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的危害大家都耳熟能詳。
精力差、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會導致早衰!
那睡得越早越好嗎?答案並非如此…
01
最佳入睡時間
為晚上10點到11點
睡得太早或太晚都有可能擾亂生物鐘,對心血管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歐洲心臟病學會旗下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Digital Health》上,題為“Accelerometer-derived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a UK Biobank cohortstudy”。經過一系列研究,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最佳入睡時間,認為在晚上10點到11點之間睡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UKB隊列的88026名參與者被納入分析,其中包括51214名女性(57.9%)和36812名男性(41.6%),受試者的年齡範圍在43-79歲。這些受試者均在一週內佩戴具有加速度計功能的可穿戴設備,以收集相關數據。
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研究人員發現,在隨訪期間有3172名參與者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在這其中1371名參與者午夜12點後入睡,1196名在晚上11:00至11:59入睡,473名在晚上10:00至晚上10:59之間入睡,僅僅只有132名在晚上10點前入睡。
因而,從以上數據能夠發現,入睡時間在午夜12點之後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而入睡時間在10:00至10:59之間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
↑入睡時間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之間的關係
在調整了睡眠持續時間、睡眠不規律性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因素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入睡時間段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強的關聯性。具體分析相關數據發現,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入睡時間呈U型關係,入睡較早或者較晚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會增加。
相比在10:00至10:59之間入睡,在午夜之後入睡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25%,在11:00至11:59之間入睡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了12%,在10點之前入睡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24%。
研究人員還進一步分析了不同性別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性。入睡時間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這一規律,在女性身上表現得更加顯著一些。在控制了相關因素之後,只有入睡時間在10點之前與男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顯著相關。
↑男性(B)和女性(C)不同入睡時間點的心血管患病風險
02
睡得早和睡得晚
哪個危害更大
浙江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助理湯益民主任醫師表示,睡眠對心臟存在一定的影響,睡得太早或太晚都有可能對心血管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睡眠障礙常常會誘發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慮和緊張情緒,使大腦皮層興奮、抑制平衡失調,心率增快、呼吸加速,出現血壓升高,最終導致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者加重。
睡得早和睡得晚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果硬要比哪個傷害更大,可能沒有一個絕對的定論。
但答案的最終指向,可能是生物鐘。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支配,清醒和飲食行為都歸因於生物鐘作用,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有助於人體身心功能的調節。
如果違反生物鐘的規律,不遵守生物鐘的節律安排作息,人體會感受到疲勞和不舒適。長此以往,會對人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由於各種現實因素,人們難免偶爾會晚睡、失眠等,還有些人已經形成了長期晚睡的不良習慣。不過,只要及時調整生物鐘,就能減少其危害。
03
調好生物鐘
睡眠質量高
睡眠受晝夜節律系統影響很大。晝夜節律換種說法就是生物鐘,只有遵守生物鐘,長時間規律地作息,才能保障睡眠健康。
睡眠偏差不大的人:如凌晨一兩點才入睡,可自行調整生物鐘。首先固定起床時間,保證無論什麼時候入睡,都準時起床;然後將每天晚上的睡眠時間逐漸提前,一兩週左右就能有所改善。
睡眠偏差較大的人:如習慣凌晨四五點才入睡,應到醫院接受睡眠節律治療。對於部分無法自行調整的失眠患者,必要時可採用藥物輔助。
需提醒的是,褪黑素吃對時間點很重要,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來源:浙江醫院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