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外科大家趙炳南,分3期內外合治酒渣鼻

中醫書友會
第345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酒渣鼻是個頑固而難治的皮膚病,治療需分階段,本文講解趙炳南前輩治療此症的三期辨證思維,並附有一則醫案及趙老經驗內服外用方,可供臨床實踐參考。

如果本文讓你有收穫
可以右下角點個贊和【在看】嗎

酒渣鼻

編者/北京中醫醫院丨內容/趙炳南


趙炳南,1899-1984,祖籍山東德州。自幼多病,從5歲到7歲僅3年間就先後患天花、痢疾、麻疹、瘧疾。13歲從師於名醫丁德恩,習中醫皮膚瘡瘍外科。1920年,自設醫館開始行醫。先後擔任北京中醫醫院皮外科主任、副院長、名譽院長,兼任北京市中醫研究所所長等職務,擔任過北京首都醫學院中醫系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
1975年由其徒弟和助手整理而成的《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系統介紹了趙炳南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
趙某,女,40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68年2月22日。

主訴:鼻部紅斑已三四年。

現病史:三四年前鼻尖及鼻兩側出現潮紅,逐漸發展擴大延至兩頰、前額,起紅色米粒大之丘疹,鼻尖部有紅絲,自覺微癢,平時大便經常乾燥。久治不效,來我院門診治療。

檢查:鼻部潮紅,並有明顯的毛細血管擴張及毛囊孔擴大,鼻周圍面部散在高粱米粒樣大的紅色丘疹和稍大之堅硬結節。

脈象:沉弦。

舌象:薄白苔。

西醫診斷:酒皶鼻。

中醫辨證:肺胃積熱,血瘀蘊結。

立法:涼血清熱,活血化瘀。

方藥:生梔仁四錢,幹生地三錢,紫丹參四錢,赤芍三錢,黃芩三錢,枇杷葉五錢,生白朮五錢,地丁二錢,天花粉四錢,紫草根三錢,茜草根三錢,紅花一錢半。

服上方10劑後,鼻部紅斑顏色轉淡,原堅硬結節變軟,紅斑上膿皰見吸收,癢感減輕。繼服上方,配合梔子金花丸(見文章底部)、大黃蟄蟲丸(見文章底部)等交替服用。同時並用顛倒散(見文章底部)水調外用。

兩週後,鼻部紅斑已明顯好轉,顏色漸趨於正常,鼻尖部毛細血管擴張已全部消失。再投以養陰清肺膏(見文章底部)、梔子金花丸,外用普榆膏(見文章底部),繼續治療1月後,基本痊癒。

  • 按語

酒皶鼻好發於青、壯年。本病的發生,多因肺胃積熱,復感風熱之邪,血瘀凝結而致。根據病情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1、紅斑期:開始時鼻部表面出現油膩發亮,紅斑時隱時現,以後紅斑可以擴大,持久不退。法宜清宣肺熱,涼血活血。

處方:枇把葉五錢,桑白皮五錢,黃芩三錢,黃連一錢半,赤芍三錢,白茅根一兩,龍膽草二錢,菊花三錢,生甘草二錢,地骨皮三錢。

外用顛倒散,涼開水調敷。

方中枇杷葉、桑白皮、黃芩清熱宣肺和胃;黃連瀉心經之火;膽草清肝經之熱;配以赤芍、白茅根、涼血活血;加地骨皮取其涼血清肺,配合桑白皮,為瀉白散;甘草和中解毒。

2、毛細血管擴張期:在紅斑的地方出現擴張的毛細血管,毛囊孔擴大,可經常出現針頭至高粱粒大小樣紅色丘疹或膿皰。治宜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處方:當歸三錢,生地三錢,赤芍三錢,川芎一錢半,黃芩三錢,生梔子三錢,桃仁三錢,紅花錢半,丹參三錢。
外用大楓子油(見文章底部)加珍珠散(見文章底部)調敷。

方中以四物湯養血和營,配合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黃芩、梔子清利三焦之熱;丹參活血軟堅散結。血熱明顯者可加紫草根、茜草根涼血活血之劑。

3、肥大期:鼻部逐漸肥厚變大,稱鼻贅。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大黃蟄蟲丸加減:大黃三錢,蟄蟲三錢,桃仁三錢,紅花三錢,甘草三錢,丹參四錢,牡蠣四錢,川貝三錢,公英四錢,生地四錢,雲苓五錢,黃芩三錢。

方中大黃、蟄蟲、桃仁、紅花活血通絡,消腫破瘀;地黃、甘草濡養血脈,和中,祛邪化瘀而又扶正;丹參、牡蠣、川貝母養陰活血軟堅;公英宣肺氣,清解鬱熱。若患者體質較好,可加三稜、莪術破瘀化結;若患者體弱兼有虛象者,加生芪、黨參補氣之品以扶正。

外治可用三稜針放血後,加用脫色拔膏棍(見文章底部)貼敷,每2~3日換藥1次。
  • 本文涉及附方
  • 梔子金花丸(《中國醫學大辭典》)
梔子(姜水炙)二百八十八兩、黃柏一百四十四兩、黃連十二兩、黃芩二百八十八兩、天花粉一百四十四兩、大黃二百八十八兩、知母九十六兩
功用:瀉熱潤燥,生津止渴。
用法:每服2錢,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 大黃蟄蟲丸
大黃二兩五錢、蟄蟲一兩、甘草三兩、赤芍四兩、乾漆一兩(燎)、生地十兩、黃芩二兩、桃仁(去皮)二兩、杏仁二兩、虻蟲二兩、水蛭二兩、蠐螬二兩
製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一錢。
功用:破血通經,軟堅化瘀。
主治:結節性紅斑(瓜藤纏),癜痕疙瘩(鋸痕症),栓塞性脈管炎。
用法:每日2次,每次1丸,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處方來源:《金匱要略》。
  • 顛倒散
大黃四兩、硫黃四兩
功用:破瘀活血,清除油垢。
主治:痤瘡(肺風粉刺),脂溢性皮炎(面遊風),酒皶鼻。
用法:用涼開水或鮮蘿蔔汁調搽,也可用鮮蘆薈汁蘸藥外用。
注意事項:慎勿入口與目。
處方來源:《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
  • 養陰清肺膏(《中國醫學大辭典》)
生地黃一兩、玄參(去蘆)八錢、川貝母(去心)四錢、麥門冬六錢、牡丹皮四錢、甘草二錢、白芍四錢、薄荷二錢
功用:清熱養陰,潤肺止嗽。
用法:蜜膏每服5錢,日服2次,白開水沖服。
  • 普榆膏
生地榆面一兩、普連膏九兩
製法:混勻。
功用:解毒止癢,除溼消炎,軟化漫潤。
主治:Ⅱ°燒傷、燙傷,亞急性溼疹,皮炎,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陰囊溼疹等。
用法:塗敷患處。
  • 普連軟膏
黃柏面一兩、黃芩面一兩、凡士林八兩
功用:清熱除溼,消腫止疼。
主治:膿皰瘡(黃水瘡),急性亞急性溼疹(風溼瘍),燙燒傷,單純皰疹(火燎皰),牛皮癬紅皮症。
用法:直接塗於皮損上。或用軟青排在紗布上,敷於患處。或加入其他藥粉作為軟膏基質。
  • 大楓子油(市售)
大風子油二百兩、麝香一分、冰片一兩、硼酸十兩
功用:祛風除溼,潤膚止癢。
用法:塗患處。
  • 珍珠散(《外科正宗》)
白石脂(煅)三兩、龍骨(煅)五兩、石膏(煅)二兩、石決明(煅)二十五兩,每三十五兩細粉兌研;麝香二錢五分、冰片一兩、珍珠粉二錢五分。
功用:解毒消腫,生肌長肉。用法敷患處。

  • 拔膏療法

拔膏療法的種類、製法及作用: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拔青,有黑色拔青棍、脫色拔青棍與稀釋拔膏三種。其基本藥物組成(群藥)相同,但是由於所加的基質類藥物不同,而各有其特點。
藥物組成:
(1)群藥類:鮮羊蹄根梗葉(土大黃)、大楓子、百部、皂刺各二兩,鮮鳳仙花、羊躑花、透骨草、馬前子、苦杏仁、銀杏、蜂房、苦參子各一兩,山甲、川烏、草烏、全蠍、斑蟊各五錢,金頭蜈蚣十五條。
(2)藥面類:白及面一兩,藤黃面、輕粉各五錢,硇砂面三錢。
製法:香油八斤、生桐油二斤傾入鐵鍋內,浸泡群藥後,文火炸成深黃色,離火後過濾;再將藥油置武火熬煉至滴後成珠(溫度大約為240℃左右)然後下丹。
1、黑色拔膏棍:每斤藥油加樟丹十兩,藥面三兩,松香二兩。
2、脫色拔膏棍:每斤藥油加官粉十四兩,樟丹二兩,藥面二兩,松香二兩。
3、稀釋拔膏:每斤藥油加樟丹一兩,官粉七兩,藥面一兩,松香二兩。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趙炳南臨床經驗集》丨編者/北京中醫醫院丨內容/趙炳南丨薦稿/姜春顏丨編輯/居業、思含丨校對/孫紅梅。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歡迎關注“中醫書友會視頻號”↓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