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武夫:車右在車戰中使用的武器有哪些?

赳赳武夫:車右在車戰中使用的武器有哪些?

車右,就是站在兵車右邊的人,又稱為“戎右”“參乘”,不但要負責近距離格鬥,保護車左和御者,擒拿敵人,也就是抓俘虜,還要兼管維護、修理車輛。當車輛陷在坑裡,或遇到其他障礙的時候,他要下去推車、排除故障。相對於地位尊貴的、幹技術活的車左,車右要乾的更多是些髒活、累活、體力活、危險活。所以,一般來說,車右都由身體強壯、孔武有力的勇士來承擔。在極少數的情況下,車上也可以站第四個人,稱為“駟乘”,其職責是做車右的副手。


在雙方兵車距離比較遠的時候,主要是依靠車左弓箭手互相射擊。而當雙方靠近的時候,就該車右來表演了。雙方戰車相向衝鋒,不能面對面地撞上,那樣人仰馬翻,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是交錯而過。


《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轂,就是指車輪中心安插車軸的部分。“錯轂”,就是說雙方戰車交錯而過。如果從左邊錯轂的話,雙方的車左手裡拿的是弓箭,難以互相拼殺。所以雙方都很默契地從右邊錯轂,這樣車右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車戰示意圖


所謂“短兵接”,並不是用刀劍等短兵器互相砍殺,而是指用矛、戟等長柄兵器互殺,相對於長射程的弓箭來說,它們就屬於短兵了。當時戰車有“五兵”的說法。這五兵是哪五種兵器,有不同的說法。


《周禮·夏官·司兵》:“軍事,建車之五兵。”鄭玄引鄭眾注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


矛是人類歷史上使用最為普遍,歷史最為悠久的長柄兵器,用於刺殺敵人和動物,我們稱之為刺兵。矛也是最長的兵器,在先秦時代的考古發現中,2米多、3米多的矛很常見,4米多的也有。4米多的應該就是夷矛,稍微短一點的就是酋矛。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是長度。而戈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兵器,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代表性兵器。它的鋒刃是向旁邊伸出去的,用於啄擊和勾殺,所以又被稱為啄兵或勾兵。


大家可以看看戈頭的示意圖。向旁伸出,用來殺傷的前面主體部分,叫作“援”,後部叫作“內”。援的頂部是尖銳的,叫作“鋒”,可以用於啄擊敵人,就像啄木鳥啄木頭一樣。而援的兩邊又都開了刃,面對敵人的上刃可以用來推殺,而面對自己的下刃,則可以勾住敵人的脖頸、關節等薄弱部位,進行切割和勾殺。


   

青銅矛兩件,出土於河南安陽孝民屯, 商代晚期


戈的捆紮方法。戈上的孔洞叫作“穿”,用來穿繩子,以把戈頭紮緊在柄上。另外一種戈頭則直接鑄一個孔,叫作“銎(qióng)”,用來安裝柄


公元前 616 年,長狄的一支—鄋瞞,侵犯齊國,然後又入侵魯國。魯文公派叔孫得臣率軍追擊他們。叔孫得臣的車上站了 4 個人,富父終甥是“駟乘”,也就是車右的副手。魯軍在鹹地打敗了鄋瞞人,俘獲了他們的首領僑如。富父終甥用戈向前摏擊僑如的喉嚨,把他殺死了。這個例子說明戈確實有向前推殺的功能。


《詩經· 秦風 · 無衣》說:“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王於興師,修我矛戟。”那麼,戟又是什麼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戟就是《三國演義》中呂布使用的那種兵器,所謂“方天畫戟”。在明清時代出版的小說繡像中, 這種戟被畫成了以矛為主體,在矛的一側,還加上了一個月牙狀的彎刀。


後來這種武器形象影響了戲曲、連環畫以及今天的影視作品,可謂是深入人心。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種戟,更準確的稱呼應該是“戟刀”,是在宋代才出現的,三國的時候並沒有這種戟。


先秦時候的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一根柄上聯裝一個戈頭和矛頭,這樣就同時具備了這兩者的功能,既可以向前刺,也可以向周邊上下進行啄擊和勾殺。

早期也曾經出現過把戈和矛這兩個部分合鑄在一起的“十”字形的戟頭,但是這種戟製造工藝難度比較高,結構強度又不夠,所以沒有成為主流,在東周以後就不再使用了。


因為戟綜合了戈和矛的殺傷功能,所以非常受歡迎,在戰場上就漸漸取代了戈的地位。尤其是到了戰國以後,戟成為主流,戈就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中,除了正常的戈矛聯裝戟外,還有的戟在戟體下再加裝1~2 件戟體,以增強殺傷力, 墓中的簡文稱之為“二果”戟、“三果”戟,也就是二戈戟、三戈戟。看上去,顯得十分威武霸氣。這是戰國早期的武器狀況。


在春秋戰國的矛、戟柄上,還經常扎有一圈到數圈的羽毛,羽毛的尖是向上的。這就是《詩經· 鄭風 · 清人》所說的“二矛重英”“二矛重喬”。這些羽毛挺漂亮,但是它們的功能主要不是為了美觀,而是防止血沿著長柄流下來,流到手上,影響作戰。另外,它們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遮擋對方視線,阻擋對方的戈戟順著長柄來割手。


銎內戈兩件,商代晚期。上件出土於河南安陽孝民屯,下件出土於河南安陽高樓莊後岡圓形祭祀坑

在青銅戰鬥部的後面,就是戰士手執的柄,又叫柲(bì)。有木柲,也有積竹木柲。所謂積竹木柲,就是以木杆為芯,然後在外面裹一兩圈窄細的長竹片,用絲線緊密地纏束起來,最後在表面通體塗漆。這樣處理過的柲,既有剛性,又有韌性,不容易損傷、折斷,同時也耐潮,整體上也顯得威武美觀。


柲底端一般都有一個套子,叫作鐏,可以用銅、金、木、骨等材料來製作,能夠保留到今天的,絕大多數是銅鐏。鐏的作用主要是保護柲的底端,使其不會磨損、開坼、散架。有的鐏末端較尖,也具備一定的殺傷力。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用鐏這一端來殺傷對方。鐏還有配重的作用,讓武器使用起來更加舒服,特別是用金屬來做鐏的時候,效果更加明顯。


明末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真本》, 這幅畫是呂布與貂蟬在鳳儀亭約會,被董卓撞破的著名場面。呂布身邊插著的戟就是戟刀形象
還有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那就是戈、戟的柄(柲)的長度。因為柲都是以木、竹材料製成, 經過兩千多年,絕大部分都已經腐朽,考古學家只能通過一點殘跡來加以辨認,另外通過戈頭和鐏的正對距離來推測柲的長度。但是年代久遠,棺木朽壞、墓室垮塌等變化會造成墓內文物的位移。客觀條件的限制,給對柲的研究帶來了很多困難。


《周禮·考工記·廬人》記載了五兵的長度:“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長尋有四尺,車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尋。”這裡的尋、常都是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戈柲長六尺六寸;殳長一尋零四尺,也就是一丈二尺;車戟長兩尋,也就是一丈六尺;酋矛長兩尋零四尺,也就是二丈;夷矛長三尋,也就是二丈四尺。


專門研究先秦時代青銅戈、戟的專家井中偉教授,在列舉了東周兵器的考古資料後指出:“據陳夢家先生考證,戰國一尺約摺合今天的23釐米。照此換算,戈柲長當為151.8釐米,戟柲長 368 釐米。上述的多數考古發現與此記載尺寸基本相當,出入不大。”他又說:“尺寸與配屬方面,東周戈戟之柲有長、短之別。短柲者全長110-160 釐米, 以 150釐米左右最為集中;長柲者全長303-340釐米,最長達370釐米。兩種柲徑大體一致,2-3釐米。短柲者一般與戈頭相配套,長柲者多與戟頭相配套,然而可能有例外。”(井中偉《早期中國青銅戈· 戟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年,第 384 頁。)


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戈、戟之間的差別,不僅僅在於其青銅戰鬥部,還在於其柲的長度。戈比較短,而戟則比較長。戈最先是步兵武器,商代的戈柄大概70-100釐米長,這個長度只能單手使用。


而東周的戈柲增長了一些,如上所述,也不過是1米多長,應該還是單手使用的。有學者認為在車戰興起後,應該也會出現用於錯轂作戰的長柄的車戈,但是這種猜測並不符合《周禮·考工記·廬人》的記載,目前的考古資料也尚不足以提供非常充分的證據。而戟在商代晚期也已經出現。在藁城臺西M17號墓中,就發現了一件戈矛聯裝戟, 柲長85釐米。夏商時期的戈、戟都不太長,全長在80-100釐米之間, 應該都是步戰兵器,適於單手使用。在進入車戰時代後,兩者似乎開始分化。戈還是以單手操作為主,所以一直不是特別長。而戟因為有前刺功能,與矛類似,所以也就像矛一樣裝長柄了。


戟、矛上綁縛羽毛的樣子。左邊是湖北荊門包山二號楚墓出土的柄部縛羽毛的戟和矛, 右邊取自河南汲縣(今衛輝)山彪鎮出土戰國銅鑑上的水陸攻戰紋圖案


如果戈一直都比較短,最多不過160釐米,那麼這個長度用於兵車錯轂作戰,顯然是不夠的。那車上為什麼還要裝備戈呢?筆者認為,它是用於更近距離的作戰的。步戰肉搏,是戈的老本行。當敵軍的步兵靠近離兵車一兩米的範圍之內,或是雙方兵車撞在一起了,或是車毀後下車步戰, 或是要跳上敵車捕俘等等這些情況, 因為距離太近,長杆兵器已經不好使了,這時戈就有用了。在公元前493年的晉鄭鐵之戰中,鄭國人突入晉國中軍,擊中了晉軍統帥趙鞅的肩膀, 差點將他殺死。幸虧他的車右—衛國太子蒯聵“救之以戈”(《左傳 · 哀公二年》),也就是揮戈近戰,將逼近的鄭軍擊退,才救了趙鞅一命。


另外,戈戟之柲與矛柲在形制上也有區別。因為矛是刺兵,所以柲的截面是圓形的。而戈戟屬於勾兵,需要做勾、啄的動作,用力指向性很強,所以其柲的截面被設計為類似於一個蛋形,前部較為尖扁, 後部較為寬圓。這樣既便於勾啄的時候用力,更利於戰士通過握持的手感就知道哪一邊是戈鋒所向,應該對著敵人,而不用在作戰中分心去看戈戟的戰鬥部本身。在與敵方的兵器、身體的激烈碰撞中,手中的柲如果是圓形截面的,就很容易滑動、轉向;而如果是蛋形截面的, 就不容易轉向,即使轉向了,戰士心中也是有數的,也可以很快調整回正確位置。


銅鐏,出土於河南輝縣琉璃閣甲墓,春秋晚期

《周禮·考工記·廬人》說:“凡兵無過三其身,過三其身,弗能用也;而無已,又以害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兵器的長度,最長也不能超過人體的三倍,超過了,就沒法用了,而且會反過來害人。這是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先秦時代男子的平均身高大概是160釐米左右,那麼兵器的長度就不能超過480釐米。從考古發掘出的實物來看,確實也是如此,有的矛長達4米多,但是更多的矛、戟是3米多的。


還有一種長杆兵器,叫作殳。《詩經·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說的就是這種兵器。在本書開頭的那場戰鬥中,勇敢的車右張匄用的就是殳。早期的青銅殳首一般沒有刃,常常是平頭的,整件武器相當於一種加強版的棍棒,主要是用於砸擊對方和推擋對方的戰車。後來有了新的變化,有些殳首是帶刺的青銅球,或者在刺球之外還向前伸出有刃的三稜尖鋒。


東周戈柲冒與戈戟之鐏,其截面絕大多數都是蛋形,可知柲的截面也是蛋形

上面我們介紹了青銅時代的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在車戰中,它們就是車右的主要武器。讀者可能要問了:那刀劍呢?刀在先秦時期很少見,沒有發展起來,要到漢代才開始大發展。而劍在很長的時間內也不成熟。西周早期開始出現青銅劍,最先的劍都很短,只有20多釐米,要說它是匕首也差不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青銅劍一點點地加長,但一直不是特別長,最多也就是五六十釐米。這大概是因為青銅比較脆,做太長了,劍身遭到強烈撞擊就容易折斷。


環首短劍,通長24.6釐米,出土於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朱開溝,商代前期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劍在早期主要只適用於向前刺殺,而不是向下劈砍,也經不起與別的兵器過多地格擋撞擊。所以,在春秋時期劍只是護體的短兵,在錯轂作戰中根本夠不著敵人,大概要在車毀之後徒步作戰,或是跳上敵車捕俘之類的特殊情況才能用得上了。到了戰國時代,鋼鐵冶煉技術大大發展,鐵劍大量出現,七八十釐米的就很常見了,現在出土的最長的鐵劍達到了140釐米。但是這個長度對於兵車錯轂作戰,仍然是不夠的。


銎柄長劍,長55.5釐米,出土於內蒙古寧城小黑石溝,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