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人先射馬,杜甫評價唐朝與吐蕃的戰爭,水平如何?

射人先射馬,杜甫評價唐朝與吐蕃的戰爭,水平如何?

  說到詩聖杜甫的詩,《前出塞·第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有多殺傷?”

  這首詩是遠超過唐詩範疇的軍事詩,反映出杜甫有著深刻的軍事理論,以及強烈的大局觀。《前出塞》總共有九首,但主要只講了一件事,一座城。杜甫以如此猛烈火力批判的,就是杜甫歌頌過的、開創開元盛世的玄宗李隆基。玄宗幹了什麼事?就是為了爭奪石堡城,和吐蕃進行慘烈爭奪戰,傷亡慘重。石堡城名氣不大,但在唐蕃(唐朝與吐蕃,下同)的百年爭霸史上,意義非同尋常。石堡城的地理位置,相當於南北朝對峙雙方爭奪的壽春,誰得到石堡城,對方就非常難受。

  吐蕃的主體位於青藏高原,唐蕃之間的競爭區域主要有四大塊:

一、西域;二、關中連接西域的河西走廊;三、青海湖以東青甘交界地帶的黃河兩側;四、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

站在唐朝的角度,河西走廊為重中之重,它還連接西域。青海湖以東距河西走廊近,也必須拿下。

黃河在青海湖方向開始由西向東,逐漸從青藏高原過渡到黃土高原,這裡海拔比較高,適宜居高臨下用兵。青海湖以東區域北接河西走廊,南接秦嶺-兩川,東接唐朝國都長安所在的關中盆地。控制了青海湖區域,唐朝退可守關中,進可經營西方。從吐蕃的角度講,這一區域是青藏高原的大門,一旦被唐軍控制,門戶洞開,將嚴重影響吐蕃的大國擴張戰略。而石堡城,就在青海湖東岸不遠的青海省湟源縣日月鄉附近的石城山。

  石堡城西臨青海湖,南臨黃河,雄偉地矗立在高原上,吐蕃人稱之為鐵仞城。石堡城被吐蕃控制後,一直是唐朝的心腹大患。早在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玄宗就出兵進攻石堡山,一戰攻克。唐朝在青海湖以東地區的戰略壓力得到了釋放,擴地上千裡。但在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河西、隴右節度使蓋嘉運在任上花天酒地,石堡城又被吐蕃奪了回去。

  新任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深入吐蕃腹地上千裡,奇襲石堡城附近的洪濟城,為下一步攻克石堡城做準備。可吐蕃人並不是吃素的,早就等在石堡城的吐蕃人與唐軍大敗,皇甫惟明慘敗。氣得唐玄宗再次換將,由名將王忠嗣出任河西、隴右節度使,務必攻下石堡城。王忠嗣知道吐蕃實力強大,石堡城一時半會難以攻下,勸玄宗不要操之過急,可以與吐蕃慢慢磨,消耗其戰馬牛羊,吐蕃國力是耗不過唐朝的。

  王忠嗣覺得不必強攻一座城,否則會犧牲數萬將士的無辜性命,遭到宰相李林甫的陷害,打入大牢,接替王忠嗣上任的是哥舒翰。

  為了能讓哥舒翰拿下石堡城,玄宗下了血本,共調兵六萬三千名,皆由哥舒翰指揮。唐軍在人數上佔優勢,但石堡城居高臨下,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關”之雄險。具體來說,石堡城三面懸空,只有一面可登。唐軍無法對石堡城形成四面合攻之勢,只能採取一字長蛇陣由下往上進攻,這讓唐軍的實力大打折扣。石堡城的吐蕃守軍只有千餘人,但周邊有大量的吐蕃主力部隊。哥舒翰的對策是一部分唐軍苦攻石堡城,一部分和吐蕃主力部隊決戰。一切皆如哥舒翰預料的那樣,唐軍攻克石堡城,周邊的吐蕃軍西撤,把戰略價值重要的石堡城扔給了唐人。

  唐朝重新控制石堡城,在玄宗看來有三利:一、關中的安全得到鞏固;二、盤活了河西走廊的戰略寬鬆度;三、壓制了吐蕃的向東擴張。

至於此戰犧牲了唐軍數萬將士,雖然王忠嗣認為不值,但玄宗認為值得的。而杜甫寫這組詩,也是在認可王忠嗣的基礎上,發起的對玄宗窮兵黷武的批判。

  從杜甫的詩意來說,他認為即使取得了石堡城之戰的勝利,只也是戰術性的勝利,根本不足以影響到唐朝的戰略安危。杜甫寫道:“射人先射馬”,意思是隻要圍城打援,斷了城中軍隊的馬草,這座城遲早會破,可惜玄宗操之過急。

圖-吐蕃核心區域

杜甫的意思,圍住石堡城就可以了,主要是消滅石堡城周邊的吐蕃主力部隊,不要執意於一城一地之得失。最後唐軍雖然拿下石堡城,代價卻是數萬士兵的生命,無力再對吐蕃發起戰略性進攻。

唐朝是大帝國,東北、正北、西域、雲南、中南半島方向都需要重兵,玄宗只算小賬、不算大賬,導致惡果,幾年後就是安史之亂了。

文:姜狼,著《五代十國風雲錄》《三國原來是這樣》《血濺江東》《五朝宰相》《逐鹿天下》《柴榮是個好皇帝》等二十餘部歷史書籍,歡迎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