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爐集》之穀雨004尋地方民賢古蹟的意義(中)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堂日報06.06

《金爐集》之穀雨004尋地方民賢古蹟的意義(中)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堂日報06.06
還有一首叫《佛子行三十七頌》: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度生死海,
故於晝夜不懈怠,聞思修是佛子行。
貪愛親眷如水蕩,瞋憎怨敵似火燃,
痴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舍離惡境惑漸減,棄除散亂善自增,
自心清淨起正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長伴親友須別離,勤聚之財必捐棄,
識客終離客舍身,舍世執戀佛子行。
伴隨惡友三毒盛,聞思修德漸壞少,
慈悲喜捨令退失,遠離惡友佛子行。
依善知識罪漸消,功德增如上弦月,
珍視智能聖導師,重於自身佛子行。
自身仍陷輸回獄,世間神祇能護誰?
應依殊勝無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諸極難忍惡趣苦,世尊說為惡業果,
縱須捨命為代價,亦不造罪佛子行。
三界樂如草頭露,均屬剎那壞滅法,
不變無上解脫道,奮起希求佛子行。
無始劫來慈憫恩,諸母若苦我何樂?
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諸苦源於貪己樂,諸佛生於利他心,
故於自樂與他苦,如實修換佛子行。
縱他因貪親盜取,或令旁人奪我財,
猶將身財三時善,迴向於彼佛子行。
我雖無有何罪過,竟有人慾斷吾頭,
然以悲心於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遍三千,
吾猶深懷悲憫心,讚歎他德佛子行。
若人於眾集會中,揭我隱私出惡言,
猶視彼如善導師,恭敬致禮佛子行。
護養於他若己子,其反視我如仇敵,
仍似慈母憐病兒,倍加悲憫佛子行。
其若等同或低劣,心懷傲慢侮蔑我,
吾亦敬彼如上師,恆常頂戴佛子行。
縱因貧困受輕賤,復遭重病及魔障,
眾生罪苦己代受,無怯儒心佛子行。
雖富盛名眾人敬,財寶等齊多聞天,
猶觀榮華無實義,離驕慢心佛子行。
若未降除內瞋敵,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以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
三界欲樂如鹽水,渴求轉增無饜足,
於諸能生貪著物,即刻舍離佛子行。
諸援所顯唯自心,性體本離戲論邊,
不著能取所取相,心不作意佛子行。
遭逢欣喜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
外象美麗內無實,舍離貪執佛子行。
諸苦猶如夢子死,妄執實有極憂惱,
故於違緣逆境時,當觀虛妄佛子行。
為求菩提身尚舍,身外物自不待言,
佈施不盼異熟果,不求回報佛子行。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求利他豈可能?
故於世樂不希求,勤護戒律佛子行。
欲積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
於眾生舍瞋噁心,修習寬忍佛子行。
見求自利二乘士,勤修行如救頭燃,
利眾生為善德源,歡喜精進佛子行。
甚深禪定生慧觀,摧盡業障煩惱魔,
知已應離四無色,修習靜慮佛子行。
五度若無智能導,菩提正覺難圓成,
認知三輪實體空,智巧合一佛子行。
若不省察己過錯,披佛外衣行非法,
故當恆常行觀照,斷除己過佛子行。
我因煩惱道他過,減損功德徒退轉,
故於菩薩諸缺失,切莫議論佛子行。
因求利敬起爭執,聞思修業漸退轉,
故於親友施主家,捨棄貪戀佛子行。
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諸行儀,
令人不悅之惡口,捨棄莫說佛子行。
煩惱串習難對治,覺智之士正念持,
貪瞋痴心初萌起,即時摧滅佛子行。
無論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之相狀,
恆系正念與正知,成辦利他佛子行。
由此精勤所修善,為除無邊眾生苦,
鹹以三輪清淨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由於天蔚公所葬的地方叫佛子嶺,他的後人,有修《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這三十七首偈子,每一首都是頂級的智慧所化!講到一些利他、忍辱、慈愛、戒貪、精進、降服傲慢等等,有哪些作為聖者要修的行為,這三十七首都講到了。我在七八年前,就把它全部抄了,所以我一到佛子嶺,腦子就冒出《佛子行三十七頌》。
就像學中醫,要先幹什麼?先讀《大醫精誠》,就是大醫的行為在哪裡,要學醫的規範;要修佛,就要知道佛的行為是什麼!我曾經對學生講,誰能夠背會《佛子行三十七頌》,老師第一個教他。就是這三十七首詩,智慧相當高!我今天講這些,目的還有一個,從遊山玩水之中,這些山的名稱,我就知道,以前古人命名這些山林,除了它的形象外,還寄託了一些智慧,它希望後人去修!
名藏修法,像佛子嶺,希望後人出更多,能自利利他的人天聖賢活菩薩!因為大家,在水深火熱的舊社會里,最希望得到救助,那求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七佛之母。好多人都要祈求祈福觀音送子,所以天蔚公,祖地叫佛子山,就有送子的美意,觀音菩薩在佛門裡,代表觀音送子。
好多人去大雄寶殿,那大雄寶殿後面,常常有一尊觀音送子,這是寺廟,一些基本設計,因為觀音菩薩是七佛之母。如果大家去天蔚公那裡,知道那裡叫佛子嶺,有萬山來朝,後靠白象前臨香爐,左右擁抱,尖山大嶂很明顯就出現,你到那裡會神清氣爽,我覺得我不只去一次那裡,我還會返回去,甚至公益的,去劈開草維護。
因為天蔚公的子孫,為五經富做了很多貢獻,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抬高了五經富的地位!他出了許多精英人物,使外人看五經富都不一樣了!比如說,揭西現在編縣誌,那縣誌由誰來做序?天蔚公的子孫曾姓的。整個縣編縣誌,要請曾姓來做縣誌序言的寫作,大家說,整個揭西縣那麼大,這個榮耀是不是很值得,講給我們的後人聽呢?
天蔚公的後人,還在番禺開了素食館,而且幫到很多人,還做了經書流通處。所以我那天很有感,鎮江橋那條路,叫經富大道,對面就是石印,叫石印路,我就各取一個字,一個印字,一個經字,突然間靈感頓發,叫印經!現在我們的同春樓,是在石印村那邊,是一個印字,進入經富大道,是一個經字,那就是有一個美意,大家要在印經、研經、抄經、讀經、誦經、背經、傳經中,多下點心!
你即使對經文領悟不高,那你也要將這種讚歎傳播出去,像我爺爺,他讀的書少,他也不懂什麼叫做《佛子行》,也不知道什麼《大醫精誠》,也不知道古文觀止,都不知道!但是他有一點知道,哪一點?就是讀書能夠改變命運,好好讀書,就能有好命好運!爺爺常提:天地間詩書最貴,家庭內和睦為先!因此我們的家風便是尊重讀書人!後來才知,親近有德者,是為最吉祥!我小時候,跟爺爺去種姜,去拔花生草,當時還小,細皮嫩肉的,真的很難忍啊,曬太陽拔草,被那螞蟻咬了就跳起來了,汗出淋漓啊!
就在那片松林,以前種過花生,我爺爺就講:將來讀不好書,會比現在拔草,還要多十倍的苦,讀好了書,就會比吃蜜糖還甜百倍,一生安樂。他就講了這個重要性,而不會唱衰,不會說那種讀書無用論!老人一生,有時候並沒有傳下什麼寶貴的箴言,可是他自身,卻做到勤勞節儉,所以我評價:老人勤勞傳世,儉樸起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