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頂級家族

中國頂級家族

中國人很喜歡說的兩句話,是“富不過三代”,和“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但有這麼一個家族,就是以建築大師貝聿銘為代表的蘇州貝氏家族,卻已經興盛了超過整整十五代人,從明代中期貝氏先祖貝蘭堂從浙江遷居蘇州,成為蘇州貝氏的一世祖算起,這個家族從中國到海外,延綿興盛至今,已超過五百年之久。

民國時期貝氏家族合影,左一為建築大師貝聿銘。


早在民國時期,蘇州貝氏的第十五代、當時仍然年輕的貝聿銘,就曾經向他的祖父、金融鉅子貝理泰詢問過家族永續綿傳的問題。

對此,貝利泰借用《論語》,回答了一句話: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孔子對弟子們闡述的這句話,原意是指為政者應該實行德治,這樣就如北極星一般,即使安居其所,其他星辰也會井然有序地拱衛著它。但貝理泰卻用這句話來講道德、講人生、講家族,看似遼闊不著邊際,但其用意之深,卻滲透著蘇州貝氏為何能興盛五百年而不衰的奧秘。

因為只有樸實而頂級的智慧,才足以支撐一個家族,走過歷史的興衰動盪,於永續綿傳時,坐看雲起雲落。

換句話說,失敗的家族往往相似,但那些成功的頂級家族,總是各有傳承。

許久以來,艾公子一直想寫一本書,一本關於中國那些頂級家族的書。

於是,歷經四年多的寫作、整理、編輯、出版,加上疫情延遲,這本名為《傳承:百年家族背後的中國史》的書,終於上市了。

閱讀中國歷史,“家族”是一個無法忽視的重要概念,實際上,影響中國歷史的,除了政治、經濟等變量,“家族”也是一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構成和元素。

在浩瀚的中國歷史演進歷程中,作為個體的人組建家庭,家庭衍生出家族,家族構成族群,族群構成民族,進而形成一個國家組成的基本元素和主體,從這個:個人-家庭-族群-民族-國家的演進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家族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何維持一個家族於不散,使其永續綿傳,這不僅關係我們個人乃至家庭,甚至關係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興衰成敗。

對此,已經傳世興盛一千多年的錢氏家族,他們的修身治世理念,就非常值得借鑑。

古語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君錢鏐(852-932年),他的家族早在宋代時編撰的《百家姓》裡,就位列當時的皇族趙姓之後,在“趙錢孫李”中位列天下第二。此後一千多年間,錢氏家族名人輩出,直至當代以“三錢”(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為代表的後裔仍然人才噴湧,這種現象極為罕見。

對此,《錢氏家訓》給出了一些答案:“子孫雖愚,詩書須讀。”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的父親去世得早,很多鄉鄰勸錢偉長的母親,叫兒子早點去做手工,賺錢來補貼家用。但她十分堅定地說:“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讀書,因為我們錢家的家風和古訓是這麼要求的,我一定要為我們錢家留下幾顆讀書的種子。”

“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可以說,這條家訓表明錢氏家族重視教育的傳統,是歷代錢氏族人英才輩出的重要保障。

但僅僅會讀書並不足夠,在境界上,《錢氏家訓》明確要求子孫: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這句話出自錢氏家訓的國家篇,很明顯,這是教導家族之人要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汲汲於個人私利。

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等“三錢”科學家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拋棄功名利祿、毅然回國報效祖國的故事廣為流傳,例如“三錢”之一的錢三強和他的妻子何澤慧,1946年在法國結婚後,一起研究原子核裂變。他們發表的論文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巨大轟動,當時很多媒體稱他們是“中國的居里夫婦”。

然而,當所有人都認定錢三強夫婦將會留在歐洲搞研究,向諾貝爾獎發起衝擊的時候,他們卻毅然決定回國。

錢三強後來解釋了他們回國的動因,令人動容。他說:

回到貧窮落後、戰火紛飛的中國,恐怕很難在科學實驗上有所作為。不過,我們更加清楚的是: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後,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我們當年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到歐洲留學,目的就是為了學到現今的科學技術,好回去報效祖國。我們怎能改變自己的初衷呢?應該回到祖國去,和其他科學家一起,使原子核這門新興科學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1948年6月,錢三強夫婦帶著尚在襁褓中的兒女,回到闊別11年的祖國。

同樣的選擇,幾年後在錢學森身上重演。當他決定回國而遭到美國軟禁和威脅時,時時以“我是中國人,當然忠於中國人民”表明心跡,最終歷經艱險、義無反顧,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這樣的家族,已經不僅僅是“耕讀傳家”,而是“道德傳家”,不為一身謀利,而是為家國天下謀利,這樣的家族,才真正稱得上中國的頂級家族。

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要超越這有限的生命,我們必須藉助家族的傳承。

縱觀歷史可知,中國的家族,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時期。

從西周至春秋時期,中國實行宗法制度,那時,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也是“天下宗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開始瓦解,個體的家庭與小家族才開始從宗族中獨立出來。

家族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後,從東漢到隋唐時期,家族的典型形式是門閥士族。原先在春秋晚期瓦解分離出來的小家庭、小家族,此時逐漸被以門閥士族為代表的大家族所代替。歷經漢末和魏晉南北朝的大亂世,小家族需要團結起來,以更大的形式抵禦外力變遷,那時,“一宗近將萬室,煙火連接,比屋而居”。

所謂世家大族,也與當時社會久經動盪和講究門閥背景息息相關,儘管在南北朝結束之後,世家大族的力量逐漸被削弱,但他們在隋唐兩代的歷史和社會中,仍然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傳統家族的第三次演化,是從宋代開始,延續至元明清時期。在此之前,從唐代開始實施的科舉制對寒門庶族的提拔,以及皇權的有意壓制與打擊,以及唐朝末期的戰亂和農民戰爭等因素的交替打擊,使得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能與皇權共舞的世家大族逐漸瓦解消亡,進入宋代後,由於兩宋倡導文治和實行大規模科舉取士,科舉制的公平選拔,使得大批出身平民階層的子弟得以實現階層流動,並進入國家上層。

於是,從宋代開始,在傳統世家大族瓦解的基礎上,主要以血緣、地域、科舉功名等進行連結提升的大眾化、世俗化的家族開始崛起,並逐漸形成了今天中國農村社會的家族結構。此後千年,中國的鄉村結構儘管歷經時代動盪和衝擊,卻始終保持穩固,從而成為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底層根基。

因為,只要有了家族,這個民族的基層血脈就始終存在,不管上層如何變化,都可以依靠基層的家族,重新組合建構起一個新的穩定社會。

十九世紀兩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華帝國開啟近代化歷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部分沿海地區率先城市化,這對傳統依靠農業和農村組織起來的家族,形成了新的衝擊。晚清民國崛起的新式家族,例如曾國藩家族、貝聿銘家族、義寧陳氏等,都是在中西交融的時代大背景下,將中華民族的傳統品德,與最新的國際義理、慈善公益等融而為一,從而培養出了品學傳家、報效家國的優秀子弟,這一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的家族演化,堪稱西周以來三千年中國家族的第四次大演變。

我們今天所探討的中國頂級家族,更多談論的是從宋代開始延續至今的以血緣、地域、科舉功名等進行連結提升的大眾化、世俗化的家族,這也是一千年來持續至今,中國農村社會得以保持穩定的基層結構。

但回顧歷史,我們也需要將眼光投射得更遠,所以,在《傳承:百年家族背後的中國史》這本書中,艾公子在書中從闡述天下第一家族“孔子家族”開始,將全書分為“第一章:開疆拓土:兩漢的功臣與外戚”家族、“第二章:黃金時代:魏晉至隋唐的門閥家族”、“第三章:科舉、文化與戰功:宋明清家族傳承”以及“第四章:從傳統到現代:晚清以來家族的轉型”等四大章節,並選取了中國歷史上的38個家族作為案例,通過闡述他們的興衰起落,來透視中國歷史的另外一個側面,以及這些家族延綿傳承的家訓與密碼。

因為個人的成功只能保持一時,只有家族的成功,才能確保功業的傳承。

以作家金庸(查良鏞)為代表的浙江海寧查家,在明清兩代,一共有800多人考中秀才,並有133人考中進士、舉人、貢生。

為此,清代時,康熙皇帝曾經為海寧查家題詞道:“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併為查家賜匾額“嘉瑞堂”。

1948年,源出海寧查家的金庸移居香港,此後七十年間,金庸一直以香港為大本營,在當地工作、生活,但他卻始終未曾忘卻故鄉:海寧。

在闊別家鄉42年後,1992年,金庸重返故鄉浙江海寧,此後,他又多次迴歸故里,有一次他深情地說:“如果一個人離開家很久,在外邊住的時間一長,對故鄉懷念的感覺就越深……總想老了,再回到這個地方來住。”

說起來,人類不管出走何處,總是無法忘卻自己的故鄉和家族血脈。

因為每個人都必須要回答兩個終極問題: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人類的內心深處,鄉愁裡滲透的,還有家愁。而上述兩個靈魂之問所隱藏的,還有更深的奧秘。

如果放寬時空,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國社會變遷劇烈,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近二百年來的中國,逐步從農業化,向工業化、現代化演進,傳統以農業為基礎的家族結構面臨著劇烈的衝擊和解構。根據2021年5月公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人口達14.1178億人,這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億人,佔比63.89%;而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億人,佔比36.11%。

中國的城鎮化還在不斷推進。按照歐美國家的經驗,進入到成熟階段,中國的城鎮人口比例甚至有可能達到總人口的80%以上。但是,在從鄉村遷徙到城市的過程中,我們卻時常感覺到個體的孤獨與無依。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城市裡,我們離開了傳統熟悉的鄉村和家族,從一個熟人社會進入到一個陌生人社會。這種切換,會讓我們產生不安全感和孤獨感。

在艾公子的故鄉廣東潮汕地區,人們會將家族中遷徙到另外一個地方定居下來的第一代人,稱為一世祖。在今天,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正在離開傳統的鄉村和家族,遷徙成為某個城市的一世祖。作為開枝散葉的第一代人,我們其實需要為後代子孫回答好一個問題,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靈魂和脈絡之問。

並未每個人都能如金庸一樣,擁有一個顯赫的家族出身,但不管我們的家族是名門望族抑或是平凡草根,在中國城市化的浪潮中,在從農耕社會、熟人社會、家族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陌生人社會的城市化進程中,我們作為承前啟後的中國人,在迴歸故鄉、尋求家族源流的同時,又該為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子孫後代,準備好什麼?回答好什麼?

所以,這也是我們寫作和推薦這本《傳承:百年家族背後的中國史》的原因。

在浩浩蕩蕩的城市化與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在忙碌的人世中,需要停下來,重新審視我們的家族源流,並去吸收歷史上那些頂級家族的傳世智慧,學習他們的為人處世,學習他們的持家之道。

因為那些仁義禮智信的樸實道理,浸潤在許多頂級家族的家教之中。我們回顧過往和研究那些先賢家族,也是為了助力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家族,乃至助力整個民族不斷開拓創新、繼往開來。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文明不曾斷裂的國家,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以家族為單位,世世代代傳承,因此即使經歷長期的動盪衝擊,中華民族仍然保留著文明的薪火,故始終屹立不倒、涅槃重生於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我們推薦《傳承:百年家族背後的中國史》這本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播那些樸實而深沉的家族傳世智慧,更是期待在從農村走向城市,在從農業化走向工業化,在從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能夠重新凝神靜思,思考我們對自己的家族、族群和民族,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責任與擔當。

因為不要忘了,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您不一樣的思索,以及永恆的智慧。

最愛歷史新書《傳承:百年家族背後的中國史》

原價75元,今日特惠4.51折

僅需33.8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