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軍事之所以強大,這四樣缺一不可

唐代軍事之所以強大,這四樣缺一不可

本 文 約 8500 字
閱 讀 需 要 22 分 鍾

唐朝,以其文化繁榮和遼闊疆域而蜚聲於世。除了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成就和政治盛世,唐代的軍事力量也是其輝煌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軍隊以其強大、精銳和靈活的作戰方式,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一。


初唐時期,唐太宗、高宗、武后先後擊敗北方和西北方的敵國東突厥與西突厥,在西北佔領高昌、收其地為州縣,重新控制西域,在白江口戰役擊敗日本軍隊。到玄宗時,唐代勢力遠達中亞與新興的白衣大食(即伍麥亞王朝)和後來的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相遇。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唐代的軍隊如此強大?是什麼使他們在戰場上屢創佳績?讓我們一起深入瞭解唐代軍事力量的精髓,感受那些奇蹟般的勝利和英勇將士的傳奇故事。

影視劇中的各種戎裝場景。來源/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強大的動員系統

《孫子兵法·始計篇》記載:“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唐代軍事力量的強大首先體現在其完善的軍事動員系統。唐初繼承隋代施行的府兵制度,初置十二軍。貞觀十年(636)又設立折衝府,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折衝一詞取於古語“折衝於樽俎之間”,有不戰而勝之意。
 
《唐折衝府匯考》書影,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折衝府分為上中下三等,1200人為上府,1000人為中府,800人為下府,府兵10人一火,50人一隊,100人一旅。軍府長官為折衝都尉,副職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稱衛士或侍官。根據岑仲勉《隋唐史》上冊提到,當時的折衝府一共有656個,其中關內道288個、河東道163個、河南道74個、河北道46個、隴右道37個、山南道14個、劍南道13個、淮南道10個、嶺南道6個、江南道5個,總計兵力可達68萬人。

根據《鄴侯家傳》記載:“初置府兵,皆於六戶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選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調,郡守農隙教試閱,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旨蓄,六家共備,撫養訓導,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眾。”

也就是說,府兵不是所有人都能當上,而是優中選優,必須有一定的家產能夠自備武裝,而不能是家中獨子,只有滿足這樣的條件才可以擔任府兵為朝廷服役,而朝廷也會免除府兵的賦稅,使其可以安心無憂地服役。

《新唐書》卷50《兵志》中則對府兵制度有更詳盡的記載:“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

可以說,府兵制度的本意是寓兵於農。和平時期府兵們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每年冬季十一月由折衝府召集,“教其軍陣戰鬥之法”,以此來維持府兵的戰鬥力。當戰爭爆發時,則由朝廷另外選派大將聚集各地的府兵出征,戰爭結束後,府兵們迴歸家鄉,重新納入當地的折衝將軍們的管轄之下。這種兵役制度一方面使得國家可以消耗較少的錢糧維持軍隊,減輕國家軍費開支,部分解決了後勤供給問題,也擴大了兵源。同時也基本解決了三國南北朝以來軍隊成為將領個人私產(部曲)的局面,有利於防範地方割據勢力重新抬頭。

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杜牧在《原十六衛》中就盛讚府兵的兩個優勢,稱其“三時耕稼,一時治武”,同時“雖有蚩尤為師,雅亦不可使為亂耳。”

但是府兵制雖然有上述的優點,但是其也並不是一種盡善盡美的制度,其主要缺點在於動員速度慢,容易延誤戰機,而且用兵時間過長會影響府兵自身的農業生產。同時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府兵制也逐漸不能滿足長期戰爭的需要,大唐在府兵的基礎上開始了募兵制的改革。在太宗、高宗及武后時採取過臨時徵募士兵的辦法作為對府兵制的補充。根據《新唐書》卷50《兵志》記載,當時的募兵分為三種,鎮守京師稱長從宿衛,後改名彍騎,戍邊稱健兒,又稱長從兵或長征健兒,地方稱團結兵。士兵由朝廷招募而來,長期服役,軍器衣糧均由朝廷供給,由專門將領統御,改變了府兵制下“將不專兵,兵不識將”的現象。

整體而言,府兵制與募兵制的共同施行在短期內極大提高了唐軍的戰鬥能力,數量龐大且經過一定訓練的府兵可以在進行大規模戰爭和抵禦外來少數民族入侵時,成為軍隊的中堅力量迅速集結,使得朝廷可以免於長時間維持龐大的軍隊,避免冗兵問題。而募兵制則可以吸納社會上有意從軍的青年,組成更加精銳的常備兵團,滿足唐代的軍事需要。

完備的軍隊建設


優秀的動員體制為唐軍提供了數量龐大且精幹的兵員,而唐軍完善的軍隊建設與軍事訓練則合理地利用了這些士兵,將其打造成王者之師。

唐代名將李靖曾著《衛公兵法》一書,系統地闡釋了他的軍事思想和唐代軍制建設,該書如今已經大部分亡佚,現存的《衛公兵法》主要是清人汪宗沂根據《通典》《太平御覽》《武經總要》書中所引的佚文編錄而成。同時,李靖作為初唐名將,新舊唐書對其事蹟也有相應記載,為我們瞭解唐代軍隊提供了切口。
 
《李靖全身題跋像》 劉源繪 朱圭刻 清康熙七年蘇州柱笏堂刻本《凌煙閣功臣圖》

該書共分為三卷:上卷《將務兵謀》,中卷《部行營陣》,下卷《攻守戰具》。在上卷中,主要講了將領如何用兵以及應該如何應對戰爭期間的各種狀況。
首先是將領應該如何作戰,書中提出,在決定取得勝利的策略時,關鍵在於評估將領的才幹和能力,審查敵方的強弱,斷定地勢的形勢,觀察時機的利害,先取得優勢而後展開戰鬥,保持防守而不失利,這被稱為必勝之道。(夫決勝之策者,在乎察將之材能,審敵之強弱,斷地之形勢,觀時之宜利,先勝而後戰,守地而不失,是謂必勝之道也。)
其次,書中還提到應該如何利用間諜來為唐軍謀取戰略優勢。間諜之道可分為五種:一是通過城邑中的人,使其潛伏觀察並獲取情報;二是利用對方的官員或子弟,以洩露虛假信息併發布通告;三是借用敵方派出的使者,篡改其使命並使其返回;四是審慎選擇賢能之人,讓其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並回報情報;五是假裝遲緩罪狀,稍稍洩露我方的虛假情報和計謀,以使對方信以為真。這五種間諜行為都需要保密,重要的是獎勵和賞識,保持高度的保密性,方可順利執行。(且間之道,其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潛伺察而致詞焉;有因其仕子,故洩虛假,令告示焉;有因敵之使,矯其事而返之焉;有審擇賢能,使覘彼向背虛實而歸說之焉;有佯緩罪戾,微漏我偽情浮計,使亡報之焉。凡此五間,皆須隱秘,重之以賞,密之又密,始可行焉。)

最後,除了這些大的軍事戰略和用兵之道外,書中對軍隊中的細枝末節也事無鉅細地進行敘述和講解應對之策。例如,士兵們關心的獎賞和戰利品問題,李靖這樣規定:奪取敵方旗幟、斬殺敵將、衝破敵陣、摧毀敵軍前鋒將會獲得上賞。在戰鬥中所獲得的敵方財物、僕從和戰馬等,將分配給士兵們。每次戰鬥結束後,裨將、虞候等軍官會將收集到的戰利品交給總指揮並進行均分。如果在戰鬥中旗幟受損,救下旗幟的人將得到重賞。(搴旗斬將,陷陣摧鋒,上賞。破敵所得資物僕馬等,並給戰士。每收陣之後,裨將、虞候輩收斂,對總帥均分。與敵鬥,旗頭被傷,救得者,重賞。)

可以說,充足完備的軍事戰略和嚴明的軍紀是唐軍獲得戰爭勝利的不二法寶。在中卷中,李靖則詳細地記載了應該如何訓練士兵,使其成為一支虎狼之師。

首先是訓練士兵,所謂“平常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書中提出李靖的訓練思路是以模擬作戰為主,核心是戰陣訓練,個人的武勇在數萬人的戰場上是沒有用的,真正能決定戰爭勝利的是嚴密的軍陣和號令必行的決心。每個隊伍有50人,從營地到教練場左右兩側,按照隊次解開旗幟,站成隊列。相鄰隊伍之間相隔十步,每隊邊長十步,分佈必須均勻。當戰陣聽到第一聲角聲停止,各隊立即散開;第二聲停止,各隊立即收起槍械和旗幟,拉開弓,拔出刀;第三聲停止,各隊立即舉起長槍;第四聲停止,各隊立即跪坐,槍械放在膝蓋上,目視大總管處的大黃旗,耳聽鼓聲。黃旗向前壓進,鼓聲響起,齊聲高呼!敵方退卻後,可追擊30步,確認敵軍潰敗,騎兵從背後追擊北逃。當聽到金鉦聲響,立即停止叫喊和前進,槍械擱在肩上,回身行進,回到原位散開。(諸數戰陣,每五十人為隊。從營纏槍幡至教場左右廂,各依隊次解幡立隊。隊別相去別十步,其隊方十步,分佈使均。其駐隊塞空,去前隊二十步。列布訖,諸營十將一時即向大將處受處分。每隔一隊,定一戰隊,即出向前各進五十步。聽角聲第一聲絕,諸隊即一時散立;第二聲絕,諸隊一時捺槍卷幡、張弓、拔刀;第三聲絕,諸隊一時舉槍;第四聲絕,諸隊一時籠,槍跪膝坐,目看大總管處大黃旗,耳聽鼓聲。黃旗向前亞,鼓聲動,齊唱嗚呼!嗚呼!齊向前至中界,一時齊鬥,唱殺齊人。敵退敗訖,可趁行三十步,審知賊徒喪敗,馬軍從背逐北。聞金鉦動,即須息叫卻行,膊上架槍,側行回身,向本處散。)

從書中記錄來看,李靖之所以被稱為一代名將,就是其不僅有理論,更有實踐。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十一月二十三日,因為東突厥屢次襲擾唐朝邊境,唐太宗派遣李靖、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等統領的10餘萬兵馬,在李靖的總節度下分6路進擊突厥,唐滅東突厥之戰開始了。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正月,李靖率三千騎從馬邑趁夜北進,佔領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城南的重要戰略據點——惡陽嶺。這一舉動超乎了當時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的預料,《新唐書》李靖傳記載到,頡利可汗驚慌失措,說:“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

李靖利用突厥人的恐慌心理,派間諜至定襄城中游說,說服突厥將領康蘇密歸唐。之後,李靖又趁夜突襲並攻克定襄,頡利可汗率軍北撤。由於受到唐軍打擊,東突厥開始與唐進行談判修好。李靖認為:“詔使到,虜必自安,若萬騎齎二十日糧,自白道襲之,必得所欲。”

李靖趁機抓住東突厥剛打完大戰,人心思定的時機,率領1萬人,僅帶20天的糧草,趁夜前往東突厥駐地陰山,進行了一場中國古代版本的“閃電戰”。二月初八夜,蘇定方率200騎偷襲東突厥,頡利可汗果然放鬆警惕,當發現蘇定方軍隊時,唐軍距東突厥營地僅15裡(另有說法7裡)。頡利可汗倉促應戰,被李靖等大敗,損失約1萬精銳,李靖還俘虜了頡利可汗的兒子疊羅施和10萬多突厥人。經此一戰,東突厥元氣大傷,不久後就在唐與薛延陀的聯合攻擊下滅亡。

精良的武備


唐前期很多勝利的取得,不僅是唐軍軍隊建設的結果,也有唐軍武備精良、器械與科技實力遠超周邊諸國的原因。唐代李筌,生卒年不詳,少時好神仙之道,曾隱居嵩山少室山,在唐代宗時期擔任河東節度使都虞候,是唐軍高級軍官。他曾寫過一本兵書,名為《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又稱《太白陰經》(古人認為太白星主殺伐,因此多用來比喻軍事,《太白陰經》的名稱由此而來)

該書詳細記錄了唐代軍隊作戰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軍隊作戰需要多少薄餅與饅頭。其卷五預備中記載:薄餅1人2個,25000個。每1鬥面作20個,計面125石。饅頭1人1枚,12500枚。1鬥面作30枚,用面41石6鬥7升。蒸餅1人1枚,12500枚。1鬥面作100枚。

因此,該書為我們瞭解唐軍提供了一個詳盡的視角。李筌記錄的一個標準的唐軍軍隊,是12500人,其中關於戰甲、戰袍、長槍、弩和弓的數據記載如下:
甲,六分七千五百領。
戰袍,四分五千領。
槍,十分一萬二千五百條。
弩二分,弦三分,副箭一百分。二千五百張弩,七千五百條弦,二十五萬只箭。
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弦三萬七千五百條,箭三十七萬五千集。
佩刀,八分一萬口。
陌刀,二分二千五百口。

我們可以看到,唐軍的披甲率相當之高,60%的軍人可以披上鐵甲,剩餘的軍人則可以穿戰袍,基本保證了前線作戰軍人人手一甲。而在漢朝軍人的披甲率大約僅為40%,這一數字的變化,表明了唐代生產力的進步。唐代的鎧甲主要是“明光鎧”,這種鎧甲的主要特徵是在鎧甲胸部上有一或兩塊經過打磨,稱作護心鏡的橢圓形防護金屬片,背部或用皮革或也用金屬片。護心鏡在陽光的反射下可以發出奪目明亮的光芒,故名明光鎧。
 
國內著名甲冑復原師江峰主導製作的兩套明光鎧。來源/馮雨晨《古代武裝對當代服裝的啟示——以明光鎧為例》

明光鎧保護的部位非常全面,有保護肩頸部的披膊和護頸,也有保護小腿的腿裙、吊腿,頭部的甲冑也增加了防護面積,增加了衝角、耳護,重點保護前額、眉心和雙耳。

在《唐六典》卷十六中,專門對天下甲冑進行排名,其中就認為明光鎧是天下甲冑第一名。“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

除了裝備精良的鎧甲外,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的另一重要來源是充足的軍馬。唐在馬政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唐高宗李淵在位時,他將征戰所得的優質戰馬集中遷移到適宜的牧場,並指派專人負責餵養和管理。隨著唐代官僚機構的逐漸完善,太僕寺作為中央機構負責馬政,在隴右及其他地區設立國家牧監(養馬場),專門負責戰馬的飼養、管理和供應。牧監分為上、中、下三個級別,擁有5000匹以上馬匹的為上監,3000匹以上為中監,不足3000匹的為下監。每個監都有一名監牧官和一至兩名副監牧官。此後,還相繼設立了隴右各監牧使、群牧都使、閒廄使等職位,統領各地牧監。為了加強管理,朝廷制定了具體規定,涉及馬匹的繁殖、死亡率、烙印和獎懲等方面。每年秋季進行馬匹登記,區分優質馬和普通騎乘馬,並定期向殿中省尚乘局、各級官府以及軍隊提供使用。在遇到大規模戰爭時,還會隨時向民間徵發馬匹。
 
《昭陵六駿圖》(局部)金 趙霖 現藏故宮博物院

同時,為了保證馬匹的質量,唐統治者還要求周邊少數民族主動向唐代進獻優良馬匹,以此來改善戰馬質量,《唐會要》卷七十二稱:“康國馬。康居國也。是大宛馬種。形容極大。武德中。康國獻四千匹。今時官馬。猶是其種。”
設置得當的馬政、優良的品種使得唐軍可以大量保有馬匹。《太白陰經》卷三中記載:“凡馬軍,人支兩匹。一軍征馬二萬五千匹,其無馬者,亦如五支,令以兩匹為率。”基本上唐軍的騎兵部隊可以做到一人雙馬,而即使是步兵,多半也可以分得一匹馬或者幾人共用一馬來作為代步或者馱畜。充足的馬匹,是唐軍快速機動的前提,正是在這一前提上,李靖方可奔襲東突厥。

堅強的作戰意志

優良的士兵、精銳的武備與能謀善斷的將領,是否就是唐軍獨步天下的全部原因?答案並不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道:“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唐人之所以在戰場上不畏生死,在很大程度上與以下兩個方面有關,一是唐人民風尚武。二是唐人能夠通過軍功建功立業。

唐代是一個民風尚武的年代,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也曾有過仗劍走天涯的理想。從當時士子的一些言行舉止中,我們也能管窺當時的風氣。唐末五代南昌人王定保曾著《唐摭言》一書,《唐摭言》的書名含有謙意,摭字本身是“摘取”之意,是專記唐代科舉的筆記小說。全書15卷,分103門,記述大量唐代科舉取士之文化、詩人雅士之遺聞逸事,多記正史所不詳述者。

我們一般想象中的士子科舉及第之後,多半是吟詩作對、詩詞歌賦。但是唐代進士卻是另一番模樣,唐代人流行打馬球,馬球一般認為起源於軍事訓練,可以在體育賽事中鍛鍊士兵的御馬能力,唐朝歷代皇帝大多是馬球愛好者。

在乾符四年(877),《唐摭言》卷三就記錄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馬球比賽:“乾符四年,諸先輩月燈閣打球之會,時同年悉集。無何,為兩軍打球,軍將數輩,私較於是。新人排比既盛,勉強遲留,用抑其銳。”在乾符四年,當時的科舉士子們舉辦了一場馬球比賽,雙方組成了兩支球隊,其中一支球隊有數名軍官,非常的高傲。

這時候進士劉覃看不下去了,就主動要求陪這些軍官打一場馬球,以抑其驕。而結果也確實出乎意料,劉覃直截了當,漂漂亮亮地贏得了與這些職業軍人的比賽,由此可見唐代士人尚武風氣之盛。(劉覃謂同年曰:“僕能為群公小挫彼驕,必令解去,如何?”狀元已下應聲請之。覃因跨馬執杖,躍而揖之曰:“新進士劉覃擬陪奉,可乎?”諸輩皆喜。覃馳驟擊拂,風驅雷逝,彼皆愕視。俄策得球子,向空磔之,莫知所在。數輩慚沮,僶俯而去。時閣下數千人因之大呼笑,久而方止。)
同時,唐代邊塞詩的數量也是歷代之最。孫雨晨在《讓邊塞詩綻放新時代的藝術張力》中提道:“唐代詩歌文化高度繁榮,湧現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有名有姓詩人2536位,誕生了五萬餘首詩歌,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冠絕古今。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

而對唐人尚武精神的最好註解就是安西都護府唐軍的故事。經過唐前期數代人的開拓,唐朝成功設立安西都護府,最大管轄範圍一度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連至波斯。
安西都護府全盛時代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安西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758),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廷在河西、隴右徵兵,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趁著唐軍內調兵力空虛的時機,發動了對安西都護府的侵略,陸續佔領隴右、河西等地區。

永泰二年(766),甘州及州境居延海失陷,吐蕃邊境已達回紇。吐蕃攻勢不斷,大曆元年至大曆十一年(766-776),肅州、瓜州相繼失陷,沙州被圍。伊西、北庭節度使楊休明在沙州陣亡。
自此,安西都護府與唐代的通道徹底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期間,因與朝廷聯絡中斷,安西將士不知朝廷已改元,將僅用了兩年的廣德年號至少用到廣德四年。

直到公元781年,安西唐軍組織突圍,派遣使者借道回鶻希望能夠與大唐取得聯繫,增兵西域。使者到達大唐後,滿朝文武方知十幾年間安西和北庭尚未淪陷。根據《資治通鑑》卷277的記載,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北庭、安西自吐蕃陷河、隴,隔絕不通,伊西、北庭節度使李元忠、四鎮留後郭昕帥將士閉境拒守,數遣使奉表,皆不達,聲問絕者十餘年;至是,遣使間道歷諸胡自回紇中來,上嘉之。秋,七月,戊午朔,加元忠北庭大都護,賜爵寧塞郡王;以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賜爵武威郡王;將士皆遷七資。”

 建中通寶。來源/張建功《唐代大曆、建中錢探微》

唐代對於這支在絕境中依舊堅守的軍隊大加封賞,所有將士全部官升七級。但是唐代限於自身此時羸弱的國力,無法向西域派出一兵一卒進行支援。貞元二年(786)起,沙州、伊州、北庭、西州等重鎮逐漸淪陷,雖然在回鶻的幫助下唐軍殘餘力量一度收復北庭等安西重鎮,但唐朝勢力已逐漸退出安西,城鎮的反覆易手也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最終在元和三年(808),安西(龜茲)盡數陷於吐蕃。

二是對於唐人來說,軍功是唐代文武官員和普通士兵追求升遷的重要途徑。唐前期統治者大多追求開邊拓土,對建立軍功的官員非常重視。例如與李靖同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在《舊唐書》中的記載是:“君集出自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遇,方始讀書。”他最終憑藉赫赫軍功,在貞觀四年(630)改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實際有宰相之職,實現了從一介武夫到宰相的人生逆襲。


此外,對於文官而言,軍功也是改變人生命運、實現人生理想的途徑。以高宗朝時的裴行儉(619-682)為例,他本來是以科舉明經進入官場,曾任長安令。然而,在反對高宗策立武后的行動中,他參與其中,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但隨後他升任安西都護。這段經歷奠定了他日後處理西部邊防事務的基礎。公元676年,行儉從吏部侍郎調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從此成為高宗朝對抗吐蕃和突厥的著名將領。玄宗初年的宰相張說(667-730)也有類似經歷。在開元元年(713),張說因為受到姚崇排擠,失去了相位並被貶謫,一度轉而從事軍職,擔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然而,在開元八年(720)和開元九年(721)連續平定胡人叛亂之後,憑藉這些戰功,他再次回朝擔任宰相。


即使是普通士兵,軍功也是人生逆襲的重要階梯。早在唐高祖起兵時,就明確認識到軍功對普通士兵的激勵作用,明確規定:“諸部曲及徒隸征戰有功勳者,並從本色勳授。”《全唐文》中的《招討妖賊制》也規定:“如所在百姓及徒黨中有擒斬茂賢者,不計有官無官,並賜三品,賞錢一萬貫。”國家對於軍功的鼓勵心態,促使唐人以軍功為一大人生目標,“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為許多人的人生理想。例如在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下令遠征高句麗時,史書記載道:“有不預徵名而請以私裝從軍者,動以千計。”唐初名將薛仁貴也是在這一時期應募從軍,並在軍中得到太宗賞識,升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賜馬二匹,絹40匹,開始了自己的戎馬一生。


在唐朝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目睹了一個王朝的崛起。通過強大的動員系統,唐朝能夠調集大量兵員,形成龐大而有組織的軍隊。精良的武備使得士兵們備戰堪練,裝備齊全,威力無比。然而,僅有兵員和裝備還不足以構建一支真正強大的軍事力量,關鍵在於堅強的作戰意志和完備的軍隊建設。唐代士兵們展現出非凡的作戰意志。


因此,唐代軍事力量之強大,是動員系統、精良武備、堅強作戰意志和完備軍隊建設四者相互結合的結果。這種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唐代的社會穩定和文化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全唐文》《新唐書》《資治通鑑》《太白陰經》

范文瀾:《中國通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岑仲勉:《隋唐史》,中華書局1982年版。

END
作者 | 文德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李棟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