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 編者按
人們很難相信一個看不見的體系,人們堅信眼見為實,所以中醫經絡的實質存在,一直飽受質疑。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當你閱讀過王宏才教授《中醫的腳印》一書中,對於經絡的探索與釋義,不知你是否能理解這個神秘卻又在實際臨床治療中,切實有效的經絡系統,對它是否產生了一絲好奇與興趣?
讓我們一起在王宏才教授優美的文字中,感受經絡的神奇存在吧。
經絡探索
因為我們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我們一定要看清經絡的實質。我們曾幾近與經絡相遇,但終究沒有看清它的面目。經絡在挑戰著人類智慧的極限。
美的東西不一定都能看得很清楚,就像一段美好的經歷,你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但理不清它的來龍去脈。我們有一種習慣,叫眼見為實,所以,人們不遺餘力地想要找到經絡的實質。
現在,“經絡實質”這個詞沒有那麼熱了。經絡的實質是什麼?
多麼迷人的問題,它曾經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具有想象力的探索者,他們彈精竭慮,辛勤探索,用盡了才智,最後帶來的還是無盡的想象,帶走的卻是他們的青春年華。
現代研究的先河
1949 年的一個春天,在日本千葉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裡,人們看到了一個千古難遇的奇觀,當一位患者的四肢遠端端接受了針刺刺激時,一種奇異的感覺沿著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路線在循行。
這一現象讓一位名叫長濱善夫的日本學者興奮不已,他給這種循經感傳現象起了個名字,叫作“針響”。這個“針響”,真的非常響亮。它打破了經絡的寧靜,開啟了現代經絡實質研究的先河。
無獨有偶,1950年,日本京都大學生物系教授中谷義雄博士為揭示經絡的奧秘,導入了一些微量的直流電到一個腎病患者身上,這個患者身上出現了一系列導電量高於周圍皮膚的點,當他把這些點連接起來時,出現了一條類似於針灸裡描述的足少陰腎經線。
這種方法用於其他患者身上也有類似相應的經絡線。於是,中谷義雄把這些點命名為“良導電”,把這些點連成的線叫“良導絡”。
日本學者的進一步研究還顯示:當機體臟腑功能改變時,相應的經絡穴位的皮膚電流也會變化。這成了後來許多經絡探測診斷儀的依據。
中國人的崇洋在中醫研究領域表現的最為突出,我們一直在跟著外國人跑,似乎西洋的方法論就是真理。
在中國,1956 年時經絡實質的研究被列人全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研究者開始從解剖和物理的視野來探索經絡,然而,解剖刀和顯微鏡都沒有在經絡研究上顯示出它的威力,肉眼層面的形態學研究一無所獲。
上世紀50年代的經絡研究沒有超出中谷義雄等提出的“良導絡”水平。但是,人們相信經絡一定能找到屬於它的實質。
一次歷史騙局
只要有信念,一定會爆發出驚人的聲音。金鳳漢是一位朝鮮平壤大學的教授,他深信經絡一定能被看見。
他鍥而不捨,十年磨一劍,於1963年在《朝鮮醫學科學院學報》第5期上發表了長達41 頁的《關於經絡系統》的研究論文,向世界宣佈:經絡系統是由“鳳漢小體”和“風漢管”組成的一個獨立系統,這個系統連接著人體的不同部位,並且調節著機體的功能。這一劍,劃破了長空,讓世人咋舌。
也許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太需要這樣的強心劑。就在“鳳漢小體”成果剛一公佈,1963年12月14日的《人民日報》全文高調報道了這一“偉大發現”。隨後各大媒體也一致稱讚了這一發現。
這個發現刺激了中國科學家的神經,於是乎,一場規模性的經絡科研運動開始了。這一次不乏解剖學、組織化學、生物化學等主流領域裡的科學家參戰,並且由中國科學院時任副院長竺可楨掛帥。
這一次跟風的科研運動沒有創新,僅僅是圍繞著“風漢小體”的思路在盤旋,其結果是:我們又跟錯了,金風漢自殺了,中國的西醫再也不相信經絡了。
經絡現象
時間進入20 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發生了一件對世界極具影響的事件,即中美關係的解凍。
1971 年,美國資深記者、《紐約時報》副社長詹姆斯羅斯頓應邀在中國訪問期間闌尾炎發作,手術後應用針灸療法成功消除了其腹部的脹痛。
同年7月26日,詹姆斯羅斯頓於《紐約時報》頭版以大幅醒目標題刊發了《現在讓我告訴你我在北京的闌尾炎手術》,在美引起了轟動,從此點燃了針灸的世界熱。
於此同時,國內的針刺麻醉術風起雲湧。在這樣一個形勢下,經絡再一次高調進人研究者的視野。
接下來的十餘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大樣本的循經感傳現象調查和經絡實質的研究。研究者用理化等手段在捕捉經絡的蛛絲馬跡。
一些研究的結果顯示:
經絡可被機械壓迫和注射生理鹽水及冷凍降溫所阻斷;
循經感傳的路線上有時出現血管擴張、輕度水腫,並可測出肌電發放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現幻經絡感傳;
對經絡進行測試,發現經絡上點的發光強度比非經絡上的點高1.5倍;
經絡腧穴點的溫度要比附近非經穴的溫度高出0.5℃ ~1.0℃。
1984年12月13日,受國家衛生部委託,全國針灸針麻科研協作辦公室在北京召開了“循經感傳和可見的經絡現象的研究”鑑定會,對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等21家單位有關經絡現象研究的成果進行鑑定,結果證明循經感傳現象和隱性循經感傳的存在。
而且,研究者還相信:循經感傳發生時,即使其感覺是主觀的,但感傳發生的原因必定是客觀的。
經絡攀登
20世紀 80年代初,羅馬尼亞學者及法國學者分別用γ照相拍攝到線狀的示蹤元素遷移軌跡,這個軌跡大致與經絡循行線一致,並稱這種示蹤元素的遷移軌跡既不是淋巴和血管,也不是神經。
這些成果分別於1981年和 1984年公開發表。國外的研究顯示了經絡的足跡,國內更是不能落後。
“ 經絡研究 ” 被納入國家 “ 七五 ” 攻關項目,並在接下來連續10年的 “八五” 和 “九五” 兩次經絡攀登計劃項目中,國家花費重金,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手段試圖揭示經絡的神秘面紗。
經絡依舊
60年過去了, 60年的研究一直遭到質疑,否定論者質疑經絡是否存在,相信論者質疑研究的方向、方法是否正確。或許經絡真的不是用來看的,但是,人們很難相信一個看不見的體系。
因為對經絡沒有定論,所以有了許多的經絡“理論”。從經絡的神經論,到體液論、能量論、筋膜論,乃至信息論,不論持論者怎樣引證其觀點,都難自圓經絡的本義。
經絡到底是一個未知的結構,還是已知結構的未知功能?只要沒有定論,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我們不乏經絡研究的成果,然而,經絡依舊是經絡。經絡研究是針灸學領域投入最大的一個項目,也是最為尷尬的一個項目。
有人說我在經絡的研究上走了彎路,如果是這樣,那這也是一段無法超越的彎路,因為我們太相信眼睛了。在這段彎路上我們也幾近與經絡相遇,但是,終究沒有看清它的面目。
對經絡的認識在挑戰著人類智慧的極限。一直有人說:未來科學的發展一定能揭示經絡本質。但願這是一個真實的預言。
以上的文字內容節選自《中醫的腳印》一書中 “ 為什麼會有經絡 ” 章節。
中醫作為一種維護人類健康的理論和實踐學問,2000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想象力:經絡與穴位的纏綿,氣血與五臟的相守,我們無數次地發問:為什麼會有經絡?很神奇的穴位在哪裡?中醫的五臟有邊界嗎?艾灸燃燒的是什麼?“氣”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本書跳出傳統的套路,努力地去挖掘這些中醫核心元素背後的原始故事,以進化的視角、文化的隱喻和醫學的目的揭示了我們今天的“人”是如何構建的,展現了一個充滿溫度和魅力的中醫。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諸多命題和論點都反映了作者對待生命和醫學的經驗、感悟和主張,是沿著中醫的腳印探索生命的邏輯。
王宏才醫師
明醫介紹
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博導,出生中醫世家,從師於程莘農院士、郭誠傑等國醫大師。
從醫近40年,擅長內分泌代謝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抑鬱症、疼痛等病症的治療。
多次授中國外交部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派遣擔任國外總統等國家領導人保健醫生,應邀近60個國家醫療或講學。
學術兼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疼痛分會副會長、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傳統醫藥特色評鑑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醫針灸傳承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等。
王宏才教授將於6月7日晚7:00作客行知堂明醫說直播間,和同學們交流當下社會中,慢病群體的健康現狀以及中醫對慢病的防治與管理。
歡迎預約直播,與王宏才教授在直播間交流慢病管理心得。
也可掃碼加入行知堂“主動健康&慢病防治與管理群”,管理好自己及家人的慢病進展,主動健康,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