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有“眩暈嘔吐”病,偶遇老中醫開一方,每發作,只服一帖即好轉

從小有“眩暈嘔吐”病,偶遇老中醫開一方,每發作,只服一帖即好轉
中醫書友會
第353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尚志鈞先生從小就有眩暈嘔吐病,抗戰時偶遇一老中醫僅用一貼治好多年頑疾,為避免方子遺失,還自編歌訣記錄。後面,尚老也用此方治好了許多痰飲眩暈症的患者,療效甚好,讓我們看一下到底是什麼樣的方子吧。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治療痰飲眩暈的一點經驗

作者/尚志鈞

簡介:尚志鈞(1918年2月4日-2008年10月9日),安徽省全椒縣人,本草文獻學家。生前系皖南醫學院教授、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

1944年畢業於重慶國立藥學專科(今中國藥科大學前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和本草文獻研究工作60餘年,曾任弋磯山醫院中醫文獻室主任、安徽省中醫藥學會委員、中國藥學會藥史學會委員、基層中藥雜誌主編等職。

1990年10月被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首批500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1991年被國家評定為對高等教育事業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從小患眩暈嘔吐病

筆者有個老毛病,一著涼就發眩暈嘔吐。眩暈時覺得房子和床都在旋轉,目不能睜。如果躺在床上,閉著眼睛才稍好些,一旦翻身,或把頭的位置轉動一下(向左或向右),眩暈立刻加重,似乎房子就要倒下。


同時發生嘔吐,開始吐的是食物,待食物吐完即吐水,有時吐的是很苦的黃水。等到不眩暈時,也想吃點東西或喝點開水,但不久又吐出。


我從小就患這種眩暈嘔吐病。那時家在農村,缺醫少藥,害病時只得任其自然,有時睡上五六天,也就自然好了,但如不小心,著了涼仍會復發,特別是前胸後背著涼更容易發。 


有時吃糖或喝茶也會發,發了以後,躺的時間就更長,不想吃也不想喝。有時家裡大人請些年紀大的老太太替我刮挑或刮痧。即先用銅板或銅錢蘸點香油,在前胸兩側刮,刮到皮膚髮紅,從中找到旋渦狀紅點,用針挑破。挑破時不出血,而現白絲,狀如羊毛。


老太太說我害的是羊毛疹子。如果挑破出血,那就不是這種病。或者不用針挑,而用銅錢壓在旋渦狀紅點上,使紅點恰在銅錢方孔中,此時用燈草蘸點香油,用火燃著,向銅錢孔中燒,燒時會出現爆裂聲。如無爆裂聲,即不是這種病。


不論刮挑還是刮燒,都十分疼痛,難以忍受。一般前胸挑或燒十處左右,後胸也要挑或燒約十處,病才得減輕。奇怪的是,經刮挑或刮燒,病確實就好了,能吃能喝,也不眩暈欲吐了。


  • 偶遇老中醫開方,僅一貼治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安徽第四臨時中學由至德遷到湖南洪江嵩雲山,改為國立八中。我在八中讀書時,這病也時常發作。有一次發作時,恰遇洪江一老中醫(名字我記不清了)來校為其他同學看病,順便替我看了。


我把病情同他講,他說:“你是老毛病吧!” 我聽了很敬佩他,認為他醫道高。他替我開了個方,只一帖。當時我聞到中藥氣味就想吐, 但想治好病,只得硬吃下去。


記得是下午吃的,晚上病就輕多了。又服二煎,到了第二天早上果真好了。我於是把那位老中醫開的方子視為珍寶,收藏起來,以後每遇發作,就用那張方子,只要服一帖就好了。


日本投降後,我回到家鄉(全椒),同尚啟東在一起研究如何整理古本草時,偶然又發眩暈嘔吐。尚啟東要替我開個方子,我說我有舊方,並出示給啟東看。原方是這樣:

原方

白蒺藜三錢,蔓荊子三錢,白朮三錢,蒼朮三錢,陳皮三錢,制半夏三錢,茯苓五錢,澤瀉五錢, 菖蒲一錢。

啟東看後說:“菖蒲可以不用。”我問為什麼?他說:“你在湖南洪江,那兒山霧多,溼重,宜用菖蒲闢溼濁,此地可以不用。”我按啟東所言,去菖蒲後,服之藥效果然一樣。


後來我也用此方治好了與我患同樣病的患者。


這個方子就是二陳湯重用茯苓加澤瀉,以除胸中痰飲,使痰飲從小便中走;白朮、蒼朮健脾燥溼,協助二陳以除痰飲;白蒺藜、蔓荊子散頭風而止眩暈。全方治痰飲眩暈安全可靠。


在那些動亂年代,我怕方子遺失,除抄在筆記中外,還取方中各藥首字編成口訣:“蒺、蔓、二術、陳、苓、夏、澤、菖”。


服此方忌喝茶,忌甜食及生冷和大葷,亦宜避風。



二陳湯不可用甘草與山楂,用了會降低藥效。如寒甚可加炮姜3~6克。


此方適用於痰飲眩暈。我曾用此方治療西醫所講的“美尼爾氏症”,也有確效,但要符合痰飲症狀:“不渴,飲水吐水,頭目眩暈。”由高血壓或貧血引起的眩暈,不可用此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