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
因觸怒當朝大權宦劉瑾,
時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被貶貴州龍場
(今貴州省貴陽市西北)。
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
在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
王陽明日夜思索。
一天夜裡,他有所頓悟,
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
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
隨後,他在講學期間結合自己之前所悟道理,
創立陽明心學,培養了很多貴州弟子,
開創了貴州一代學風,
故史有“悟道於龍場,傳道於貴陽”之說。
避暑之都 依山為屏
王陽明在貴陽講學的遺蹟,
歷經時代變遷,早已蕩然無存。
但曾經伴隨王陽明悟道的峰巒山川,
依舊守護著每一個貴陽人。
貴陽之名,
最早見於明弘治年間《貴州圖經新志》,
該書稱:“貴陽,以郡在貴山之陽故名。”
在古代的地名命名規則中,
常以所在地附近的山水向背取名,
山南水北即為陽。
也就是說,貴陽在貴山的南面。
貴山所在何處?
按照該書的說法:“貴山,在治城北二里,
孤峰峭拔,兀出群山。”
根據專家考證,貴山,
即今天黔靈山公園東北角的“關刀巖”。
圖片|在黔靈山上遠眺 · 圖蟲創意 ©
依貴山為屏,貴陽由此誕生。
作為貴州省省會,貴陽地處雲貴高原中部,
是長江與珠江兩條大河之間的分水嶺地帶。
眾所周知,雲貴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
大部分地區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貴陽也不例外。
貴陽地勢呈斜坡狀,西南高東北低,
劃分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苗嶺山脈橫亙其間,
勾勒出貴陽城市最初的風貌。
發源於苗嶺山脈的南明河,載著城市的文明,
向世人展示貴陽的山水和諧。
圖片|貴州省地圖(審圖號:GS(2019)3333號) · 自然資源部 ©
在一山一河的孕育下,
丘陵、盆地、窪地、山谷,星羅棋佈,
貴陽形成了令人驚豔叫絕的綠意之爽。
貴陽市區北面,
黔靈山一直默默地守護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
對於大多數貴陽人而言,這裡是城市的秘密花園。
自東南方向吹來的亞熱帶季風,
給這座“黔南第一山”帶來了綠意盎然的勃勃生機。
巖縫間,挺拔的松樹迎風傲立。
山谷中,蔥蘢的竹林遮天蔽日,
為市民提供了休閒避暑的好去處。
走在路上,不時可見在樹林間跳躍歡快的獼猴。
行人走過,亦不時會投餵這些山間的小精靈。
獼猴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圖片|黔靈山公園一角 · 圖蟲創意 ©
都說貴陽是“天無三日晴”,
潮溼多雨的天氣讓地處雲貴高原,
盛產石灰岩地質的貴陽,
產生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喀斯特地貌。
從黔靈山繼續向北,貴陽市開陽縣內,
身處“喀斯特生態博物館”南江大峽谷中的萬佛山,
這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下的又一傑作。
在貴陽,
山地、丘陵成了城市建設的標尺,
無論人們如何修整規劃,
貴陽總能給人一種開門見山的爽朗。
而承載著城市文明,
日夜流淌在這座城市之間的南明河,
又像一位慈祥的母親,
訓育了貴陽人民不驕不躁、平易近人的性格特質。
貴陽人逐水而居。
貴陽除了南明河外,
還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共97條。
縱橫交錯的水系,
就像這片土地上連接最發達的網絡,
將貴陽人民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於是,樂水的貴陽人攔水築壩,
形成了坐擁湖光山色、遍植香楓樹的紅楓湖
以及湖中島嶼錯落有致的百花湖。
正是憑藉得天獨厚的環境,
地處西南的貴陽
才得以榮登中國避暑旅遊城市的榜首,
堪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宜人數貴陽”。
黔中核心 交通閉塞
不過,這種宜人宜居的環境,並非渾然天成。
在過去,貴陽因群山阻隔,地形崎嶇,交通閉塞,
而被視為蠻荒之地。
因而,貴陽作為城市存在的時間並不長。
即便如此,貴陽這塊土地上早有人類文明的發展。
早在先秦時期,
那個日後詢問漢朝使者“誰更大”問題的夜郎國,
就已經誕生於此。
夜郎國在當時也算得上是西南第一強國。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載,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由於古代交通閉塞,
夜郎國君萬萬沒想到,
在山的那邊,
大漢帝國已經取代了秦帝國,成為天下之主。
此前由於秦統一六國勢頭之猛,
也讓偏安西南,
做著富國強兵大夢的夜郎國
領略到了大秦銳士的威武。
在秦軍的強大的軍事打擊下,
夜郎國乖乖地歸附於秦,向秦稱臣。
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西南地區,
秦軍在這裡修建了一條
從僰道(今四川宜賓)經夜郎西境(今貴州威寧)到雲南滇池,
貫穿整個夜郎國境的“五尺道”。
圖片|夜郎古鎮 · 圖蟲創意 ©
為了不引起西南地區大動盪,
秦帝國在統轄西南地區期間,
只是循例設置夜郎縣,
讓其隸屬於黔中郡,
以實現秦統一天下,設36郡的目的。
此時的夜郎國,
可被視為是歸附於秦國統治下的一個自治政權。
隨著大秦五尺道的打通,
西南地區迎來了一批批走向這裡的中原商旅。
在商貿交易中,夜郎得以興盛,
才有《華陽國志》中“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的記載。
而後,這條先秦時期的五尺道
又與南邊的安南道(昆明—越南)、博白道銜接,
使西南地區的商貿運輸可直通
越南、緬甸,遠及今天印度、阿富汗地區,
成了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
自大的夜郎,迎來了強盛的漢帝國,
征戰四方的漢武帝
決定出兵平滅這個自治了300年的國家。
由此,貴州地區正式劃歸中原版圖。
但貴州地處西南,
帝國的權力中心鞭長莫及。
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
這片土地並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規劃。
包括今天的貴州省在內,
從西漢至北宋的歷史長河中,
一直被冠以犍為(qián wéi)、
牂柯(zāng kē)之名。
直至北宋初年,
統轄西南地區的土著首領普貴
以矩州(今貴陽市)之地歸順北宋王朝時,
在皇帝下達給普貴的敕書中,
才第一次出現了“惟爾貴州,遠在要荒”的句子。
宋末元初,
以蒙古人為主力部隊的南下戰爭,
讓身處中原地區的漢人紛紛奮起反抗。
在西南地區,亦爆發了合川釣魚城之戰。
在軍民的合力反抗下,
御駕親征的蒙古大汗蒙哥也死於戰亂。
對此,蒙軍不禁感到頭疼。
圖片|合川釣魚城護國門城門 · 圖蟲創意 ©
或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在征服西南之後,元朝統治者設置宣慰司
(元代一種介於省與州之間的一種偏重於軍事的監司機構)
才特地選擇了“順元”二字,稱順元宣慰司,
統轄貴州(今貴州貴陽)、金竹府(今貴州長順境)
及順元路諸部(今貴州修文、開陽、黔西等縣境)。
由於貴陽地處黔中軍事要衝,
湖廣、滇、川三省交通樞紐,
順元宣慰司理所當然地坐落在這裡,
從前貴州之名,也因宣慰司的到來,改稱順元城。
不過,此時的順元城在元代統治者的眼中,
不過是一個扼守交通要道的關口,無足輕重。
直至明代,貴州置省才被提上議事日程。
通常建省即開府設縣,劃定首府,
貴陽卻是在貴州建省後156年才得以誕生。
圖片|貴陽市青巖古鎮 · 圖蟲創意 ©
彼時,由於元、明交替,
西南各地又恢復了早期土司自治的階段。
對於新生的明朝而言,貴州看似荒蕪,
但其身處雲貴高原的腹地,
東接湖廣、西控川滇。
擁有貴州,等同一下子解決了
明朝在西南地區遇到的各種棘手難題。
為了牢牢控制貴州,
明朝決定依照前朝的制度,設立貴州宣慰司,
並委託當地實力強大的水西土司藹翠
和水東土司宋蒙古為正、副宣慰使,
代行管轄貴州之重任。
同時,為了加強明政府對貴州地區管控,
朱元璋派出鎮遠侯顧成、馬燁等
對原順元城進行維修、規劃,
改名貴州城,設置貴州衛、貴州前衛。
貴州衛、貴州前衛的存在,
極大壓縮了從前西南地區土司自治的空間,
因此,在明軍屯兵設衛期間,
貴州地區的土司暴亂時有發生。
由於明軍初來乍到,管理不善,存在民族歧視問題。
值此矛盾重重之際,攝理貴州宣慰使奢香夫人挺身而出,
忍辱負重,通過朝覲、秉呈政務、進貢等方式,
逐漸拉近了貴州地區土司與明廷之間的聯繫,
使貴州地區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相處,
經濟發展,文明氣象日益昌盛。
有了奢香夫人作為表率,
明廷才得以升格貴州宣慰司為貴州承宣布政使司,
依靠明軍歷年的屯兵築城,正式建制稱省。
貴州衛城作為明朝進駐統轄貴州的第一據點,
理所當然成為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儘管有了水西土司的帶頭作用,
但另一個長期存在貴州地區的水東土司
卻對明朝這套“改土歸流”制度不滿。
即便確立了首府,
貴州衛城卻未能像中國其他大部分的省份那樣,
建省設府,以為定製。
另外,流官的設置意味著朝廷行政支出的大幅增加,
早期的明廷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故而直到隆慶二年(1568年),
明朝對貴州的改土歸流工作才獲得突破性進展,
貴州衛城終成貴陽城,沿用至今。
貴陽作為地名出現後,
雖然稱“貴陽”的人越來越多,
但在很多貴陽人心中,貴陽就是貴州,
貴州就是貴陽,兩者並不相悖。
隨著時間推移,
貴陽城北門外的旅棧、馬店等逐漸增多,
今天黔靈東、西路,普陀路一帶
街道次第形成,人口匯聚。
出於實際需要,
明末,貴陽石城又迎來了第二次翻新,
經過兩次修建,貴陽城的基本格局最終形成。
明亡清立,在清朝統治者的管轄下,
貴陽城逐漸形成了
老城街道八十、新城街道三十四的局面。
至清中期,貴陽已是萬家燈火的城市,
而城北六廣門附近成了貴陽城最早的城市中心。
江西會館、東嶽廟、絲線鋪錯落有致,
來往各地的商販均彙集於此買賣活躍,繁盛一時。
今天,隨著貴陽城不斷發展,
曾經的明、清老城漸成殘垣斷壁。
唯有東門文昌閣與南明河上的甲秀樓,南北對望,
默默訴說著這座消逝的城池,過去的故事。
陪都屏障 標新立異
“有哪個不曉得周西成?”
即便過去了近百年,
貴州軍閥混戰時代誕生的這位梟雄
依然深深地銘刻在大多數
上了年紀的老貴陽人心中。
圖片|貴陽老城區 · 圖蟲創意 ©
隨著武昌的一聲槍響,
中國各省紛紛宣佈獨立。
與中國大部分城市一樣,
在那個政權更迭、動盪不安的年代,
作為清朝最後一任署理貴州巡撫,
剛到貴州還不到半年的沈瑜慶,眼見大勢已去,
只能服從命運的安排,
將貴州大權交託在貴州同盟會領袖張百麟的手中。
可惜的是,張百麟等人掌握政權以後,
未能採取有力措施鞏固和加強自己的地位,
反而對立憲派及舊官僚採取了妥協讓步的態度,
致使貴州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
在這個亂世中,
一個名叫周西成的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1926年,周西成就任貴州省主席。
在這個特立獨行的貴州傳奇人物主政期間,
貴州省創造的多項“第一”,震驚全國,
被國民政府褒揚為“南黔北晉,隆治並稱”。
周西成主政貴州時,
由於當地的交通還停留在
明清時代依靠驛道小路與外界溝通聯繫,
運輸只能靠肩挑、馬馱,十分不便。
因此,在他的強烈要求下,貴陽作為貴州首府,
首先成為貴州省現代公路建設的試點。
在周西成的規劃下,
當時貴州省所有長途公路均以貴陽為中心,
向四周輻射出去。
在周西成的監督下,
貴西幹路、貴東干路、貴赤幹路等
四條貴州省主要長途幹線,相繼建成。
圖片|黔春立交 · 圖蟲創意 ©
當時社會各界均對貴州修路一事表示支持,
因此,這段修路歷程堪稱“神速”,用了約莫半年的時間,
貴陽乃至貴州便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西南邊陲小省份,
一躍成為擁有數條公路的近代化大省。
正所謂,路通則財通。
在貴州省公路建設完成後不久,
貴陽的馬路上也開出了貴州省歷史上第一輛小汽車,
那是屬於周西成的七座雪佛蘭小轎車。
當時,為了配合公路、汽車等近現代化交通配套的運行,
在貴陽,還誕生了一套全省最早的交通安全指引:
“汽車如老虎,莫走當中路。
若不守規則,壓死無告處。”
1937年,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西南旋即成為抗戰大後方,
貴陽也成為陪都重慶南邊的屏障,地理位置尤為重要。
當時,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相繼淪陷,
海運、長江內河航運均被封鎖,鐵路運輸中斷。
此時通往西南大後方的陸路運輸,只能走公路。
無論是從湖南還是廣西進入,沿途必經貴陽。
得益於周西成當年修築公路之便,
使得抗戰後方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至前線。
今天,貴陽已是中國西南地區
重要的鐵路貨運交通樞紐之一。
然而,在大約100年前,
貴陽乃至貴州境內是沒有鐵路的。
好不容易等到1911年,
署理貴州巡撫的沈瑜慶
終於逮著機會向當時的清政府申請,
修築一條從重慶直通貴陽的貴渝鐵路。
然而,申請還未獲批,辛亥革命爆發,
沈瑜慶的計劃成了泡影。
民國時期,
儘管有貴昆鐵路、川黔鐵路、湘黔鐵路等多個修築計劃,
卻因戰亂、交通、經濟等各項綜合因素,一路被擱置。
直到抗戰勝利前夕,
貴州省境內第一條鐵路——黔桂鐵路才被付諸實踐。
然而由於內戰等諸多不穩因素,
直到1950年,
貴州境內只有一條約167公里長的鐵路。
新中國成立後,在全國各地的支援下,
國家於1955年開始對黔桂鐵路金城江至都勻段進行修復,
同時動工修建都勻至貴陽段。
直至1959年,黔桂鐵路終於全線貫通。
貴陽乃至貴州從此進入了一個鐵路運輸時代。
同年,貴陽市第一座火車站——
貴陽站正式落成,投入使用。
視頻|貴陽站 · 攝圖網 ©
在黔桂鐵路通車之前,
貴陽附近儘管已經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公路樞紐,
但其經濟多數還停留在相對落後的階段,
再加上群山阻隔,雖有公路,但交通運輸方面卻未見有特別大的提升。
而且貴州境內蘊藏了大量煤礦、鋁土礦等資源,
單靠汽車的運力,完全無法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
因此,黔桂鐵路只是貴州鐵路運輸的開端。
緊接著,川黔鐵路、貴昆鐵路、湘黔鐵路、水柏鐵路相繼建成。
圖片|黔桂線上的客車 · 圖蟲創意 ©
從貴陽出發,南可通往桂林、廣州,
東可經長沙連上京廣鐵路,走遍全國。
鐵路的建成不僅是這座城市經濟建設發展的基礎,
更是給了很多一輩子都無法跨越大山走出貴州的百姓,
一條通往世界的道路。
從蒸汽機車到電力機車,
貴陽,乃至貴州百姓用了60年的時間
才體會到鐵路帶給地方建設的便利。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
貴州鐵路又得到了一次速度大躍進。
滬昆鐵路、成昆鐵路相繼開通,此刻從貴陽出發,
7小時內即可從西南地區抵達
華南、華東、中南地區的任一高鐵樞紐城市,
實現與長江經濟帶、珠江經濟帶、
西江經濟帶、中孟緬印經濟走廊的互通互聯。
數據之都 煙火之城
交通落後的貴陽已經一去不復返,鐵路沿線的發展,
也促進了貴陽經濟的提速。
近年來,
貴陽市GDP增速多次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名。
伴隨經濟增長,貴陽市內的交通運輸也逐漸趨於完善,
地鐵、BRT、機場等現代化交通運輸,
正在一步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居民出行。
5G時代、區塊鏈技術的延伸,
大數據的整合與應用越來越重要。
華為、科大訊飛、京東等國內大數據領軍企業也相繼入駐貴陽,
貴陽自此進入大數據時代。
在上中下游一眾企業的推動下,
貴陽市的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
在政府的支持下,
貴陽率先啟動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實驗區,
建成全國第一個
省級政府數據集聚共享開放的的大數據雲平臺。
同時頒佈國內第一部關於大數據應用的
法規條文《貴州省大數據應用促進條例》,
並建成全球首個大數據交易所。
新時代的貴陽,從一開始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但從長遠來看,
這些第一,
並不代表貴陽市在發展大數據技術上
有超越全國的絕對優勢。
因為發展大數據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作為對尖端技術要求嚴格的新興產業,
大數據的開發與應用均需要大量的優質人才。
貴陽恰恰缺少這一部分,
在貴陽市內,
除了貴州大學這所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外,
其他高校僅聞名於貴州省內。
因此,缺乏本地原生優質人才,
也成了貴陽市發展大數據之都的最大缺憾。
圖片|貴州大學校區 · 圖蟲創意 ©
在大數據建設短板越來越明顯之際,
貴陽市提出依託智能製造,
以“強實體”為著力點,
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全力以赴做大城市經濟體量。
伴隨著城市經濟體量的逐步做大做強,
一棟棟高樓大廈也在貴陽市中心拔地而起,
以“996”、“715”為代表的寫字樓白領,
也成了新時代下貴陽城市CBD商圈繁華匆忙的風景線。
圖片|貴陽貴州金融城中天201大廈夜景 · 圖蟲創意 ©
每當浮華隱去之時,大街小巷裡的城市煙火,
便成了喚醒忙碌人群靈魂的最佳催化劑。
有書記載,“黔味並非自然天成,得益於人類後天點化。”
在這座城市中,每一個清晨,對於大部分貴陽人而言,
一碗腸旺面就是開啟他們充滿元氣的鑰匙。
圖片|貴陽腸旺面 · 圖蟲創意 ©
所謂“腸旺”,就是當天新鮮的豬大腸和豬血。
將它們放入用頭面收工擀壓的雞蛋麵條中,
搭配醬紫色的脆哨(以精製五花肉油炸而成),
再以腐乳湯煨之,入口鮮美無比。
除此之外,豆豉顆、雷家豆腐丸子、青巖豆腐、涼粉、
牛肉粉、吳家湯圓、絲娃娃、
戀愛豆腐果、陽朗辣子雞等
更是撐起了497萬貴陽人每天的生活,
讓貴陽人即便到了深夜,
也能享受口舌直爽帶來的味蕾刺激。
圖片|貴陽青雲路夜市 · 圖蟲創意 ©
古往今來,由於貴州地區地形崎嶇,
交通不便,再加上貴州省及周邊地區均不產鹽,
導致食鹽在貴州地區就是稀缺玩意。
因此,聰明的貴州人,學會了“以酸代鹽”的法子,
一解他們對味覺方面的追求。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羅圈。”
這句俗語,
一言道破了酸味在貴陽乃至黔菜中的重要地位。
在酸式菜餚中,最受歡迎的莫過酸湯魚。
這種來自於貴州苗寨風情的美食,
成菜後,略帶酸味,幽香沁人,
鮮嫩爽口開胃,令人食指大動。
圖片|酸湯魚 · 圖蟲創意 ©
黔菜在歷史發展的長河當中,
又加入了辣椒。
這種刺激人類味覺神經,
使人產生口腔灼痛感的食物,
最開始傳入中國時,只是一種觀賞植物。
但當它傳入貴州時,陰雨多霧的天氣,
立馬讓它從普通的綠植,
成為人們口中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劑良方。
在酸與辣的世界裡,貴陽人體驗到了人生之爽。
如今,貴州人無需再像當初那樣,
為味蕾的單調寡淡而煩惱。
酸與辣,已經從貴陽人的口腔中融入基因,
走向全國,成就貴陽煙火之酸、辣、爽!
“中國數谷”、“綠爽之城”與“酸辣體驗”等,
似乎已成為貴陽獨有的代名詞,
殊不知,貴陽今天的輝煌,
其實來自昨日潛藏於基因裡的強大爆發力。
貴陽,貴揚!
這座城,未來可期!
圖片|貴陽 · 攝圖網 ©
… 完 …
[晉]常璩:《華陽國志》,中華書局,1985
牛夢嶽:《老貴陽》,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
劉學洙:《從順元城到金陽新區——貴州城市的初始與拓展》,《貴陽文史》,2002第4期
劉博傑:《民國時期貴州公路交通研究(1927-1945)》,廣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17
劉隆民:《銅像臺外傳》,《貴陽文史》,2015年第1期
譚自安:《黔桂古道的千年傳奇》,《文史春秋》,2020年第8期
紀錄片:《黔之靈韻·甲秀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