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普利茲克獎得主:戴衛·奇普菲爾德的中國足跡,值得你去打卡!

被視為國際建築界公認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在 2023 年將這一殊榮頒給了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活動家戴衛·艾倫·奇普菲爾德爵士 CH。

獎項公佈後,許多人鬆下一口氣:“奇普菲爾德終於拿獎了”。

戴衛·艾倫·奇普菲爾德爵士 1953 年出生於倫敦,在英格蘭西南部德文郡的一個鄉村農場長大。他1976年畢業於金斯頓藝術學院,1980 年從倫敦建築聯盟學院畢業,在那裡他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名具有批判思維的建築師,學到了如何重新構想每個元素的潛力,從而讓每個項目的意義都超越建造任務本身。

這位成長於高技派建築風靡的 70、80 年代的英國建築大師,在激進、複雜、個性化的建築熱潮中,卻如一汪流水,以低調寧靜的力量蜿蜒至城市生活的最細處。

即便你並不熟悉他的建築風格,但走過城市的街道,一個個宛如舊相識的“老建築”中就藏著他細緻如常的手筆。今天,就讓我們帶大家逛一逛那些遍佈在中國城市之中的奇普菲爾德建築。

新時代下的建築風潮正在遠離只是不停建成的年代,逐漸轉向如何“維護”建築的生態。在奇普菲爾德看來,那些能夠反映城市演變豐富性的特點和特質,同樣需要保護。

“要保留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建築,這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但問題在於,其他那些籍籍無名的城市建築,在記錄、累積和塑造城市的個性,由此,形成城市的獨特品質,它們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奇普菲爾德說。
從爭議紛紛的柏林國家美術館修復項目到上海洛克外灘源的修復和改造,奇普菲爾德都融入了這些思考。他充分考慮了建築對環境和歷史的永久性影響,用一種“創造性的保護”手法接納建築、城市現有的一切,在與時間和地點的對話中進行設計和介入,並採用和更新每個地點的當地建築語言。
對於當下正如火如荼開展一個個“城市更新”項目的中國城市建設來說,奇普菲爾德所建造的新保護觀念,將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路,激發歷史建築在現代城市生活中的活力,而不再囿於形式上維護。

圖片由 Fangfang Tian 提供

洛克·外灘源 6 號位於上海外灘歷史街區的交叉口,其原址是原美豐洋行。奇普菲爾德保留了東向與南向的兩個牆面,並將沿街的三層歷史建築立面進行修繕和翻新,在上面新建了十一層體量,拔高至60米的新建築,建築內部將被用作辦公用途。這座新的紅磚塔樓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標誌,將歷史悠久的城市肌理與遠處高樓林立的新城市融為一體。

奇普菲爾德還負責了這一系列租界建築中其它十座建築的修繕和改造,在歷史過程中建築物經歷的各種變化被除去,外立面經過仔細地清洗和修復,儘可能多地保留了原有的結構,併為某些建築的新功能增加了設施。重現歷史建築的尊嚴和風格。

圖片由 Simon Menges 提供
浙江自然博物院位於中國杭州,創立於 1929 年,館藏 20 萬餘件標本,涵蓋地質學、生物學和古生物學領域。該院的第二座,也是新建的博物館坐落於浙江北部的安吉縣,成為一個文化新區的核心建築。

新館建在坡地上,被一個巨大的自然公園的竹林環抱,遠眺低處山谷的田野。展廳堅實的建築形式嵌入在中央庭院和周圍公園的濃密景觀中,植被延伸至綠化屋頂。建築組群表面粉飾紅赭色塗料,與場地山坡上的黏土顏色相近,強化了建築和景觀之間的聯繫。

很多人說,奇普菲爾德沒有太過明確的建築風格,過於低調、內斂的建築語言,讓他在建築和城市中隱身。事實上,奇普菲爾德一直追求樸素的現代主義形式語言,在他看來,一位建築師最應該堅守的就是“建造”(Build)本身。設計的巧思和細節的營造,都是在“建造”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的。

正因為奇普菲爾德對“建造”一絲不苟的堅持,讓他的建築能在理念之間平衡好城市生活,創造出與城市和社會的關聯。
從80年代在倫敦斯隆街為三宅一生做室內裝潢設計開始,奇普菲爾德廣泛地涉獵各種公共市政和商業建築。其中博物館是他特別的關注點,無論是景區裡的小規模獨立作品,還是城市中顯著而又往往復雜而精緻的大型紀念物,他的博物館作品向來無視“博物館是精英文化場所”這一觀念。
他一次又一次地詮釋了博物館設計的真實要求:不僅要為藝術創造一個展示場所,還要與所在城市交織為一體,打破界限,邀請廣大公眾參與其中。他的博物館建築一再地創造出新的市政空間、新的城市動線,以及整合城市現有肌理的新路徑。

圖片由 Simon Menges 提供

西岸美術館位於上海黃浦江西北岸,佇立於8.5千米長的濱江帶上。美術館地塊呈三角形,位於寬闊的濱江綠化帶的最北端,龍耀路與黃浦江的交匯處。

圍繞該建築的地面廣場被抬升至洪泛區之上,黃浦江景緻一覽無餘。順著廣場東側邊緣的臺階而下,可至鄰近河岸的休息平臺。該建築不僅是矗立於項目基地上的一座獨立建築,也扮演優化基地與黃浦江、公園之間聯繫的公共角色。

圖片由田方方提供
臨近景德鎮市中心,大面積20世紀中葉建造的瓷器生產工廠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城市遺產。在該項目再開發的第一個階段,基地西部的現有建築得到改造,成為城市結構中一個充滿活力的公共場所。通過引入博物館、瓷器商店和陶瓷市場等新功能,該地區建立了其與工業歷史的聯繫。
奇普菲爾德不僅保護和改造現有建築物以供重新使用,同時還為該城市區域補充新建建築,以在更廣闊的城市環境中注入當代氣息。

在奇普菲爾德看來,建築師在應對環境危機時,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建造幾棟具有節能環保功效的房子,而應當將建築單體放置於街道、行人和整個城市之中切實思考一種可持續的現代城市生態系統。

近年來,戴衛·奇普菲爾德履行這一職責的形式不再拘泥於建築,而是將他有關空間和環境的專業知識用來規劃和保護他的第二故鄉——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亞地區的景觀。
在這裡,他設立的RIA基金會希望能為保護這個地區相互交織的景觀、土地傳統以及農業和生態出謀劃策,在未來幾十年間幫助保護和拓展生態系統,以應對所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

圖片由 Simon Menges 提供
位於杭州城郊的西溪國家溼地公園,兼有人工景觀與自然風貌。一千多年來,人類活動塑造了此地獨特的景觀風貌。景觀、建築和水系之間無所不在的聯繫成就了西溪溼地的特色空間氛圍,這種氛圍被奇普菲爾德充分融入到了公寓的設計開發上。
和西溪溼地周邊的村莊一樣,奇普菲爾德將建築立於水中的石基之上。石基形成了村莊群落的基礎,牆體、圍欄和高低錯落的平臺打造了一系列室外空間,流動的空間呈現,讓人能感受到在自然中居住的生機與愜意。

“好的建築會提供一個環境,它在那裡,但它又不在那裡。就像所有意義重大的事物一樣,它們既是前景又是背景,而我一向對前景不太感興趣。建築可以對我們的儀式和日常生活進行強化、支撐和幫助,我最喜歡也是最享受的生活體驗是讓平常的東西變得特別,而不是讓特別的事物成為所有。”
—— 戴衛·奇普菲爾德

在這個過度設計、過度商業化的時代,低調的奇普菲爾德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概念性、藝術化和設計感之前,他致力於呈現“建造”(Build)的本質。低調而充滿細節變化的建築語言、內斂而具備時間厚度的人文思考,以及他從英國、到日本、到德國再走向全球,時刻進行著的對“地方精神”的嚴肅思考,讓他在日趨全球化、多樣化的建築界,仍能保持住每一個城市的可持久面貌,真正讓建築成為一種永恆。


監製 / Vivian

編輯/ kkc

資料提供 / 普利茲克建築獎官方


長按二維碼
來撩家居君
設計師投稿通道開啟啦!

無論你是自由設計師,還是設計工作室或機構,只要作品足夠精彩,有看點,通通砸過來!打包您的作品圖片+文字+聯繫方式,

郵件至[email protected]即可參與投稿!


// 更多精彩內容 //

68㎡裝出98㎡既視感,高級又鬆弛!


長按二維碼添加訂閱
TRENDSHOME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