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到了,這個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也進入了梅雨季,自然界的溼邪旺盛,極易侵襲人體。
從養生角度來說,芒種後最重要的是祛溼熱。
溼氣不會自愈,放任不管溼邪會一步步侵害人體的健康。
6月後,潮溼的天氣非常容易讓人溼氣聚集,所以需要除溼,潮溼未乾的衣物不要穿,潮溼的地板不要睡,另外被褥也要勤曬。
遇到淋漓不盡的潮溼天氣,應關好門窗、少出門;儘量不去溼氣濃重的地方遊玩。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溼氣排出體外,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中老年人微微汗出即可很好地去溼氣,可以散散步、跳廣場舞,保持汗出通暢。但也要注意,汗為心之液,過多汗出易損傷心陰,出汗後也要注意及時補水,預防脫水和中暑。
溼性是趨下的,其中與脾的關係最為密切,脾虛時生溼,溼邪也容易困脾。
芒種後保護脾胃功能免受溼氣傷害首先要避免貪涼,飲食上要避開高脂、高蛋白食品;健脾祛溼的藥膳則有山藥、蓮子、炒薏米,也可選擇黃芪、黨參等助長脾氣;有條件的朋友們也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來調解腸道菌群,達到健脾養胃的目的。
“祛溼六寶”,祛溼養脾過長夏
無論是入菜的嫩扁豆豆莢,還是中藥中的白扁豆,都有健脾祛溼的效果。
材料:扁豆30克、淮山藥30克、大米100克。
【做法】
1、將白扁豆洗淨後,加入適量的水浸泡,時間最好4小時以上。
2、將白扁豆(含之前浸泡的水),大火燒開,轉小火30分鐘,隨後加入新鮮的山藥丁和大米。
3、大火煮沸,轉小火煮直至粥熟。
4、出鍋前,可以加入適量冰糖調味。
02
薏米被稱為“祛溼之王”,健脾祛溼,赤小豆健脾燥溼,是祛溼的經典食療方。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原院長王振海王老經常吃的一道粥品,就是赤豆薏米粥。
材料:紅豆(赤小豆)50g,炒薏米(薏苡仁)50g,材料比例為1:1。
做法:
1、將二者洗淨以清水浸泡一小時以上,最好泡上一白天或者一晚上。
2、中途不需要換水,將泡的炒薏米、豆子連同泡米水一同倒入保元鍋中,再加一些水到滿鍋。
3、煲制4-6小時後即可服用。
注意:脾胃虛寒、大便稀溏的人可以用炒薏米,削弱涼性,更溫和,健脾、止瀉。脾胃偏熱容易上火的人則用生薏米。
03
冬瓜雖然姓冬,卻是夏季裡難得的美食。在中醫裡,冬瓜全身是寶,冬瓜皮利水消腫,冬瓜肉祛溼,連冬瓜瓤和冬瓜籽也可以消渴除煩、化痰,天一熱容易大便燥結,還有口臭,這時冬瓜就派上大用場了。
冬瓜性涼而味甘,能利尿祛溼、清熱解毒,搭配健脾祛溼的茯苓和排骨一起熬湯,口味更佳,非常適合溼氣過重或水腫型肥胖的人吃。
做法:
取豬大骨200克、冬瓜、薏米、茯苓、紅棗、枸杞、薑片各適量;將以上材料除冬瓜外都洗淨入砂鍋,加入足量的水,大火煮開,撇去浮末;轉微火煲兩小時,最後加入冬瓜熬製半小時,關火前加入少許鹽即可。
溫馨提示:煮冬瓜湯的時候,不需要削皮。歷代本草記載,冬瓜皮能治腫脹、消熱毒、利小便。冬瓜皮利水作用較強。
腋窩:在腋窩處有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
方法:沒有時間次數限制,可以經常按揉,來疏導心經鬱火。
肘窩:肘窩是經絡密佈的部位,有肺經、心包經、心經三條經絡經過,肘窩外側的曲池穴是人體關鍵“排汙口”。
方法:連續按揉、敲打這個部位5-10分鐘能夠掃除心肺的火氣和毒素。1-2周拍一次,可保“曲池穴”排汙通暢。
膕窩:膕窩的中點有一個穴道叫委中穴,走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溼的通道,而委中穴是這條通道上的“排汙口”。
方法:每週或隔週在膕窩處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類似刮痧時候的出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