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太多疾病源於寒涼
經常有人來詢病,我在除了給出一定的調理建議外,多會提出一條:儘量少吃一切寒涼之物,但凡從冰箱冰櫃裡出來的東西不能直接食用,另外包括褒貶不一的牛奶,夏天還包括吹空調。一些女生,一聽說要斷絕她鍾愛的冷飲,簡直要她的命了。我會提出嚴正的忠告:如若不聽,偷偷破戒,不要再來找我調理。
現代的人對使用冰箱已成為習慣,一到夏天,男人以大口大口灌冰鎮啤酒冰可樂為榮,認為這是豪爽,女人則是冰紅茶冰激凌冰水果色拉,認為這跟上時尚,連小孩子也是一盒一盒冰的雪糕猛吃,大人還以此炫耀。但大部分人不知道,我們人身上的病很多來源於這些不良習慣,中醫認為:人之所以健康是因為陽氣的溫煦運化正常,寒涼之物最大的危害在於損耗人的陽氣,引起人體功能的弱化,人的內臟功能弱化後就容易引起氣的停滯和血的瘀結。
氣滯血瘀是中醫常用的術語,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了,其實病的根源多源於此。“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八個字大家都學過,相反的意思當然就是如果水不流就容易腐敗,樞柱如果不常運動容易生蟲。現在為什麼腫瘤、囊腫、中風、癌症、女人痛經(包括象宮寒引起月經不調致不孕),男人性功能低下、過敏性疾病越來越多且越來越低齡化?都有貪寒涼之物的不良習性在裡面。很多女人痛經,東治西治不見好,或吃藥時好點,停藥即發,問她有沒有禁寒涼?她說,為什麼要禁,醫生從沒有說過。
中外體質有別,飲食傷人不同
有人又說了,怎麼看西方人都是這麼吃,什麼食物都可以加冰,也沒見誰生什麼病壽命短?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就如同以前我們說不提倡我們中國人不喝或少喝咖啡時的懷疑一樣:如果咖啡這麼不好,那咖啡還能賣出去?國外的人每天喝幾大杯咖啡的。
這些觀點明顯是西醫的一種思維方式,以為是人就都是一樣的。其實這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問題:為什麼桔生南方為桔,生於北方為枳?這說明環境的重要性,不同地域的人體質本來就是不同的,還拿咖啡來說,中醫認為咖啡屬於酸性,為木,西方人體質偏金性,金克木,當然多喝點咖啡影響不大,而我們中國人屬於東方為木,咖啡也為酸,常喝即能引起肝氣過旺,肝旺則克土,就會影響到脾胃功能,這就是現代醫學總結出來我們中國人喝咖啡多的,容易引起胃潰瘍和胰腺炎(癌)的原因(常喝咖啡尤其是加精練糖的,胰腺炎或癌的發病率是普通人的數倍)。
現在的人,本來就肥膩之物吃得多,又常不肯運動,包括脾胃在內的各臟腑功能嚴重過度使用而勞損低下,溼性體質非常明顯,溼性粘,本來就是影響氣血運行的一個主要因素,加上貪寒涼之物,真是雪上加霜,人的身體怎麼能折騰得起呢?不生病才是怪事了。
艾灸,你真的瞭解艾嗎?
古醫書說:艾,味苦、辛、溫,可治虛寒。
如果你想真正的瞭解艾,就要先嚐上一口。
吃起來是什麼感覺呢?
首先就是辛味,也就是微辣,然後,苦的很,再然後,口水增多了,這個就是甘的作用,可以生津。
1、苦的作用是什麼?
苦味湧瀉,能降。甘味,就能生津,滲淡。所以,我們用的艾葉,本身的作用就有苦降的作用,還帶有點補中益脾胃的效果。
2、那辛呢?
辛能散,能開,具有行氣作用。我們吃辣椒,有沒有一種感覺,很多人頭會癢,原來冒汗,就是辛味能發散的功效,比如,人受寒了,吃一點生薑,就會把這個寒氣發散出來,達到治病的目的。
3、什麼是溫?
生薑,也是一種溫熱的食物,我們受寒的時候,回家喝一碗生薑湯,有沒有一種感覺,身體就熱起來了呢?這個就是溫的力量。
關於“艾葉可治虛寒”,下面分幾段詳細談談。
《本草綱目》:“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
我們採艾,一般是端午的時候去採的,這個季節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中午的時候太陽運行到中天的位置,也是陽氣最足的時候。
故而——艾稟純陽之氣,能祛寒:
像艾葉這種,又能辛散,又能苦降,又能溫散寒邪的中藥,其實就是為我們人類量身定製的,因為人也是稟陽氣而生的,而陽氣,就是我們的生存之本。
艾葉還有個特點,就是可以自動尋找陰寒病所,這個其實又跟艾葉味辛而苦、能散能降有關係。
我們在做艾灸的時候,特別是直接灸,經絡敏感的人,特別容易發現有一個特點,艾的熱量有一部分能往體內走,然後那種溫熱的感覺,會直接傳導到病灶。
古代軍隊行軍打仗,必然會帶艾草,首先是因為艾草的治療作用,其次是因為艾草可以發現水源。
在大草原,需要水源的時候,就燃一堆艾草,然後在不遠處,可以發現有煙,這個煙就是艾葉,一挖下去就有水,再根據艾灸時在人體的特點。還有,萬事萬物陰陽互含的特點,所以,有那麼一個詞來形容艾草,那就是——“自尋陰處”。
前面就講了,艾味苦、辛、溫,而其中:溫通之力是艾的主要治療力量 !
溫能補虛,這個虛是指陽氣而言。而通呢,可以解決於滯問題。所以,艾可以治療以陽氣不足,虛寒引起的諸多身體異常。
治以虛寒是艾的長處,平時養生治病時,我們就要著重發揚艾的這一個長處。
比如陽虛久了,機體機能下降了,就會產生各種病理產物,溼濁積瘀。而這些,都在艾灸的調理範圍之內。所以體寒的人最適合艾灸。
宮寒體寒、手腳冰涼、艾灸穴位:
1、大椎
2、命門、腎俞
3、八髎
4、神闕、氣海、關元
5、太溪
6、湧泉
艾灸方法:溫和灸或者隔姜灸,每次艾灸5-7個穴位,循環取穴。肢體每穴15-20分鐘,軀幹每穴30-40分鐘,一週內需休息1-3天,根據各自的感覺而定。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延伸閱讀
為什麼明明體內寒涼卻燥熱上火?
每個人都有"上火"的經歷,比如吃了上火的食物後口舌生瘡、大便乾結,口臭、便臭、出汗,肝火旺的人脾氣急躁、內熱大,久病之人"陰虛火旺"等。
中醫將"火"分為實火和虛火,實火的治療是用清熱、降火的瀉法,虛火則是用補法。
只要是實火,現在中醫最常用的各種清熱、解毒、降火的藥和西醫的消炎藥都是對症的,連吃三天肯定降火。但是現在單純有實火的人已是越來越少了,多數都是虛火。
《黃帝內經》裡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這裡指出了寒為熱病之因。若寒邪過盛,身體內表現出的就是熱症、熱病,也就是說虛火實際上是由寒引起的,本質上就是寒的體質。
身體內的寒溼重,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傷腎傷脾,引起腎陽脾陽不足、腎氣虛,造成各臟器功能下降,脾氣虛,造成直接消化吸收能力差,所以拉大便會看到便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時間久了,光吃不長,血液虧虛。
腎在中醫的五行中屬水,水是灌溉、滋潤全身的,當人體內這個水不足時,就如大地缺水一樣,身體會幹燥。臟器也是一樣,每個臟器都需要工作、運動,這種運動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潤,就易摩擦生熱。
最典型的是肝臟,肝臟屬木,最需要水的澆灌,水生木,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顯。如果給肝臟足夠的水,讓肝臟始終保持溼潤的狀態,它就不可能幹燥,就不會有火。
還有頭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為火是升發的,所以虛火也會發於頭部的,因而很多人能感覺到上熱下寒,造成失眠。
因為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陽不足、腎氣虛時髓海就空虛,遠端的頭部首先出現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應的就是乾燥的症狀,如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咽乾、咽痛等。
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氣中的器官,較容易受細菌的感染,當頸部及頭面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後,這裡的免疫功能就下降,會出現各種不適,這樣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的概率就會增加。
又由於沒有充足的血液供應,各種炎症很難治癒,就會反反覆覆發作,成為各種長期不愈的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
對於虛火,普遍存在,現在上火絕大多數是虛熱居多,當然也有實熱,還有虛實並存的。
當大量寒溼正悄然進入你體內,自然腎火就越來越不足,真正的腎火就守不住,往頭面部跑,寒溼越重,虛火就越來越大。
而如果錯誤地採用瀉火、清火、降火的寒涼藥物進行治療虛火,這就使得寒上加寒、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
而當有虛熱干擾時,除了上面所說的症狀,還會出現入睡慢,睡覺質量差、易醒,容易被嚇到,多夢甚至夢話,大便幹色黑,小便清長夜尿多,動則汗出(冷汗),感冒總是連發扁桃體腫大甚至腺樣體腫大、中耳炎、牙周炎,反覆性口腔潰瘍等等。
1、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溼越重。
2、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溼。
3、反覆的口腔潰瘍,代表體內有寒。
4、口臭時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
5、咳嗽時痰是稀白的,代表體內有寒。
6、流清鼻涕,代表體內有寒。
7、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內有寒。
8、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內有寒。
9、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代表體內有寒。
10、經常腹痛、腹瀉,代表體內有寒。
11、臉上長痘和斑,代表體內有寒。
12、長溼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寒。
13、手、腳長年冰冷,代表體內有寒。
14、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15、四肢關節疼痛、頸肩痠痛、肩周炎、腰痠背痛等症狀,代表體內有寒溼。
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溼越重。
1、首推艾灸法:艾灸最初主要是用於治療寒症的。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用這種艾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後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
艾灸的熱力和藥效可以直接作用於病灶處,把寒溼排出去。艾灸時,若灸出水來(溼乎乎的),或者水泡,也說明體內寒溼比較重,堅持艾灸一段時間就好轉了。俗話講,寒溼一除,百病消!
灸療取穴:太溪、血海、足三里、三陰交、湧泉。
艾灸方法:可用艾條懸灸或艾灸儀灸,用艾條懸灸每穴施灸10-20分鐘。
2、揉臍法:揉臍具有簡單易學,直接作用於病根(腹部是寒溼集聚地),長期堅持會健康長壽,體力充盈!
3、拍打拉筋:針對由於受寒溼引起的腰腿疼等效果很好。
文章來源於:中國中醫科學院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