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學說是以宇宙天體運行規律演繹自然規律和人體生命規律的一門學科,也是“天人相應”理念的一種具體應用。但對於很多中醫人來說,五運六氣學說玄而又玄,難以掌握,更難將其運用到臨床診療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清代醫學大家黃元御總結的六氣治法方,看看如何用五運六氣指導遣方用藥。
按照五運六氣理論的臨床用藥,稱為運氣用藥。《黃帝內經》運氣用藥,首重五味。五味者何?酸苦甘辛鹹也。
五味分陰陽:《素問·至真要大論》雲:“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五味入五臟:《素問·至真要大論》雲:“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五味走形體:《靈樞·九針論》雲:“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
五味作用不同:《素問·至真要大論》雲:“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六者指酸苦甘辛鹹淡。《素問·髒氣法時論》雲:“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1.反從其病用藥:在治病組方用藥時,藥反從其病,藥性與疾病的性質相反。《素問·至真要大論》雲:“所謂寒熱溫凉,反從其病也。”又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素問·五常政大論》雲:“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凉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
2.綜合用藥:如邪氣反勝的治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再如對於少陽、少陰之復的用藥:《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少陽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鹹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凉,少陰同法。”要用各種不同性味藥物綜合治療。
3.功效用藥:《素問·五常政大論》雲:“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帝曰: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藏,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4.運氣用藥:對於運氣所表現的寒溼氣令,必須補益陽火,以抵禦寒邪,根據運氣的多少、不同,寒氣大以溫熱藥物,溼氣重以燥熱藥物。應用寒凉藥物要避免寒凉的運氣,應用溫熱的藥物要避免溫熱的運氣,飲食也是如此,否則就會發生疾病,這是根據運氣特點的食藥原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終之氣,寒大舉,溼大化……必贊其陽火,令御其寒,從氣異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熱化,同溼者以燥化,異者少之,同者多之,用凉遠凉,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黃元御為清代醫學大家,傳統文化功底深厚,其對運氣理論認識獨到,如厥陰風木:風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足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心主以相火而化氣於風木,緣木實生火,風木方盛,而火令未旺也。寥寥數語,畫龍點睛,道出了厥陰風木天地人運氣之機。其六氣治法非常到位,處方用藥充分體現了運氣之機。
(1)治厥陰風木法:桂枝苓膠湯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當歸、阿膠、生薑、大棗。
上熱加黃芩。下寒加乾薑、附子。
(2)治少陰君火法:黃連丹皮湯
黃連、白芍、生地、丹皮。
少陰病,水勝火負,最易生寒。若有下寒,當用椒、附。
(3)治少陽相火法:柴胡芍藥湯
柴胡、黃芩、甘草、半夏、人參、生薑、大棗、白芍。
(4)治太陰溼土法:術甘苓澤湯
甘草、茯苓、白朮、澤瀉。
(5)治陽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湯
百合、石膏、麥冬、五味子。
(6)治太陽寒水法:苓甘姜附湯
甘草、茯苓、乾薑、附子。
太陽病,最易化生溼熱,以化氣於丙火,而受制於溼土也。若有溼熱,當用梔、膏之類。
想要學習更多運氣學說的臨床應用經驗?
這本“基礎—入門—臨床—探討”四步走的運氣學專著能夠滿足你的各種需求!
《五運六氣百問百答》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五運六氣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玄學,很多人沒有深究,歷代深入研究並臨床應用的醫家也不多。當深入研究《素問》七篇大論,再讀《內經》相關篇章後,方能體悟五運六氣理論的深刻內涵,瞭解中醫學天人相應的科學思想。作者用“以經解經”的態度學習五運六氣理論,並效驗臨床。大道至簡,將晦奧難懂的五運六氣理論簡化為實用的臨床工具,需要多年的積累,名師的指點,個人的感悟,並經過刻苦的學習,應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