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廣西人在古代就已經解鎖“水果自由”了

原來廣西人在古代就已經解鎖“水果自由”了

本 文 約 4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分 鍾

進入夏天,全國各地的人們對時令水果的需求又旺盛了起來。在一眾被消費者封為“錢包刺客”的高價水果中,卻有一股水果界“清流”,那就是廣西水果。


廣西水果不僅產量大、質量好、種類全,還有不少北方聞所未聞的稀有品種,更重要的是物美價廉。大部分水果在廣西基本是10塊錢3斤,難怪不少網友直呼想去廣西體驗一波“水果自由”。這就不得不令人好奇:廣西水果為何能如此便宜?


量大價優,廣西風土的先天優勢

雖然山東省常年佔據蘋果、櫻桃等果品的第一把交椅,陝西省也以盛產柿子、石榴、獼猴桃而聞名,但唯有廣西省被賦予了“水果王國”的稱號,這可不是空有虛名。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廣西水果總產量達3080.07萬噸,佔全國總量的12%,連續五年排名全國第一。光看這個數字,可能感受不到廣西“水果大省”的稱號有多名副其實,那就來做個換算吧: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的14.43億總人口來看,廣西去年一年為全國每人生產了42斤左右的水果。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廣西水果的價格之所以能被“打下來”,和產量大有著直接關係。而這種物華天寶的先天優勢,得益於廣西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

廣西地處祖國南緣,橫貫其中的北迴歸線給了當地最好的香與蜜。廣西縱跨熱帶、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三個溫度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在熱帶和南亞熱帶氣候區域,太陽輻射強度大,熱量豐富,降水量充沛,夏長冬短,溫度較高,無霜期最多達350天以上,農作物生長季特別長。廣西境內山川連綿,中部多丘陵,四周也被高原和山地環繞,河流分佈廣闊,水力資源豐富。儘管這樣的地形不適宜蔗糖、海產品加工、建材等廣西支柱產業的發展,卻給果樹種植提供了廣闊空間。既不受氣候條件約束,又不受地形侷限,農民家家戶戶、村村寨寨都能發展水果業。因此,廣西具有適宜種植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水果的優越條件。
 
廣西的風貌。攝影/saravut,來源/圖蟲創意

廣西的果樹多到什麼程度?北方城市裡的行道樹多為落葉喬木,西南城市裡的行道樹多為常綠喬木,但廣西路邊的綠化帶卻種滿了芒果樹和菠蘿蜜樹。每到初夏,廣西街頭林蔭道上的荔枝、菠蘿蜜、芒果等水果掛滿枝頭,走在路上,還得小心“天降水果”砸中腦袋。這樣的廣西,水果想漲價都難。
 

廣西南寧青秀區伶俐鎮,三月紅荔枝果滿枝頭,成熟在即。攝影/鷹眼看廣西,來源/圖蟲創意

古代廣西,早已解鎖“水果自由”

廣西果樹資源豐富,裁培歷史悠久,最早的人工栽培果樹始於何時已不可考。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廣西的水果生產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古人把一些野生果樹馴化為人工栽培,還把某些南亞熱帶果樹移栽過來,進行風土馴化,促進起苗、運輸和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發展。

東漢楊孚的《異物志》就記述嶺南已有荔枝、龍眼、柑蕉、橄欖、餘甘等果樹,詳細記載了各種水果的性狀與食用價值。1978年,貴港市羅泊灣漢墓出土了桃、李、橘、梅、橄欖、人面果等已經碳化的果實,一個銅鍋內還盛滿了完整的荔枝果皮與果核,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荔枝標本。這些史料遺存證實了漢代廣西荔枝等水果生產已相當普遍,甚至被作為隨葬品。
 
羅泊灣漢墓發掘現場。來源/林強、蔣廷瑜《貴港羅泊灣漢墓》

為了吃到新鮮的廣西水果,漢皇室還將嶺南果苗移栽到皇家林苑。《三輔黃圖》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平定南越後回到長安,不僅帶回了勝仗的消息,還帶回來不少在長安極為稀奇的果樹苗。漢武帝把果樹苗運到長安郊外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以荔枝為名,修築了一座“扶荔宮”,專門用於栽種南方佳果和奇花異木。有甘蕉12株,留術子10株,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柑各百餘株。

其中,漢武帝最喜歡的就是荔枝,命人在庭院正中移植了上百株。可南方的荔枝樹苗無法適應中原的風土氣候,沒有一株活下來。漢武帝不死心,一棵荔枝樹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棵嶺南的荔枝樹苗隨時準備移植過來。終於,有一株荔枝樹枝葉茂盛了,雖然始終不結果實,漢武帝依舊當成寶貝珍惜著。一天,這棵“獨苗”突然枯萎,漢武帝終於意識到這種不顧環境條件的種植方法只有無果而終,放棄了在長安移植嶺南水果的想法,改成派官員從嶺南郵送到宮中。為了實現皇宮貴族的“荔枝自由”,每年都有不少郵傳者累死在路上。
 
陝西韓城芝川漢扶荔宮遺址位置圖。來源/王玉清、陳直《陝西韓城芝川漢扶荔宮遺址的發現》(陳直先生認為此地即扶荔宮,但有學者據原磚文“夏陽挾茘宮令壁與天無極”,認為此地並非扶荔宮所在)

我國現存最早的植物文獻之一《南方草木狀》記述,在魏晉時期,荔枝、龍眼、柑,是廣西最主要栽培的果樹。魏文帝也說:“南方果之珍異者,有龍眼、荔枝。”到了唐代,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水果業的進步。在嶺南水果中,以荔枝最為馳名,人們對荔枝的果品性狀和食療作用都有了解,在鮮荔枝的採摘、保鮮、運輸技術上也有相當的水平。《資治通鑑》記載楊貴妃得寵後,唐玄宗每年都命人從嶺南送荔枝到長安,還能保持色味不變。當時的交通條件,只能是快馬運送,從南方把鮮荔枝運到長安,即使是千里駒,也要七八天才可能到達,楊貴妃能吃上廣西鮮荔枝,足見唐代的水果保鮮技術水平相當高。

還有不少文人墨客為廣西水果而吟詩歌頌。唐代詩人白居易吃了鮮荔枝後感想萬千,揮毫寫下“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潤勝蓮生水,鮮逾橘得霜”的著名讚頌詩句。當時廣西的柑也有較大發展,柳宗元在廣西柳州任刺史時,提倡發展柑,他在城西北親自種柑橘200多株,並撰寫了著名的《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詩一首:“手種黃甘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明清時期,中西交通發達,不僅廣西境內的果樹資源得到進一步發展,還從國外引入不少果樹新品種,如芒果、鳳梨、番木瓜等,也開始在廣西推廣栽種。

這一時期的書籍對水果的食用價值與藥用功能以及加工製作等均有了進一步描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對菠蘿蜜有記載:“菠蘿蜜生交趾,南邦諸國,今嶺南、滇南亦有之。”明方瑜纂輯的《南寧府志》記載了廣西柑橘的不同種類:“有蜜團、獅頭、金柑數種……大六七寸,皮薄而籽少者佳。”明林希元編纂的《欽州志》記述了廣西欽州市盛產的柿子,柿子個頭比柑橘還大,瓤很甜,有牛心柿、山柿、和合柿三種。清朝《廣西通志》記載,廣西的梨雖不如北方,但這裡的青皮梨風味獨特,懷遠縣(今三江縣)的梨更是精品,有重幾斤的大梨。

可見,古人已經廣泛享用廣西水果,不僅實現了“水果自由”,還特別追求質量上乘的水果,這種對美味的熱忱絲毫不輸現代人。廣西如今的著名特產沙田柚就是清乾隆年間廣西容縣培育的優良柚子品種,原名羊額籽。羊額籽進貢給乾隆帝之後,皇帝大讚其味甜如蜜,因此柚為沙田村產出,遂賜名“沙田柚”。19世紀30年代,沙田柚已遠銷港澳、東南亞、歐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被視為中國“珍果”。
 
廣西沙田柚。攝影/飛鳥275,來源/圖蟲創意

一騎紅塵,廣西水果走四方

改革開放後,廣西出臺各種鼓勵發展水果生產的優惠政策,實行聯產承包,簽訂責任合同,開放市場、搞活流通,廣西水果行業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一棵樹抵得上一畝田”,農民真正嚐到了種果致富的甜頭,種果積極性也極大調動,從而促進水果生產迅速發展。

如今,廣西已經形成覆蓋全程、暢銷四季的水果種植佈局。西江、桂江、柳江、湘江流域是柑橘優勢區,不同季節都有特色優質柑橘;桂中以南是沃柑優勢區,左右江流域是秋冬蕉和芒果優勢區;欽州、北海、防城港區域的早熟荔枝賣光了,桂東南的晚熟荔枝和龍眼可以接著上市;桂南、桂西南片區有火龍果、百香果等熱帶水果,桂北、桂西北片區有桃、李、梨、甜柿、葡萄、獼猴桃等落葉果樹……廣西各類果樹品種資源近250種,約佔全國果樹種類的70%。作為絕大多數水果的原產地,廣西的水果價格能不低嗎?

有了現代的便捷交通,天南地北的人們想吃廣西的水果也不再像古代那樣困難。不管南方還是北方、沿海還是內陸,市場上都少不了廣西水果的身影,靈山荔枝、武鳴沃柑、容縣沙田柚、田東香芒、樂業獼猴桃、天峨珍珠李、富川臍橙……近幾年,廣西水果還出口到泰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盟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市場。

不過這些在廣西當地“賤賣”的水果,運輸到高價水果區之後,身價也一路“狂飆”。因為廣西雖然是農業大省,交通卻沒有廣東、海南等省份發達,水果生鮮的長時間運輸需要冷鏈物流保鮮,成本就增加了。

由於熱帶水果固有的水分多、易氧化、儲存時間短,每年的第二季度是水果相對集中的成熟期,但氣溫較高導致很多水果不宜進行長時間的高溫運輸,廣西水果抵達其他省份時,已經失去了最佳食用時間,在新鮮度上失去了競爭力,因此廣西水果全國“遍地開花”,還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案。

那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曾讓嶺南荔枝成為一種專供王權富貴享受的奢侈品符號,如今的廣西水果早已以原產地的價格優勢走進尋常百姓家。若想和蘇東坡一樣“日啖荔枝三百顆”的同時守衛好錢包,不妨去廣西體驗一把真正的“水果自由”。

參考文獻:

[1]王治平主編.廣西水果業[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08.

[2]蔣升湧著.廣西熱帶農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3.10.


END
作者 | 關禾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火炬 李棟 張斌 古月 苗禕琦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