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騙了,紅棗不補血!它最大的好處有3個,稀裡糊塗吃,“養生棗”變“傷身棗”

別再被騙了,紅棗不補血!它最大的好處有3個,稀裡糊塗吃,“養生棗”變“傷身棗”

說到紅棗,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它能補血。

女性經期、產後失血多,吃點紅棗補補~

老人小孩易貧血,也吃點紅棗補補~


可以說,在很多人眼中,紅棗是當之無愧的“補血佳品”。

對此,小編只想說:別再被騙了,紅棗根本不補血!

別再被騙了,紅棗不補血

眾所周知,補血實際上補的是鐵。而食物中的鐵有兩種形式: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

血紅素鐵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紅肉、動物肝臟和動物血等,其不但鐵含量高,平均可達10~30毫克/100克,而且在人體內吸收率也高,為10%~40%。


非血紅素鐵則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如紅棗、菠菜等,其鐵含量和吸收率都普遍較低,一般低於10%。

就拿今天的主角紅棗來說——

新鮮紅棗的鐵含量為1.2毫克/100克,乾紅棗的鐵含量為2.3毫克/100克,著實算不上高。

更雪上加霜的是,紅棗含有的非血紅素鐵,在人體的吸收率只有3%~5%。


顯然,無論是從鐵含量,還是吸收利用率來看,紅棗補血的表現都很一般,可以說是“要啥啥不行,空有補血名”啊!

不過,紅棗在補血方面也不是含無建樹。新鮮紅棗的維生素C含量(234毫克/100克)居水果之首,而維生素C有助於促進鐵的吸收。

也就是說,紅棗直接補血的能力不太行,但打個輔助還是不錯的。

大家要想通過食物補鐵補血,最奏效的就是適量吃些紅肉、動物肝臟和動物血,在此基礎上再吃點鮮棗。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人不服了:既然紅棗不能補血,那它憑什麼在養生界赫赫有名?

很簡單,因為紅棗宜食宜藥,在日常膳食和中醫處方中,常能見到它的蹤影,養生保健作用毋庸置疑。

簡單來說,紅棗最顯著的功效有以下三個↓

紅棗最大的好處,是這3個……

1、健脾益胃

中醫認為,紅棗入脾、胃經,有健脾益胃之效,平素脾胃虛弱、易腹瀉、倦怠無力的人,可以適當吃點紅棗來調理。

當然,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

將紅棗和黨參、白朮等補氣健脾的藥材共用,以補中益氣、強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慾、止瀉的目的。

將紅棗和生薑、半夏同用,可治療因飲食不慎引起的胃炎,減緩胃脹、嘔吐等症狀。

2、補氣血

看到“補氣血”,想必有些人滿頭問號:前面不是說了紅棗不補血麼?

其實,中醫的“補氣血”和現代醫學的“補血”是兩碼事。

中醫認為,氣血乃人之根本。

從本源來看,人體的氣血是由肺所吸自然界之清氣、脾胃運化所產生的水谷精微、腎中所藏之精三者結合化生而成。

其中,脾胃正常運轉是氣血產生的重要條件,中醫自古便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

而紅棗走脾經、胃經,能溫補脾胃,對人體氣血的調養大有裨益。


藥王孫思邈就極力推崇大棗,認為其補養氣血功效令人歎為觀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棗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

臨床上,需要補養氣血之人,醫生多半會給用紅棗。而在一些進補膏方及食療藥膳中,也常常會用到紅棗,以補養氣血、滋養身體。

總之,紅棗能提升身體元氣、補養滋潤氣血,尤其適合氣血不足者食用。

氣血不足,又稱氣血兩虛,常表現為:面色蒼白黯淡或萎黃、皮膚粗糙、唇甲淡白、頭髮枯黃、容易掉髮、記憶力下降、月經量少色淡、食慾不振、腹脹便溏、形體失養、肢體麻木、活動乏力等。
3、寧心安神

無論是體力勞作,還是精神壓力大,都容易傷氣耗血。

心藏神,血養神,氣血不足,心神失養,神不守舍,就容易出現心煩、脾氣差、失眠、多夢、易驚醒等症狀。


只有把氣血養足,把心神“餵飽了”,才可改善以上症狀。

而紅棗,除了脾、胃經,還能入心經,滋養心神,使人得以寧心安神。

特別是對於心煩失眠、常感疲倦、心神不寧、躁鬱人群,尤其是女性和老人,吃些紅棗可寧心安神、疏肝解鬱、養血助眠。
當然,縱使紅棗有千般好,能吃會吃才有效,否則很容易將“養生棗”吃成“傷身棗”!

吃紅棗前必知這2點,否則養生變傷身

1、要控制攝入量

紅棗含糖量高,膳食纖維含量也高,任何人過食紅棗,都容易出現血糖上升、反酸、腸胃脹氣、消化不良、聚溼生痰、睡眠質量差等症狀。因此,食用紅棗時要注意控制攝入量。

一般來說,日常食用,中等大小的紅棗3~5枚左右為宜。

脾胃不好者,每天吃3枚紅棗比較好;脾胃好的人,也儘量控制在10枚以內。


2、紅棗非人人皆宜

首先,紅棗含糖量高,糖尿病病人、減肥者最好少吃。

其次,中醫認為“甘助溼”。紅棗味甜,易助長體內溼氣,痰溼體質者不吃為妙。

此外,存在咳嗽、痰多、舌苔較黃較厚、腸胃脹氣、消化不良等情況者,也暫不宜食用紅棗。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多動腦 不易老#

你能算出正確答案嗎

編輯:初醬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點個點個在看,一起養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