和的暖意。


入口鬆脆,質地細膩,連小編我這個不愛吃薑的人也一連幾塊。


小薑餅能補脾養腎,是驅寒暖胃補陽氣的養身方。陽虛、體寒者尤其適合。


把它當成日常的小零食,一天吃幾塊,腹痛、大便不成型、脾胃虛弱、痛經的毛病慢慢就消失了。

注意,陰虛內熱的朋友慎食。

睡前泡腳祛寒溼

民間有言“春天泡腳,昇陽固脫”,春天泡腳不僅可以溫暖全身陽氣,防止氣虛,還可以助眠,讓失眠的朋友睡個好覺。


想要發陳,扶陽散寒的姜不能少,花椒、桂枝等藥材也是非常適合春日發陳之用,泡腳時放一些是很好的。


  • 乾薑溫中散寒,為溫暖陽氣之要藥;
  • 花椒溫中止痛,可輔助乾薑,驅散體內寒溼;

  • 桂枝氣味辛香,可溫通經脈,白芷散寒燥溼,還止疼痛;

  • 茯苓、蒼朮利水滲溼,燥溼健脾,在散寒的基礎上增強祛溼之功;

  • 伸筋草、桑枝兩藥配伍,祛風溼、通筋活絡,是引藥入經的“引經藥”。


姜寒泡腳包,祛風除溼,點擊瞭解👆

整個泡腳包溫中散寒、祛風除溼、舒筋活絡,把體內的、經絡的寒溼之氣都疏散掉,把陽氣溫暖、疏通起來,自然整個人都暖和了。


經常用它泡腳,臉色也會逐漸紅潤起來。


寒溼、陽虛體質的朋友很適用,可以很好地預防腹瀉、改善四肢冰涼、脾胃虛寒、腹痛、關節疼痛、睡眠不安等症。

泡出桃花好氣色

注意,月經期量多的時候慎用。

採得蘄艾好扶陽

每年春天,流行性感冒都會“如約而至”大肆傳播,最近來勢洶洶的甲流就是其中代表。


《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體內部的正氣充盛,外在的邪氣就難以侵襲。我們可以通過補充正氣,增強免疫,從根本上增強體質,預防病邪侵入


陽氣是為生命的根本,祛邪固然要緊,扶陽才是強身的關鍵,陽強則壽。


艾灸法是外治法中最扶陽補氣的


蘄艾是道地藥材,為純陽之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肯定了蘄艾的道地性:“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


艾葉的主要藥效成分是揮發油,蘄艾中的艾精油揮發油含量高於普通艾葉的1倍以上,自古以來就是醫家推崇的艾草品種


蘄艾製作的艾條,易燃、持久,溫經活絡、散寒止痛更好熱力穿透效果更佳,更能夠深入的補充內裡的陽氣,實為灸家珍品。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不過,當年的新艾不適合做艾灸,因為新艾熱力雖最旺,但浮於表面,容易燒傷皮毛;過陳又容易熱力不足,且價格昂貴。


綜合比較,三年陳艾最合適日常使用


它點燃後燃燒緩慢,有淡淡的薄荷香氣。


氣味清淡,火力溫和。正所謂“溫而不燥,潤能通經”,陳艾葉的灸熱更能夠穿透皮膚直達經絡血脈,有效調理身體


特別是“諸陽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的督脈穴位,艾灸大椎穴、命門穴,可補全身陽氣,溫通全身。


艾灸

蘄春陳艾,扶陽補氣,點擊瞭解👆


春天也是養護陽氣的好時候。


陽虛體寒、四肢不溫、懶言少語、體型瘦弱、易出汗、免疫低下的朋友,閒暇時常用用艾灸調理身體,補足體內陽氣,體質增強了,人看起來也會更精神。


注意,內熱熾盛時慎用。



除了以上內調外治之法,“動能昇陽”,適量的運動能微微發汗,也是活動氣血、生髮陽氣、排出陳濁的好方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講“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春天陽光明媚,天地一派生髮之氣,草長鶯飛,花氣襲人知晝暖,最適宜的活動便是踏青


人在田野中可以接收天地初出的少陽之氣,清發之氣、生升之氣,排出體內濁氣,抒出胸中惡氣、火氣,把鬱結的肝氣、煩悶,一一排出。


人面桃花相映紅,爭相出遊的季節,怎能沒有個好身體、好氣色呢?藉助天時,清身排濁,將自己調理得通透、清爽而輕盈,賞心悅目更進一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