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芒種:傳統文化與養生要點(附語音)

今日芒種:傳統文化與養生要點(附語音)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本篇是: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之“芒種時節”】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
 
今天我們繼續講解二十四節氣——芒種節氣的傳統文化和養生的內容。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九個節氣,是夏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公曆6月6日或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位置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芒種的“芒”指的是麥類等有芒的作物開始收穫。“種”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的種子的種,另外一個是值得播種的種。北方在芒種時節谷、黍、稷等作物開始播種,南方水稻也要趕快插秧了。因此,芒種是一個農作物收穫和種植的一個非常繁忙季節。
 
芒種有三忙,也就是指的三夏。夏收、夏種、夏長。第一忙忙夏收,指的是必須抓緊一切有利的時機對小麥等作物進行收割、搶運、搶脫粒,以防異常天氣的危害。忙夏種指的是夏玉米、夏大豆等夏種作物。(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因為它們可以生長的期是有限的,為了保證到秋霜前後收穫,因此必須儘量提前播種、栽插才能取得較高的產量。忙夏長,芒種節氣之後,雨水漸多,氣溫漸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種的莊稼,已經進入了生長高峰期。因此,要在這個時期進行追肥、補水、除草,防病防蟲等各項管理。
    芒種農諺   
這就是芒種的三忙。中國古人還有民間也形成了很多諺語。比如“芒種芒種,樣樣都忙”。
“芒種前後麥上場,男女老少晝夜忙”“芒種節到,夏種忙鬧”“芒種忙收,日夜不休”“芒種麥登場,龍口奪糧忙”“芒種忙忙栽,夏至谷懷胎”“四月芒種如趕仗,誤了芒種要上當”。從這些諺語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芒種節氣,農忙的氛圍是熱火朝天,而且日夜不休。
 
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芒種的時候麥子成熟,而且也到了夏作物播種的時節,就是夏天播種的作物在這個時期播種,因此芒種的農事是非常繁忙的。在芒種當天有芒的穀物,比如說大麥、小麥,這個時節成熟了,可以收穫了。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到了播種的時節。因此諺語就有“芒種忙兩頭,忙種又忙收”的說法。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古人沒有聯合收割機,也沒有各種的農作物收割的機器,一定是用人力來收割的,收割的場面一定是熱火朝天的。(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因此諺語:“男女老少晝夜忙”,甚至發動全家乃至鄰里朋友的力量來幫忙。在北方還有一種專門的職業就是在芒種前後農忙時節,專門僱人來收小麥,這一類人的職業叫做麥客,專門收割小麥的人叫麥客。
 
芒種時節繁忙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梅雨季節的到來,因為梅雨季節到來之後陰雨連綿,要抓緊趁著梅雨之前把小麥收割,晚谷、黍、稷夏播作物,趕緊給播種下去。這樣當梅雨來臨的時候,成熟的麥子就不會被梅雨所侵害而爛在田裡發黴。夏播作物也能得到雨水的充分的滋潤,茁壯成長。因此要趕在梅雨到來之前,該收的收,該種的種。這就是諺語裡面所說的:“龍口奪糧忙”。
 
第三個原因就是芒種當天的天氣就預示著未來的農作物的收成。比如在南方地區,芒種那天要是天晴的話,半個月後的夏至,就很可能會陰雨連綿,天氣潮溼。以至於“夏至爛草鞋,八月冷的早”農諺就會出現。如果說芒種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梅雨時節,之後的夏季就會炎熱無比,甚至出現乾旱天氣,影響了莊稼的生長。(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不同地區芒種時節的天氣對其後天氣影響是不同的。所以農民一定要趕在這個節氣之前,該種的都種好,該收的都收好,以免之後陰雨連綿和天氣乾旱的這種天氣。所以,芒種我們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在這個節氣當中農活是非常多,非常忙的。
    梅雨時節   

剛才提到了一個關鍵詞:梅雨時節。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什麼叫梅雨時節。
 
一般來講,芒種就意味著梅雨這個季節的來臨,古人把它叫做梅雨時節,也叫梅雨季節。指的是每年公曆六七月份的時候,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持續的陰雨天氣,人們把這種氣候叫做梅雨。(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梅雨的成因是什麼?我們學過氣候學就知道,在冬季結束後,冷空氣的強度削弱而往北退,南方的暖空氣相應的往北迎上來。這兩股空氣延伸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但在這個時候,北方的冷空氣仍然有勢力。於是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形成了交鋒、對峙。你來我往,形成了陰雨連綿的天氣,這就是梅雨季節形成的原因。
 
梅雨季節的天氣,主要是在我國江淮流域,也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會增多,氣溫還會升高。我們老百姓就會感覺到,在初夏也就是芒種前後就會出現陰雨連綿,空氣非常潮溼,而且天氣還異常的悶熱,日照非常少,有時候還伴有低溫這種情況出現。有一些器具和衣服就會發黴。所以有的人把這個梅雨的梅也寫為發黴的黴,也叫黴雨季節。
 
古人對梅雨季節的稱呼最早的記載有很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意思就是說江南的梅子熟了,這個時期的雨季叫梅雨季節,這是中國古代比較早期的關於梅雨這個詞的記載。
 
一般來講,梅雨季節要持續一個月左右。有的時間會持續的少,因為暖空氣最後會戰勝冷空氣,而佔領著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因此到這的時候梅雨天氣就結束了,雨帶中心就轉移到黃淮流域了。
 
進入梅雨的日子叫做入梅。梅雨結束的日子叫做出梅。具體日期,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偏差。如果是以太陽曆為主,入梅時間就是太陽黃經的80°左右的位置來計算應該是公曆6月12日左右。經過一個月在7月11日為出梅日。但是有的年份5月就進入梅雨季節叫早梅雨。有的年份的出梅時節很晚,在8月初。所以,早晚是不同的。(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但是有的年份沒有明顯的梅雨季節,叫做空梅雨,就是這一年的梅雨是空的。因為古人計算日期是用天干和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個天干都會命名一個日子,因此民間一般認為天干中的壬為天河之水,所以將芒種之後的第一個壬日作為入梅的日子。將夏至之後的第一個庚日作為出梅的日子。時間大概是超過半個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個時間段就是梅雨季節。
 
如果梅雨季節時間比較長,雨量非常大,就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如果梅雨時節短或者出現空梅,這個地區就會引發乾旱。梅雨季節到來的早或者到來的晚持續時間長或者短,以及這個時期的雨量對於這些農作物的收穫、播種、成長都非常有意義。因此老百姓,尤其是農民非常重視梅雨季節。
 
每年的梅雨季節前後,也就是芒種這個時期是非常重視的。這就是講的梅雨季節。
    芒種三候   
下面我們講一下芒種的物候,芒種有三候。
 
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芒種開始的時候,就是初候的時候,小螳螂出生了。再過了五天,第二候的時候,伯勞鳥開始鳴叫,鵙就是伯勞鳥。再過五天反舌鳥也叫做百舌鳥不再出聲,這就是芒種的三種物候。
    芒種民俗   
送花神
 
我們再講一講這芒種時節的民俗。
 
第一個民俗就是送花神。用送花神來表達對於花神的感激之情。花神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神,他掌管著百花。花神是每年的農曆二月初月初二,花招節上迎花神。到了芒種已經接近這種五月了。芒種節氣就到了農曆五月的時候。芒種過後便是夏日,就是夏日炎炎,下個節氣就是夏至。
 
到了夏日炎炎的時候,百花開始凋零。我們都知道花是春天開始開放。到了夏這個時候就開始逐漸凋零了。因此民間多在芒種節氣的時候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擺設各種各樣的禮物,為花神餞行。也有的人用絲綢懸掛在花枝上,表示送別之情,盼望來年的花神能夠再次降臨人間。
 
南朝梁代崔靈思在《三禮義宗》中記載:“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芒種節舉行祭餞花神之會。”
 
因為芒種節在農曆五月間,所以,把祭花神的節氣,也叫做芒種五月節。送花神的習俗到現在北北方地區已經不多見了,在南方還有。我們熟知的一個經典名著《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裡面記載芒種節氣的祭祀花神的這樣儀式或者是小型的青年人的活動:“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從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旄尾執事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見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這段主要就說了這些青年女子她們就把這花瓣兒編成不同的飾物,或者用綾羅綢緞放或者是彩信放在花枝上或者放在花樹上。由此來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這就是古代的大戶人家在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一個熱鬧的場面。
 
鬥草
 
第二個民俗是鬥草。鬥草這個流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的一種民間的遊戲。鬥草最初是來源於採百草為藥這樣一個活動。起源無從考證,但是一般的學者都認為與中醫藥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直到南北朝的時候,才變成芒種節氣和另外一個節——端午節這樣一個習俗的活動。端午節跟芒種正好交錯而過了,端午節要等著夏至之後才能過。但是一般來講,在芒種節氣的時候,鬥草就是一種民俗,一般是用草來做比賽。主要有兩種鬥法。
 
一種是文鬥,文鬥指是人們把花草採集後聚到一起,一個人報出自己的花草名,其他人的人各以手中的花草來對答案,誰的花草比較多,對答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這種玩法要具備一定的植物學知識和文學的修養。
 
另外一種是武鬥,指的是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有一定韌性的這種草,有的人採的是狗尾巴草,有的人是採車前草等不同的草。然後互相交叉成十字狀,然後用力拉扯。誰的草斷了,誰就敗了,誰的草要是不斷的誰就獲勝。
 
鬥草的習俗,不論是文鬥還是武鬥,它裡面蘊含的都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文采風雅、寓教於樂。在娛樂的同時,也增長了見識的這樣一種遊戲。這就是第二個,鬥草的民俗。
    芒種的養生   
我們再往下講,最關鍵的是芒種節氣怎麼來養生?
 
芒種節氣氣溫的波動是比較劇烈的,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還存在著陰雨連綿這種情況。因此在這個芒種節氣前後,氣溫升高,陰雨連綿。這個時候我們也一定要注意兩個主題,第一個就是清火,第二個就是祛溼。一定要注意這兩點,這兩點注意好了,基本上這個身體就能保持的不錯。我們下面逐一講講如何來清火和祛溼。
 
首先第一點,我們先講講作息時間一定要合理,一定要早點休息,晚上的不要熬夜,白天早點起床。因為這時候太陽日出也特別早,日落特別晚。即使日落特別晚,我們也要早點休息。因為早點休息才能把身體的陰氣給養好,有助於白天陽氣的生髮。所以要早點休息,不能過於疲勞。第二個就是注意溫度不能太熱也不能太涼,同時還要吃一些有利尿化溼作用的食材。
 
比如我們比較熟知的第一個有利尿化溼的薏米,煮薏米茶或者煮薏米粥來喝。還有扁豆、冬瓜等等這些健脾利溼的作用,扁豆是健脾的,冬瓜是祛溼的。不宜吃生冷、油膩、辣的食物。這就是大概的養生的原則。
 
我們再具體講講夏季養生飲食當中可以多吃什麼呢?
 
酸梅湯
 
一是酸梅湯。酸梅湯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用烏梅、甘草、冰糖、山楂一起煮成的夏日著名的消夏的飲品叫做酸梅湯。酸梅又叫青梅,它含有多種天然的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現在研究發現可以降血脂、抗疲勞、美容,調節人體的酸鹼平衡,增強免疫力的功效。烏梅從中藥學的四氣五味的思路來講的。烏梅是酸的,是收斂的。第二和甜味的比如說冰糖放在一起煮,酸甘化陰,可以養陰氣,同時還可以開胃。
 
我在臨床中,用烏梅還經常治療一些小朋友的皮膚病,比如紅疹、皮炎、蕁麻疹等等。還有一些小朋友脾胃不好,不愛吃飯,也可以烏梅、山楂、炒麥芽一起煮湯,放點冰糖一起喝。小朋友的身體比較嬌嫩,不能用一些特別苦的藥。(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我一般給小朋友患者開藥的時候,都喜歡用像烏梅、冰糖、山楂,再放上一些其他的中藥材調和在一起。這樣的小朋友就很愛喝,喝完了之後,飯量增大,體質強壯,同時味道還不錯。所以,烏梅就有以上這樣一些功效,成年人喝可以健脾開胃,同時可以收斂身體的熱氣虛火。
 
所以,烏梅很重要。在這個芒種節氣,我建議大家可以用烏梅,你去藥店買就行。買回來那種烏梅黑黑的,一聞好像還有一股焦味。但是用水一煮就煮開了,煮開了之後酸味很重。放上一些冰糖,用烏梅和冰糖煮湯來喝,有很好的消暑、降溫、開胃的作用。
 
其它食材
 
這個節氣經常吃的還有黃瓜、木耳、綠豆、西瓜、冬瓜等食材。黃瓜可以清火。木耳可以清洗腸道,因為木耳裡邊有大量的纖維素。另外,從現代醫學來講,它裡面有大量的纖維素。從中醫學的眼光看來,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木耳又清肺的作用。
 
再往後,我們看綠豆,綠豆皮是綠色的,芯是黃色的,所以綠豆煮開花之後,中間是健脾,表面的色青入肝,可以清肝火。如果這段時間火氣比較盛,天天焦慮,生氣的可以煮一些綠豆湯來清肝健脾、降溫。西瓜按照中醫學來講,叫做天生的白虎湯,專門清肺熱。西瓜尤其是一些脾胃寒的人儘量少吃。因為有點涼,吃完了之後容易拉肚子。脾胃虛寒的人可以少吃一些,脾胃正常的人,尤其是天熱的時候,多吃點西瓜。對於清熱解暑非常有作用。
 
芒種節氣一直到夏至節氣,這段時間正好是比較熱,而且氣壓比較低,同時溼度比較大,這是芒種節氣的一些飲食方面的養生方法。
 
適量補充鹽分
 
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大家注意。芒種這個節氣,乃至於整個夏季真正熱的時候,是從這個時節開始熱的。這時候一定要注意補充鹽分,一定要適量,因為芒種之後,氣溫就會越來越高,人體的鹽分就隨著出汗逐漸開始流失。我們在喝水或吃飯的時候,可以加一些鹽來補充身體的鹽分。但是補充鹽分的時候要適量,尤其是兒童不能過量。(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如果人體缺了鹽,不僅我們感覺到飲食淡而無味。因為缺乏鈉——人體肌肉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人的身體就會感覺到疲乏無力。有文字歷史記載的朝代,比如商朝、周朝、漢朝一直到清朝,是不允許自己在市場上來銷售鹽的,鹽是靠官方的力度來管控的。鹽是老百姓一個必須的飲食,第二鹽是需要經過國家調控的,那個時候的鹽的產量不高。因此在這方面需要管控好。
 
由此我們就知道鹽很重要,要是缺了鹽,人就會特別疲乏無力,甚至得病。現在問題是我們可能幾塊錢就能買到一袋鹽。鹽很容易獲取,所以很多人對於鹽可能攝入就會過多。攝入過多,就會誘發一系列的疾病。我以前在《黃帝內經》的課裡專門講過,要是攝入鹽太多,因為滲透壓的原因,血液就會出問題,就會導致血壓高,加重心腦血管疾病。(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進而也會加重糖尿病。鹽分攝入太多,還會誘發支氣管哮喘、胃炎、脫髮這些疾病,還會導致容易感冒、體質下降。怎麼樣才算合適?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成年人每天所需的鹽不應該超過6克。兒童應該按照體重相應的同比例減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說:“彭博士,沒吃鹽,做菜都不放鹽了。”但是你別忘了,做菜是不放鹽了,你是不是還吃鹹菜了,吃醃菜了,吃鹹魚了,有的還吃蝦醬,蝦醬也特別鹹,還有的人吃蘸醬,東北人的菜就蘸醬,還有醬油,這裡邊鹽的含量都很高。
 
我觀察的患者群當中,北方人攝入鹽的量就比較大,所以北方人得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比例,是根據鹽攝入量的多少的地區來進行劃分。現在有一個流行病調查就發現,攝入鹽分特別高的地區,心腦血管的發病率就會比較高。所以我在門診上也倡導老百姓要少吃鹽,要控制鹽,尤其是北方人,這是第一點。芒種節氣,因為天氣炎熱出汗多,所以要適當的補鹽。
量食用粽子
 
第二個就是芒種時期,很快就到端午節了,按照以往的節氣,這兩個節氣應該三、四天之內是重合的,就是芒種和端午這三四天內是重合的。我也順便講講,就是到了芒種前後,現在就會看到市場上就有賣粽子的。
 
粽子是一個很好的食物,粽子的原料是糯米,和包粽子的竹葉或荷葉共同組成。竹葉和荷葉都有清火利溼的功效。糯米可以健脾,放在一起就有清熱祛火的功效,而且還可以預防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粉刺、痤瘡等問題。這是從中藥學的角度來看粽子本身的作用。
 
如果想達到降火的功效,我建議最好選擇以紅棗或板栗為餡的粽子。因為紅棗味甘性溫,可以養血補氣,健脾安神。栗子有健脾補氣的功效。外面的粽葉,荷葉也好,竹葉也好,或是其它的葉,有的地區是用葦葉,就是“千金葦莖湯”裡的葦莖,蘆葦的葉來包的。糯米有清熱的作用,二者合在一起,就有清熱祛火的作用。配合上紅棗,味甘性溫,可以健脾養血安神,正好是一個搭配,對身體很好。
 
但是因為糯米的粘性比較大,所以我不建議每次吃三四個、五六個粽子。用中醫的眼光看,胃就膩住了。膩住了之後就容易腹脹。所以每次不要吃太多,根據自己的飯量,比如小粽子一次吃兩個,大的粽子,一次吃一個或者半個就可以。尤其是小朋友,因為消化系統弱,不能多吃。
 
但是小孩一般都喜歡這味道,所以大人要控制住孩子,不能吃太多粽子。老年人的脾胃消化弱,也不應該多吃。如果吃多了之後就會傷到脾胃。從中醫眼光看來,就會產生溼膩,因為溼而導致的膩就會引起腹脹、腹瀉,甚至是腹痛這種情況。即使是健康的人吃粽子也要少吃多餐,不是每次都吃的很多,要少量的吃,要是特別喜歡,一天分幾次吃,每次吃的少一些。
 
因為粽子裡的膳食纖維素非常少,所以吃進去之後,就很容易造成肥胖或者便秘。因為碳水化合物多,碳水化合物進入身體之後,可以直接轉化為脂肪。所以想減肥的同學一定要注意,你查一下糯米、紅棗,它們的熱量表,就會發現其實挺高的。所以要想減肥的同學要少吃一些。
 
為了防止吃完粽子後,出現胃腸道的不適,吃完之後,可以配合一些湯水。比如早餐吃粽子的話,就可以熬一些冬瓜湯。冬瓜湯可以健脾利溼,再放點薏米,這樣一頓早餐吃完了之後腸胃又舒服,還可以化溼、清火。再過一段時間可以吃些水果、蔬菜增加纖維的攝取,同時飯後半小時,一小時之後,因為血糖很快上來了。體內的血糖上來,你就可以運動了,多運動保持身體的營養均衡。(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在這裡一定要提醒一下,就是糖尿病的患者儘量不要食用以紅棗、豆沙等糖分含量較高的食材做的粽子。尤其是高血壓的患者,要儘量少吃肉餡的,還有豬油和豆沙餡的粽子。這種粽子我確實很少吃。我的飲食習慣還是喜歡吃北方以紅棗作為餡的粽子。我看到有些南方的粽子裡面除了肉,居然還有雞蛋黃,而且是鹹雞蛋黃。我覺得這口味有點太重,吃起來太膩。
 
保護衛氣
 
芒種節氣還有一些注意事項是什麼?因為天氣熱了之後,很多人喜歡光著膀子,光著脊樑,不穿上衣,這樣容易導致身體受寒。因為夏季都開空調,寒風很容易進來。人進來之後,這時候出著汗,所有毛竅都打開了。寒氣進來之後直中經絡,比如吹一下午空調之後,整個後背頸椎難受,晚上就不舒服了,第二天早上醒來感覺整個後背僵硬,胳膊也痠痛,這就是受了風寒。
 
我們知道皮膚附著在人體表面,有保護、感覺、調節體溫、分泌、排洩、代謝等多種功能。人體皮膚上有幾百萬個汗毛孔,每天排汗約1000ml,每毫升汗液在皮膚表面可以帶走246焦耳的熱量。當外界的氣溫超過35度的時候,人體的散熱主要依靠皮膚的汗液蒸發。但是,在芒種節,一直到夏至,再到小暑、大暑,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氣溫可能就徘徊在35度左右,這時候皮膚就開始作為一個主要的散熱途徑。(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一定要注意皮膚作為主要散熱途徑的時候,身體就很容易炎熱。有些人就在家裡,開著空調,光著膀子,就容易受寒,所以這塊一定要注意。即使特別熱的時候也要穿一些棉質的衣服,讓皮膚與外界之間有一層微薄的空氣層來保護身體,中國古人把這一層叫做衛氣。
 
中醫學經常講氣,很多人不理解,又是衛氣,又是營氣,又是宗氣,又是元氣,又是真氣。衛氣是什麼意思?其實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身體表面的一層保護膜,讓外界的邪氣不容易侵害,這就是衛氣。所以我們身體要穿一層衣服,把這層膜保護好,不讓外邪入侵。
 
勿受寒涼
 
還有一個注意事項,就是現在整個夏天都需要注意的,就是空調房一定不要待的時間太長。因為在空調房裡,氧氣容易缺乏。再者就是在空調房裡,身體的產熱散熱功能會失調,同時氣比較悶,氧氣缺乏而且容易汙濁,這樣就容易得空調病。所以不要長期待在空調房裡,要經常出去活動,開窗通風。夏季空調房的溫度一定要控制在26到28度之間比較合適。(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要是太低的話,對身體也不好,容易導致寒病,太高容易中暑。所以溫度調節很重要,就是26到28度之間。如果大家在空調房時間太久,一定要定期的通風換氣。一般來講,超過2個小時就要開窗戶,通氣十幾分鍾,然後再把窗戶關上。這是對於身體很好的保護。
 
我們知道南方的城市,有好多人長期生活或工作在空調房裡。我建議這部分人,每天至少要在戶外活動,或者運動,或者是走路,或者是買菜,或者是坐公交車等。就是在戶外活動要3小時以上。不要長期在空調房裡,尤其是從中醫學的眼光看來,在戶外活動要超過4小時或5小時更好。為什麼?因為夏天本來就是應該多出汗排毒,現在醫學叫排毒,其實中醫學不叫排毒。
 
中醫學叫做什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夏天的時候要養陽氣,要出汗,要讓身體的雜質往外排一排,排排濁氣,這樣對整個身體的清理也是非常有作用的。千萬不要整個夏天一滴汗都沒出,天天在空調房裡,出門就坐車,下車就進公寓,全是冷的環境。這樣就很容易作病,作下溼病,還有寒病。
 
踩踩鵝卵石
 
還有一個養生小提示,就是我們夏天特意光腳在草地上或鵝卵石地上散步。在草地上或者是鵝卵石地上散步的時候,可以使更多的血液回到心臟,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心臟的工作效率。同時腳底刺激之後,有助於緩解我們的精神,減少憂鬱和壓抑的情緒。因為足底有很多反射區,我們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反射區。因此它可以提升免疫力,提升五臟的元氣。所以我特別建議有條件的聽眾朋友,在天氣比較好,溫度比較適宜的情況下,可以光腳在草地上走路。(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小區裡邊一般都有鵝卵石鋪的路,你也可以光腳在上面踩一踩。有的家庭買了這種鵝卵石墊,鋪在地上,因為家比較大,鋪在地上天天踩在上面。踩在上面其實就是進行了足底按摩,足底刺激比較到位,血循環好了,可以引火歸元。讓頭上的,上焦的火引入歸藏到足底,歸藏到丹田、湧泉,歸藏到腎。對於身體有非常好的免疫調節作用。從中醫的眼光看是引火歸元,讓水火既濟。這樣一來,有助於睡眠,有助於休息。
以上就是芒種節氣的傳統文化與中醫養生的內容,希望大家要注意。同時祝願大家在芒種節氣身心健康,平安喜樂。
 
謝謝大家,我們下個節氣,再見。

【本篇是: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之“芒種時節”】(更多精彩,下一節氣再見)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推薦閱讀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及講座邀請方式

↓ ↓ ↓

預約方式:點此處詳細瞭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